首页 名人故事 董希文简介资料_董希文生平介绍

董希文简介资料_董希文生平介绍

时间:2022-03-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董希文简介资料_董希文生平介绍在中国油画界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就是董希文。1946年,董希文举办了“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给世人带来了惊喜。这是董希文对绘画艺术的深刻体会,正因为如此,董希文很重视艺术的表现力,同时也十分重视深入生活。由于董希文的油画水平高,画作精美,国家文物局规定他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这足以见得董希文画作的珍贵性。

董希文简介资料_董希文生平介绍

在中国油画界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就是董希文。董希文擅长人物绘画,但是他从不拘泥于传统的画法,其油画结合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中国传统绘画的装饰趣味(包括敦煌壁画的鲜明色泽),十分符合大众审美趣味,他为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画猫乱真

浙江省绍兴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数不清的为世人熟知的英才从这里走了出去,他们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董希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少年时代的董希文就已经展露出了绘画的才能。当同龄的孩子们在门外嬉戏打闹的时候,董希文则在家里拿着笔在纸上兴奋地画着。他觉得画画是一种享受,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一支笔可以勾勒出自己的快乐,更可以描绘出这个世界的乐趣。

可以说,年少的董希文是画画长大的,画画是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热情的所在。他能够用心刻画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每当看到跃然纸上的画面,董希文的内心就会一阵激动。成为一个著名的画家是年少的董希文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董希文发愤图强,刻苦练习,让自己的画画技巧不断提高。

董希文很喜欢猫,他觉得猫很温顺,很可爱。当时董希文生活在江南小镇,水乡农村养猫的人家比较多,猫也就成为了年少时董希文很好的玩伴。小希文非常喜欢用小鱼虾喂猫,也常常拿一些玩具逗猫,他总是拿一些线团、皮球等让猫玩耍,有时也会捉来一只乌龟,让猫玩“猫抓乌龟”的游戏。看着猫认真而又滑稽地玩耍着这些玩具,小希文会笑得合不拢嘴。笑归笑,小希文会非常认真地在旁边观察猫的各种恣态,他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玩耍的猫,看它的每一个动作、表情,观察一次不够就观察第二次、第三次......直到自己能够很好地把握猫的动作和形态。观察的同时,小希文会在现场认真地作素描,画草图,一张不满意就会画第二张,就这样草稿画了一叠又一叠。

由于董希文认真观察,勤奋用心,他画的猫越来越好,越来越形象,画到最后几乎可以乱真了。街坊四邻都对这个小孩刮目相看,纷纷夸赞他。这些表扬非但没有让小希文骄傲,相反却让小希文更加坚定了当画家的梦想。

作品一律不得出境

董希文为了实现当画家的梦想不停地努力,他放弃了很多玩耍的时间,一门心思扑在画纸上,让自己在画中徜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3年,董希文考入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接着他又转入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其间曾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1939年,董希文又随校迁至贵阳、昆明,不久又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不停地转学没有给董希文的绘画之路带来困难,反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他在几所学校学到了不同的绘画理念,这让他有了更多的启发,他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手段,让自己的画画技巧更加的丰富。1942年,董希文创作了油画《苗女赶场》,可以窥见他对中外艺术传统的深入研究和勇于探索艺术表现力的勇气。www.guayunfan.com

1943年,董希文毅然前往西北敦煌艺术研究院,扑进了举世震惊的敦煌壁画的怀抱,激动的他把自己的热情全部投入进了对敦煌壁画的研究。

董希文临摹的敦煌壁画量很大,包括北魏时期的壁画和不少盛唐时期的作品,他对古代无名画师表现人物运用勾勒和设色的精微入化深有心得,认为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双色不依靠明暗法塑造形体及质感,其效果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杰作媲美。在研究壁画的过程中,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把壁画的绘画风格运用于油画创作之中,使画风发生了转换,有了质的飞跃。

董希文绘画艺术手法深受敦煌壁画的影响,他的画有着十分明显的东方艺术特色。他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和深入研究,对他以后的油画创作,无论是造型手段还是色彩装饰的独到之处,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的。1946年,董希文举办了“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给世人带来了惊喜。

