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奇的求学经历

传奇的求学经历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1981年、1988年分别获浙江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浙江大学电机系副系主任,1999年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院长。1965年9月1日,他进入清华大学这座中国第一学府。但当他要回浙江学习时,难题出现了。经过几天思索,他决定带一个孩子回浙江,减轻妻子的负担。但他的求学之路仍在继续。

赵光宙:传奇人生之传奇故事

赵光宙

浙江东阳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1981年、1988年分别获浙江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浙江大学电机系副系主任,1999年任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任电气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9—1992年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工作,2001年为德国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院长。

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复杂系统的分析与控制、控制工程中的信息处理与计算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的分析与控制,运动控制系统及其先进控制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

科研情况: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完成国家、省部级重大横向科研开发项目20余项;先后获浙江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导师二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均为第一获奖人;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重点规划教材各1部。

他身兼多职,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1989年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工作,在此期间设计的控制软件到现在还在研究中心运作得很好。他只读过8个月的大学,却培养了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他的学生声称他有一段非常传奇的求学经历,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赵光宙教授出生于浙江东阳,196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但是他说自己真正的学习时间只有8个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65年9月1日,他进入清华大学这座中国第一学府。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时,他经历了人生的一次转折。还没开始上课,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参加了国庆活动。他说:“当时训练就占去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还没开始读书就参加活动了。”国庆过后,他又被派去京密大运河挖水库。一直折腾到10月中旬,才开始上课,紧接着1月份寒假开始了,所以大学第一学期他只上了两个多月的课。

第二学期,4月份学校里开始贴大字报,“文革”的气息在校园里迅速蔓延开来,4月底学校停课,学生们都被安排到工厂去干活。这以后他就只有断续的读书时间,总共加起来有8个月。

1970年3月,他们这一届学生毕业了,毕业时连个毕业证书也没有,然后分配工作,同学们都被分配到最差的地方,他进了山东的一个工厂。在工厂里做的都是力气活,跟工人们一起在车间里劳动。他认为虽然干得很辛苦,但也是一种收获,学到了很多东西,增加了生活经历,学校的学习是理论的,车间的劳动是实践的,这段经历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车间工作一年半后,他被抽调到工厂的技术科当技术员,他开始自学一些相关的技术知识。技术科的工作跟电气、控制有关,他在这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喜欢钻研,这就为他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文革”结束后,他进了山东省电气电子研究所,当时主要的任务是技术攻关。因为要到别的地方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所以需要经常出差。1970年10月的一天,他出差回来后,妻子告诉他一件事,这是他人生的最重要转折,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

妻子对他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研究生制度也恢复了,她已经帮他报了名。他当时愣住了,虽然自己毕业于清华大学,但自己总共的学习时间加起来也不过8个月,怎么考?

经过一番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去试一试。

命运开始对他微笑,三个多月后,他接到了硕士研究生复试通知,事后他了解到当时参加考试的50多人,只有4个人进入了复试。那时的条件非常不好,连考试要看的书也没有。怎么办?他找到了厂里的一个副主任,通过副主任联系到了大学里的一个老师。几天后,他坐着厂里的运货车到济南去借书。书是借到了,但是离复试的时间只剩六七天了。

“那几天时间里我把老婆孩子都赶出了房间,天气炎热,在房间里放了几盆水降温,然后就开始没日没夜的看书,饭也是记起来才吃一点。”他回忆说。

尽管他已经非常努力,但复试不怎么理想,但他并不气馁,后面还有面试。在面试中,他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顺利通过了面试那一关,成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中的一员。

历时十二年后,他终于又回到了学校。

研究生的课程很紧,而且他的本科学习基础不好,研究生课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行。于是他开始给自己补课,以前没学过的统统自学一遍。

这其中还有他学习英语的一段经历。32岁,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最好阶段,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进行恶补。

“我每天早上早起去读英语,别人没起床就去了,早那么一点。”也就是“早那么一点”让他克服了求学乃至人生中的很多难关。众所周知,研究工作是需要极大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的。他的整个求学生涯里无不贯穿“拼搏”二字,没有任何基础,没有任何背景,努力是唯一的资本。

毕业时,他的论文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而且在硕士生期间,他已经在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还应邀参加了一个全国性会议作学术报告。当年的《人民日报》在对“文革”后第一批硕士生的报道中就提到了“赵光宙”这个名字。

他的求学史里还有这么一段插曲。在山东工作时,他就结婚了,婚后一对双胞胎出世,姐弟俩的出现给家庭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但当他要回浙江学习时,难题出现了。妻子在医院上班,平时工作很忙,实在没有精力照顾两个孩子。经过几天思索,他决定带一个孩子回浙江,减轻妻子的负担。到学校后,孩子就寄养在亲戚家里,每个星期天,吃过午饭后他就会去看孩子。这已经是他能抽出的最多的时间了。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学习的任务相对轻松了一些。但他的求学之路仍在继续。1985年,他开始读在职博士,1988年,他成为浙江大学电机系自动化专业第一个博士。

1989年,他应邀到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工作,既接触了自动控制领域最先进的东西,也使他的许多观念得到了更新。在德国工作期间,他深深地理解到了当时中德两国存在的技术差距,也加大了他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决心。

“从个体角度讲,在智力或者努力程度方面,中国人一点也不比德国人差,我在德国工作期间也做过很多重要设计,我的努力和工作成果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是整体技术水平就存在一定差距了。”回国后,他主持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科研项目,硕果丰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