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参加半山干旱地区的调査

参加半山干旱地区的调査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地委交给的调研题目是:半山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在此基础上,1973年10月23日,整理形成了《关于改变半山地区农业面貌的调查报告》。粮食总产占不到全区的30%,平均劳动日值0.19元,全区约70%左右的回销粮要被半山地区吃掉。武都县安化公社上院生产队干旱半山学愚公,大干四年,水平梯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

这是我第一次搞调查研究工作。

1973年,我在武都地区革委会办公室调查组工作。

调查组共有6人。即:周鹏、侯治安、薛德元、沈玉林、郝洪涛、刘治刚。

当时,地委交给的调研题目是:半山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围绕这个课题,调查组从1972年11月开始调査,到1973年6月结束,到文、武、成、康4县14个公社20多个半山大队作了调查研究,写了一批单行的调研材料,有的已在报刊发表。在此基础上,1973年10月23日,整理形成了《关于改变半山地区农业面貌的调查报告》。1973年11月15日,中共武都地委转发了这个报告。

报告写了三部分内容:

(一)概况和问题。全区共有6个县,171个公社,2022个大队,农业人口132万,315万亩耕地。地处半山的有90个公社,996个大队,62万人,占47%,耕地170万亩,占54%。这类地区地陡土薄,植被覆盖差,常受干旱威胁,水土流失严重,交通不便,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倶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粮食总产占不到全区的30%,平均劳动日值0.19元,全区约70%左右的回销粮要被半山地区吃掉。因此,必须迅速改变半山面貌。

(二)一批典型的基本经验。经验写了四条:一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决方向道路问题。二是贯彻总路线 精神,以大干快干促大变快变。三是明确主攻方向,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四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其中,关于改变生产条件部分费的笔墨较多。如:武都县郭河公社近几年累计修水平梯田6280亩,占总耕地的31%,而 产量占总产的65.9%,其中,浇上水的产量更高。群众高兴地说:一亩梯田一亩“纲”,修了梯田有指望,没水也能增产,有水就大丰收。武都县安化公社上院生产队干旱半山学愚公,大干四年,水平梯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05斤,上了《纲要》。康县白杨公社吴家湾生产队,开展“农业学大寨”,改变刀耕火种,搞轮歇地的习惯,固定常耕地,整修石坎梯田,深翻土地,广积农家肥,奋战三年,粮食亩产连续两年上《纲要》,1972年大旱之年过了“黄河”,亩产上升到514斤。成县沙坝公社闫山大队从1970年起,狠抓农田基建,以老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夏季突击,冬季苦干,一天三顿饭两顿在地里吃,大干三年,完成了“五年规划”,连续三年超《纲要》,总产和总收入比1970年以前 翻了一番,给国家的贡献和储备增加了两倍,彻底批驳了水平梯田当年减产的谬论。

成县陈院公社武家半山二队,三年来修水平梯田188亩,人均1亩。1972年粮食总产达20.9万斤,亩产421斤,给国家提供商品粮11.2万斤,人均609斤。成县两河公社化垭大队阳湾生产队大搞土地深翻,大部分耕地深挖一尺左右,三年来粮食平均亩产在450斤以上。文县口头坝公社张家半山生产队,过去是 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困难的苦地方,1968年奋战一个冬春,从半山上修成了一条长达2500米的水渠,把一股小酒杯粗的涓涓细流引进村庄,开始浇地。1972年后,采取平时蓄,旱时用,分池包田,轮流灌溉的办法,使95亩水平梯田全部浇上了水,平均亩产达到650斤,彻底改变了无水缺粮的面貌。还有文县梨坪公社马坝生产队,康县平洛公社张坪大队,都采取了小水蓄引的办法,基本上改变了干旱面貌。成县抛沙公社东营大队,坚持大 搞农、林两个基本建设,正确处理农、林、牧三者矛盾,有成片林1500多亩,零星树木20多万株,保持了水土,调节了气候,解决了燃料、饲料、肥料,粮食亩产连年上《纲要》,还通过间伐木材,出售核桃、柿子等干鲜果,利用树枝烧砖瓦,增加了副业收入,由往昔的“过风梁”变成了林茂粮丰的新山庄。武都县郭河公社、成县陈院公社、文县桥头公社,积极推广良种,扩大耐旱高产作物,获得了显著增产。他们共同的经验:一是修梯田。修梯田与修路、修水渠相结合,做到以山定路,以路定田,路通田成,田成水到。修梯田与当年生产相结合,做到土层深翻,生土拌绵,增施肥料,促土熟化,保证当年增产。修梯田与深翻土地相结合,把梯田修成海绵田,充分发挥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修路、修地、修渠、植树,以工程养生物,以生物保工程。二是利用小水蓄灌的好处很多。可以充分利用地面水;工程小,投资少,可以充分发挥队办水利的积极性;既能防旱抗旱,又能防洪和保持水土;以水促土,有了水,可以进一步促进群众积极改土;可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解放了背水驮水的劳力,增加农田基建的力量。三是搞好林业建设的办法。认真学习毛主席对林业生产的一系列批示,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坚持落实党的“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社员在自己宅旁种树归自己所有”的林业政策;坚持一抓造、二抓管,造管结合,一管到底。四是大搞种子革命的具体做法。贯彻中央“四自一辅”的方针,反对等、靠、要;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方针,引进外地良种时做到“三步三田“(试验田、种子田、大面积丰产田);让群众参加良种评选活动;做好现有良种的提纯、复壮,提高良种化水平。

