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拉伯民族还是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民族还是阿拉伯国家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人相信伊斯兰教是一步步迈向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关键因素。由于有政府和人民普遍存在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人同属于一个“大国家”的信念作基础,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和舆论在历次中东战争期间总会表现出“团结一致的喧闹”。结果在投票前一天,阿拉伯国家奥委会开会后公开宣布,阿拉伯方面将一致支持黎巴嫩主办第十二届亚洲杯。

其实,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坚持这种“大民族重于小国家”的态度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东起伊拉克、西至摩洛哥这一辽阔的阿拉伯地域内,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阶层,绝大多数人心目中都广泛存在着阿拉伯“大一统”的信念,相信终有一天所有的阿拉伯人都将重新生活在一个阿拉伯祖国之内。据上世纪70年代末在科威特、卡塔尔、也门、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埃及、苏丹、突尼斯和摩洛哥等十个阿拉伯国家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约80%的成年人认为自己是阿拉伯人,属于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这些人在这样一种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的信念下生活,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阿拉伯世界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和生活方式,承受着与以色列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共同的痛苦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向往阿拉伯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当然只有少数人认为阿拉伯的统一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多数人相信伊斯兰教是一步步迈向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世人也很自然地把阿拉伯世界看作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或社会单元。阿拉伯学者沙德·艾丁·易卜拉欣曾将阿拉伯人的自我认同感与欧洲人和美国人作了一个比较。易卜拉欣认为,作为一个阿拉伯人,他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正好介乎于西欧人和美国人之间:一方面,阿拉伯人生活在若干个具体的国家里,西欧人也生活在若干具体国家里,但阿拉伯人比西欧人具有更多文化上的相似性。因此,同样身处国外,一个意大利人或一个法国人肯定谁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人,而只会非常自然地称自己是一个意大利人或法国人,但绝大部分阿拉伯人(不论他出自哪个国家)因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甚至相同的政治和法律形式等,却会当然地认定自己是一个阿拉伯人。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分布在众多的具体国家中,美利坚合众国名义上也有五十个独立的“国”(STATE),但阿拉伯人在政治上的联合却远远不能望美国人的项背。因此,一个身处国外的美国人几乎肯定不会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德克萨斯人”、“加利福尼亚人”或“纽约人”什么的,而阿拉伯国家的国民却又会很容易地把自己看作是“埃及人”、“叙利亚人”或“也门人”等等。

由于有政府和人民普遍存在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人同属于一个“大国家”的信念作基础,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和舆论在历次中东战争期间总会表现出“团结一致的喧闹”。那些由于石油价格暴涨而突然致富的阿拉伯产油国也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有道德上的义务和政治上的利害关系帮助阿拉伯世界的其它国家。阿拉伯产油国纷纷成立基金,用于援助那些“贫穷的兄弟姐妹国家”的经济建设。然而,即使阿拉伯产油国、其中特别是沙特阿拉伯从自己的石油年收入中拿出相当比例的数额(最高时为GDP的5%,而联合国规定的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为0.7%,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均未达到过这一规定的比例)给予发展中国家,其中主要是阿拉伯穷兄弟,但许许多多的阿拉伯人仍然认为,这些产油国所作的努力离他们“应该做的”相差甚远。

阿拉伯国家间的兄弟情谊还体现在国际舞台的方方面面。例如,除“阿拉伯国家联盟”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和世界各主要国家设有常驻代表处外,阿拉伯各国在诸多国际机构和一些主要国家的使节还常常组成非正式的“阿拉伯国家大使委员会”,随时协调兄弟国家之间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在亚洲体坛,人们对“人多势众”的阿拉伯国家的表现留有深刻的印象。1996年底,在阿联酋举办第十一届亚洲杯足球赛决赛期间,亚洲奥林匹克委员会投票决定第十二届亚洲杯足球赛举办国。据说,原申办国和地区曾有五方,即中国、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黎巴嫩。结果在投票前一天,阿拉伯国家奥委会开会后公开宣布,阿拉伯方面将一致支持黎巴嫩主办第十二届亚洲杯。鉴于以往阿拉伯“兄弟作风”的经验,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三方在正式投票前均退出了申办者的行列。果然,投票结果不出所料,阿拉伯国家黎巴嫩以绝对多数赢得主办权。大家都明白,黎巴嫩主办亚洲杯,几乎完全是出于政治和经济重建考虑,但在经历十多年内战破坏后,黎巴嫩其实不具备主办这样一次亚洲杯的硬件环境。为保证第十二届亚洲杯足球赛不至因场地无着落而落空,亚足联特意将中国列为后补国家,即一旦黎巴嫩无法如期主办,则由中国方面“保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