“即使很有艺术经验的人,一旦关起门来,绘画上总是很快地走下坡路。”这是董希文对绘画艺术的深刻体会,正因为如此,董希文很重视艺术的表现力,同时也十分重视深入生活。1948年,董希文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哈萨克牧羊女》,这幅画给人们带来了感动,从这幅画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董希文的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感受。整幅画既富丽、又柔和,董希文没有把古代壁画生搬硬套地运用其中,而是用内心存在的真挚情感把兄弟民族地区风情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十分感人。1949年1月,董希文创作了大型水粉画《北平解放》,其表现手法深受传统壁画的影响,全图构图饱满、情绪热烈是少有的佳作。更难能可贵的是,董希文用自己的热情把人民获得解放的无限欢欣的情景非常准确生动地表达了出来,作品画风朴素,充满了艺术家对人民的深情。

1946年,董希文来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尔后,他又先后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预科主任、油画教研室主任、油画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2年后,中央美术学院为董希文成立了工作室,他主持的工作室在基础课和创作课都有独到的建树,他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各自的特长,工作室学术空气很浓厚,为绘画艺术培养了诸多人才。

董希文的一生有非常大的成就,他在油画上的造诣让人感叹。他绘画时整体观念非常强,且画得很活,这些全在于他在生活中的深入观察和分析。由于董希文的油画水平高,画作精美,国家文物局规定他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这足以见得董希文画作的珍贵性。

开国大典--历史巨作

要说董希文的神来之笔,那就一定是众人皆知的、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的《开国大典》了。

《开国大典》的出现还有一个小插曲,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风云会,许多的绘画名家慕名参展,近百件珍贵的绘画作品在博物馆中向世界展示了出了独特的魅力。很多作品都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甚至后来一些作品还在中国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然而,虽然这些好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但是却仍然没有一件可以体现共和国成立气氛的作品,而当时急需一幅这样的画作,《开国大典》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开国大典》,这幅画凝聚着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在创作人的选择上非常慎重。中央美术学院深知这幅画的重要性,因此寻找了很多的知名画家。经过不停地筛选,最终中央美术学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当时的董希文在美术界早已声誉鹊起,他的画多次得到徐悲鸿、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的好评。他曾经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把这项任务交给他,应该说这是一个公正的选择,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董希文非常热爱祖国,接到这项重任顿感光荣,同时也深知任务的艰巨。他不敢怠慢,接到任务后,立即投入到《开国大典》的创作准备工作中。

为了很好地完成任务,董希文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找来开国大典的电影资料片和一些摄影图片资料,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从中寻找最好的灵感。经过不断地摸索,董希文初步构想出了草图,他认为整幅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导群体与广场群众必须要囊括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全国人民大团圆的情境,才能体现开国大典所具有的人民胜利的伟大意义。因此,董希文大胆地打破了写实的创作手法,决定按自己的理解选择画面构图。

董希文突破传统的绘画限制,在草图中以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方式来布局,虽然整幅图看上去有失平衡,但它却因此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从而更好地突出了节日气氛。

除此之外,董希文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抽掉”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这是有违正常视觉规律的,但是在董希文看来,“抽掉”这根柱子,广场显得更为开阔,相反如果画上这根柱子反倒显得累赘了。为此,董希文特意请教了几个建筑学家。听了董希文的设想,建筑学家全都表示认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到:“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得到建筑学家的肯定后,董希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加紧创作。经过董希文的潜心绘画,《开国大典》的草图很快就画好了。

草图画好后,为了保险起见,董希文又去寻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名家的意见,以期弥补不足之处。几位名家看了董希文的草图非常赞赏,觉得很是大气,这使董希文对创作好《开国大典》充满了信心。

很快,董希文投入《开国大典》的实画创作。为了让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时的要求,董希文将西洋绘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和民族绘画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让画中的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整幅画更加生动大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除此之外,董希文又对整幅画进行大胆的艺术加工,他根据画面主题和总体需要以及中国人的审美进行创作,甚至在颜料中掺上锯木的木屑,其大胆创新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董希文出色地完成了一幅高233厘米、长400厘米的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整幅图大气磅礴,却又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实则充满创意,引起较大反响。

知名画家看了《开国大典》后大为赞赏,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更是兴奋非常,他连声夸赞董希文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而《开国大典》不仅成为了董希文的佳作,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典范之作。195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喜爱,发行量达100多万张。

1973年1月8日,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油画家之一,身患癌症的58岁的一代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董希文不幸逝世。他的离去是绘画界的损失,更是人类的损失。但是他的创作仍会陪伴着我们前行,给我们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