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家英雁荡论文章

田家英雁荡论文章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4月,田家英同志奉毛主席之命,来浙江考察农村工作。八股文是讲究逻辑的。我们的文章,开头往往交待不清,人家不知道你要写什么。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抓住矛盾的各个侧面,正说,反说,层层分析,加深印象,阐明道理,文章就有了曲折、起伏。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习和时局》(毛选),这一标题就统一了全篇的观点。既不要对读者要求过高,以为该交待清楚的不交待也可以。

■冠 西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4月,田家英同志奉毛主席之命,来浙江考察农村工作。去温州途中,我们陪他游览东南名胜雁荡山,夜宿灵峰寺。

是夜,月朗星疏,远近峰峦,朦朦胧胧,如倚天合掌,如雄鹰展翅,如犀牛望月,如金鸡报晓……千姿百态,诡谲雄奇,发人遐思。

望着这迷人的梦幻般的月夜山景,田家英同志忽然似有所感,用他那浓重的四川音对月吟起词来: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吟罢低头漫步,唏嘘不已,似有所思。

我夸他好记性,李清照的这首《渔家傲》,竟被他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他的沉思被打断,望着我微笑了一下说:“还要听吗?再背一首给你听。”

于是,用一种更深沉的语调,吟起了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吟诵之间,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淡淡哀愁和对前途未卜的迷惘。特别是吟到“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时,更是令人有慷慨苍凉之感。

问他何以记得清这么长的一些古人词作,他似乎有意回避了此时的所思所感,却说起所谓从文的问题。

他说:“历史上的文章家,不可能不会背很多东西。我们也要学会背很多东西才好。这不只是个人爱好问题,而是从文的一种本能和需要。”

我请他继续说下去,他说:“那么就进屋去说。”这样,在僧舍昏暗的灯光下,就开始了一场饶有趣味的、有问有答的、关于文章的促膝漫谈。我也按照当记者时的老习惯,不客气地在他面前摊开了笔记本,尽可能地把他的话记录下来。

以下就是当时所作笔记的片断:

小孩子学说话的规律和人们学写文章类似。小孩子总是听了很多话以后才学会说话。人们写文章总是要看许多文章,才有学会写文章的可能。

所以,我说要学会背很多东西。背得多了,写时很自然地就变来了。背东西非常重要。记了很多语法句子及构造,就能潜移默化、灵活运用。

写文章总是从模仿到创造。要创造,首先要模仿。

句子,归根到底是两种:说明句(事物)、叙述句(过程……了之类)。复杂化以后还有感叹句。但这也属于以上两种。虽是如此,运用起来变化极多。一个句子既是说明又是叙述的也有。

头脑里要有许许多多文章。不光记它的思想、表现方法,还记它的句子。

文法不要讲究得繁琐,但总还要合文法,以便使人看懂。“形势比人还强”之类的句子,人家就看不懂。“呈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位们”,人家也看不懂。

有复杂的句法,如乔木的;有中国句法,如主席的。

语言总是要提炼。

要下功夫背文章。白话文难背,但也得背些句子。

标点符号也要注意,它本身就有抑扬顿挫。引号前是冒号的,最后一个句点放在引号内。是逗号的,就要放在引号外。

句子还要讲究声韵。中国文字是由单音词至双音词、至多音词在发展的。现在多数是双音词。多音词是外来语。由单音至多音是个发展规律。有些单音词,现在只起字母的作用。如“道”,单写这一个就不知道指的是什么。有的文章,意思对,语法也通,但就是念起来不好听。句子的后面,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就好听些。如“警察检查船(只),防被偷盗银(钱)”。文章写出来以后,最好念一念,看顺不顺口。

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现象只是入门的向导,进去以后就丢开了。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选)。

文章长,一是舍不得丢材料,材料堆砌太多;一是舍不得丢观点,观点摆得太多。这一点,要学八股文——承题,起股,束股。八股文是讲究逻辑的。陈恭禄《殷有三仁焉》(中华书局版)一文有代表性。破题又讲起讲,笼罩全篇。我们的文章,开头往往交待不清,人家不知道你要写什么。

写文章如导游苏州园林。在一个范围内,使人家跟你走,但又不浪费脚步,一程一程引入佳境,又不迷惑。如《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毛选),要是我们写,几句话就说完了。但主席由近而远,从各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使人印象深刻。

根本的是抓到问题的中心展开。如《六十条》,可抓分权。总观点抓到,小观点有取舍。

好的文章像一柄伞,有一中心,撑开收起。

方法问题,千差万别。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总观点可以先写,也可以最后点题。无论如何,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把问题讲清楚,而且令人印象深刻。总观点放在开头的,如《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选)。放在后头的,如《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选)。这篇讲话,先讲晋绥的工作,后讲总路线,说明毛病出在对总路线认识得不清楚。

最困难的是抓最主要的东西。

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抓住矛盾的各个侧面,正说,反说,层层分析,加深印象,阐明道理,文章就有了曲折、起伏。

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一篇文章并无突出的观点,可用标题把它统一起来。如《学习和时局》(毛选),这一标题就统一了全篇的观点。否则,文章就显得很散。契诃夫说“标题是最困难的”。标题好比帽子。

主席的文章是为了宣传一个观点。我们的有些文章,往往是奉命宣传。

“斗争出理论”(主席在武汉会议上说的)。文章要有对立面。马克思、列宁都是用了很大的精力反对革命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流派。因为资产阶级思想比较容易识破。

准确,鲜明,生动。

准确与生动往往是矛盾的。如“坐在神坛上的有一千只手的拿着……的菩萨”,准确是准确,但不生动。外延愈多,内涵愈少(逻辑学)。如“圆的漆着红漆的雕花桌子”,也是如此。准确性,往往是外延多。《资本论》的句子就是如此。

准确性,一是指用词准确,一是指说明这事物的性质。总的先交待清楚,后来就用这个词,如“党八股”、“持久战”,字虽少,但人们一看就明白。

准确性就是说清楚。但说清楚又往往不生动。处理好了,二者统一了,也就鲜明了。否则也就不鲜明。

逻辑科学还要读读。

主席讲的这三性,可以作为奋斗方向。既从内容方面说,又从表达方法来说。

既不要对读者要求过高,以为该交待清楚的不交待也可以。又不要对读者估计过低,以为读者什么都不知道,不需要解释,不需要交待的也去解释、交待。写文章要看对象,要了解对象。

博精关系。先博后精较好。基础大,路子宽,砌得高。如砌宝塔。

记忆力问题。记东西要成体系。成了体系,遇到新东西就各得其所。如记历代学者,先有派系轮廓,然后区分某人为某学派,有了新知道的就插进去,这样就容易记住。好比中药铺的药柜有许多抽屉一样。

记忆力一为理解,指深度;一为掌握联系,指一个事物的上下左右或前后的联系、体系等。

作者系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高级记者;

原文载《炎黄春秋》1999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