(三)加速改变半山的意见。一是以批林整风为纲,深入开展基本路线教育。二是各级领导都要重视半山建设,把工作重心放在半山。要派一批干部到半山办大寨式的大队,以单位包队,一包到底,不改变面貌不收兵。领导同志要深入半山,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各行各业也要把支农的重点放在半山,为改变半山地区的落后面貌贡献力量。三是各县应派干部深入半山地区逐社逐队地制定改变面貌的规划。通过制定规划,鼓舞干劲,促进大干。规划定出后,要狠抓落实,定期检査,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促进规划的实现。四是建议地区召开一次半山农业生产座谈会。中共武都地委很快以“中共武都地委文件”转发了这个报告,印发各县委。

批语中说:“这是地革委调查组写的一篇调查报告,总结了二十多个半山大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基本经验,很有说服力,对于我们进一步改变半山地区农业落后面貌大有益处。现印发给你们,供参考。半山地区农业人口要占全区农业人口的一半,耕地约占54%,而粮食总产还占不到全区总产的30%。可见,这类地区农业生产面貌的改变,对于全区农业大上快上,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备战、务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战略方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地委建议各县要对于半山地区农业生产问题,特别是这类地区各级领导的思想状况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问题,也能作些调查研究,拿出一篇有情况、有分析、有意见的材 料来,作出规划,提出措施,在适当的时候,地委考虑将召开一次有半山地区公社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议,专题讨论一下半山地区改变面貌的问题。”

现在看来,当时调查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分类指导的思想,调査的方法还是实事求是的。

我参加了大部分调查活动,并参与了调查报告的起草工作。

我参加的调查活动有四次。

第一次,文县调查。时间是1973年3月中旬到4月上旬,20天左右。记得山上桃花盛开。地点是桥头公社、碧口公社、横丹公社、口头坝公社。重点大队是桥头公社的张家湾、王家山、岳家山,碧口公社的响浪、白果 树,横丹公社的屈家沟、关子山,口头坝公社的阳山、张家半山。调查内容是修梯田,修水利,改变条件,粮 食增产。参加调查的人员有:周鹏、侯治安、沈玉林和 我,共4人。

第二次,康县调查。从1973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10天左右。记得当时阳坝一带的樱桃已经成熟。地点是三官公社、白杨公社、阳坝公社。重点大队是白杨公社的吴家湾。调查内容是“奋战一年过黄河”。调查人员有3人:薛德元,我和刘治刚。

第三次,成县调查。从1973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半月左右时间,记得正是麦收时间。地点是两河公社、抛沙公社、沙坝公社、陈院公社、支旗公社。行走路线是:从县城到两河公社化垭大队,从化垭冒雨下山,过凉水峡,到抛沙公社东营,从东营下山、涉水,上单山、韩山,再下山上山,到沙坝公社的闫山,从闫山下山到抛沙,爬山坡到陈院公社武家半山,再经石碑寨,过东河,爬坡到支旗的北山。一路皆步行。调查内容是修梯田、深翻地、植树造林、推广良种等。调查人有周鹏、沈玉林、郝洪涛、刘治刚等4人。

第四次,武都县调查。时间是秋收之后,大约9月一10月间。地点是安化公社上院、文家沟。调查内容是:修水平梯田,深翻土地。调查人员有周鹏、沈玉林,我和刘治刚等4人。武都县调查,还有1972年11月的一次,1973年6月底的一次,我没有参加。

这几次调查的共同特点是:(一)一路步行,晓行夜宿。除了县城之间乘客车,县乡之间全是步行。我们每人手拄一条棍,身背一个小行囊(即黄挎包,内装笔记本、喝水杯、牙刷、牙膏、毛巾等)。(二)调查以实地察看为主,直接与群众促膝谈心,口问手写。掌握第 一手资料,记录群众语言,不翻阅历史资料,少听工作汇报。(三)吃、住在农民家里,那时普遍没有招待所、饭馆。在社员家吃派饭,每顿每人交两毛钱、半斤粮票。(四)没有当地干部陪同,也没有迎送。这样,既不干扰县乡领导正常工作,也便于我们接近群众。这半年,我们经常走山路,涉河流,吃农家饭,睡土炕,早晨在小河里洗脸刷牙,晚上坐在小溪旁濯足,有时渴饮山泉水,饥餐野果子,夜里曾在康县农家的火塘边围坐说家常,在成县农家小院的月光下共话桑麻。生活虽苦,但很愉快。

这几次调查,收获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圆满完成了 地委交给的调查任务。二是了解了农村的真实情况。三是初步学会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是从老同志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理论联系实际,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这对我后来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2009年3月23日于兰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