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氏针灸尾椎骨处方

董氏针灸尾椎骨处方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对此,王惟一为失却医家天职,深感内疚,他不断地反省和琢磨自己致误的根由,终于发现,致误的原因并非自己粗心大意,而是先代流传下来的针灸图书的错乱而导致的。王惟一认识到,针灸医术是千百年来笔传口授流传下来的,颇为珍贵。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主要是考虑便于教学和进行医术考试。

王惟一普及发展针灸

王惟一(987—1067)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历任仁宗和英宗两朝的医官,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获得了针灸方面的精湛技术。他不仅精通古时候的医学理论,而且还注重实践,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为统一、普及和发展针灸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针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针灸术大约起源于人类发现并使用火的石器时代,后经过历代医学家的总结和发展,成为有系统的学说,于是,便形成了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成分——针灸学。隋唐以前的针灸书,到宋代时,不少已经失传了,当时流传的一些针灸图书也多是经过辗转传抄留下的,以至经络腧穴部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甚至有相当的错乱之处。当时,有许多医家小心翼翼地按着图书去给人治病,不仅没有治好病人的病,反倒使病人受害,这些事例使许多医家迷惑不解,甚至感到格外震惊。王惟一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曾经把一病人治死了。对此,王惟一为失却医家天职,深感内疚,他不断地反省和琢磨自己致误的根由,终于发现,致误的原因并非自己粗心大意,而是先代流传下来的针灸图书的错乱而导致的。他决心下一番工夫,把先代的针灸图书进行一次统一的整理,把错乱之处校正过来。

他参考了中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并且根据晋代皇甫谧所著的中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对照了许多“明堂图”一类的书,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综合细致的分析。有时为了验证一下经络穴位,便顾不得痛苦乃至危险,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有一次,由于扎错了位,昏厥了好几天。可好了以后,仍然一如既往,用自己的身体和性命来换取知识的准确。经过十几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著成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将原来针灸图书中迷信不实的地方去掉,改正了错漏之处,使针灸图书臻于正确完善。全书共记载穴位名354个。按着所附铜人图谱的解剖位置,十二经络、督脉、任脉等经络走行的径路,依次叙述各孔穴的位置,注明了各穴位的相距尺度。详细地讨论了针灸各穴位的主要作用和针刺的深度。从而校正了经络的走行,明确地固定了孔穴的位置及腧穴的主治作用。全书一方面继承了古代针灸著作的经络体系,另一方面又便于临床取穴和治疗与研究,可以说是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不仅是当时医学和临床者必读之书,也是后人继承、学习传统针灸学的宝贵资料。

王惟一认识到,针灸医术是千百年来笔传口授流传下来的,颇为珍贵。要普及发展这门医术,单靠图谱书籍是不够的,也不准确,还容易导致失误,于是,他设计了立体铜人模型,和工匠一起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这种把平面图谱改为立体模型的传授方法,在当时来说,无异是一种创举。皇帝宋仁宗看了以后,很是赞赏,命令把其中的一座放在太医院里,令太医们学习、研究。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主要是考虑便于教学和进行医术考试。他把铜人体内的穴道注入水银,外表用黄蜡涂封,将所注的腧穴名称盖住。考试时让学生按穴试针,如果针位准确无误,起针时,穴内的水银便随针而流出,否则,稍有一点偏差,则针扎不进。在11世纪初能用这种既精确又严格的训练和考试方法,是难能可贵的。它表明了中国古代先民卓越的才能、智慧和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

济世救人,是医家的神圣天职,王惟一正是执着地遵循这种天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取得卓越医学成就的。所以说:“大道不明,则精恩难展;精思不展,则技艺难专”并非虚言。

心灵悟语

王惟一和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一样,为我们今天求索攻坚、骋怀抒抱树立了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