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

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敌后战场则担负着在敌人占领区内进行游击战争的任务。战争第一阶段,主要是配合正面战场,深入敌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大大牵制和削弱了敌人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与支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同时存在,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一直贯穿整个抗战全过程,是我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就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所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担负的敌后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

把1935年提出的,到1937年成熟的,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作为红军对日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从战略角度看,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国民党是执政党,有数百万受过正规训练的军队,武器装备比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先进,因此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应由国民党军队担任。红军装备差,数量有限,又缺乏大规模现代化战争经验,与日军正面交锋,硬碰硬地去打,不起多大作用。但是红军擅长打游击战,因此以游击战为中心的敌后战场,适合由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担任。

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担负着抗击敌人较大规模进攻的任务。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共进行过22次会战,其中一部分为反击战。正面作战虽然从华北、华东一直撤退到华南和西南,后撤几千公里,失地100多万平方公里,但这是制定“以空间换取时间”战略方针时所估计到了的,达到了分散敌之兵力、消耗与迟滞敌人、掩护大后方等战略目的。

而敌后战场则担负着在敌人占领区内进行游击战争的任务。由于与正面战场相隔甚远,游击战争只能在敌人的后方,在被敌人严密封锁和疯狂“扫荡”的状态下进行,游击队常常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生存与作战极其困难。但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干的敌后抗战军民,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深入虎穴,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猛烈的游击战争,八年间共进行大小战斗125165次,使敌人如同坐在火山口上,惶惶不可终日,收复失地近100万平方公里,解救同胞近1亿人,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圆满完成了配合正面战场、坚持持久战的战略任务。

正面对抗是战争中常见的最普遍的战争形态,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日军处于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这是无从选择的。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2/3以上的兵力。广大国民党爱国官兵,从抗战一开始便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顽强战斗精神。当日军对卢沟桥发动进攻时,中国守军立即予以坚决还击。在忻口会战中,双方激战21天,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骐、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牺牲,士兵伤亡达10万人之多。1937年淞沪会战(亦称八一三上海抗战),我军与日军血战三个月,歼灭日军4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达20万人。战斗之惨烈,牺牲之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历时近半个月,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伤亡4.6万人,失踪7500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伤亡人数达80万之多,消灭敌人44万多人,使日军损失飞机780多架,舰船百余艘,消耗军费92亿多日元,彻底打破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企图在三个月内打败中国的侵略计划。

而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早在1937年10月,八路军就开辟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不断粉碎敌人围攻,主动出击袭扰进犯和驻守之敌。晋察冀经过一年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华北敌后坚强的抗日民主堡垒

在这个时期,八路军其他各部在晋东南、晋西北、绥东、冀南、豫北、山东等地,广泛发动游击战争,开辟了或正在开辟着大片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日寇侵占武汉、广州以后,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在长江南北和淮河地区,开辟了新的战场。华南的人民抗日武装在珠江流域以至海南岛,都先后开展了游击战争。这时几乎所有的敌人后方,都变成了抗日的前线

在敌后战场上,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纵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广大指战员,以落后的装备,奋不顾身地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在山林、平原、湖泊浴血奋战,以耿耿爱国之心,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战争第一阶段,主要是配合正面战场,深入敌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大大牵制和削弱了敌人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与支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战争第二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抗击着60%的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晋察冀反“扫荡”中,敌人曾经下了最大的决心,调动了六个正规师团、六个独立混成旅团的优势兵力,使用所谓“铁壁包围战”和“三光”“无人”等蝎毒政策来对付我们,斗争形势空前严峻、复杂和残酷。然而“扫荡”和反“扫荡”,最终是我们胜利了,敌人是彻底失败了。边区部队的英勇作战、边区军民的团结意志与抗战决心,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敌占区里,我们的军队英勇顽强,而我们的老百姓在不同的斗争环境下,也同样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意志。敌人强迫老百姓修筑堡垒在敌占区经常发生,可觉悟了的民众总有办法表达抗日救国的无限情怀。在冀中敌占区,敌人占了南北俱佑后,强迫老百姓替他们在村外修筑堡垒。堡垒是修成了,于是12个日本人、8名伪军带着两挺机枪和两个掷弹筒钻了进去,就在这天晚上,堡垒忽然自己倒塌下来,除了一个伪军没死,其余没一个活命。第二天敌人让老百姓再修,可是修好以后还是塌了,结果又有12个伪军和8个日本人丧了命。日本人再也不相信这里的老百姓,说他们是“坏了坏了的”,只好自己带人来修炮楼。

抗日战争无疑是旷日持久、规模宏大的全民族战争,是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总体战。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同时存在,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一直贯穿整个抗战全过程,是我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两个战场的同时存在,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至于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持久战并取得最后胜利。但是,两个战场采取两种不同战略方针及抗战路线,得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结果。

在敌后战场,八路军从出师东进到太原失守前,在两个多月作战中,认真执行独立自主游击战争方针,主动以游击运动战的形式,集中兵力配合友军作战,先后参加了防守平型关、忻口、娘子关和保卫太原战役,以侧后游击运动战,有力地支持了友军的正面阵地防御,对稳定和支持华北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个战场又统一,又相区别。它们都是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这是统一的;人民战争则实现在敌后战场上,这是相区别的。两个战场的统一与区别,是二者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上的统一与区别。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阶级矛盾没有消除,而且极大地关系着抗日战争的前途。”[6]

我们从收缴的敌兵文件的描述中,可见华北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不同:“在华北的山中,阵地是在险阻的山顶上,夜间站岗的时候,就可以听见凄厉的狼嚎”,而且“这一带的敌人(指八路军——编者),相当优秀”,日军在“任何地方也是和八路瞪着眼睛互相看着的”,因为双方保持着这种“互相用肉眼可以看得见,位置相向着的关系”,我军“实在不能不存在旺盛的警戒心”,“必须非常严重的警戒”才行。“华北的第一线,听不到枪声的日子是没有的!”“在华北和南方不同,不能打漂亮仗,真是光打些无意思的仗。”

在正面战场,实行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就是后来国民党归纳的“持久消耗战”思想,即“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在战役上采取“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的线式单纯防御,否定运动战和游击战,作战呆板。出现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丢失了华北、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计13个省的大中小城市340余座、100多万平方公里,使侵华日军迅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这与忽视全国军民的片面抗战是联系在一起的,实际是一种消极的军事战略方针。这显然是一条错误的路线和战略,因为抗日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空前规模的人民革命战争。离开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没有对群众的深入广泛的动员,就不能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尽管这样,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忻口、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中,顽强战斗,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国民党正面战场仍是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战场。

在如何抗战的问题上,国民党拒绝了中共和其他爱国人士的正确主张和合理建议,是导致国民党军队抗战发生曲折和困难的根本主观因素。整个八年抗战,国军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共死伤322万多人。 在战略防御阶段,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