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园艺试验场飞槽的故事

关于园艺试验场飞槽的故事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场里的干部康九省、王英和技术员金关巨等四位同志到区水利设计院请求技术支援,一位女工程师接待了他们。机敏的金关巨在一张白纸上飞快地勾画出了飞槽的样子,并将几个重要数据也仔细地记了下来。回到场里后,金关巨等人连天昼夜,废寝忘食设计出了“园艺场三级扬水薄壳渡槽结构施工图”。场里选派的生产科科长王英同志负责施工,成立了科学技术攻关小组。

关于园艺试验场飞槽的故事

在灵武园艺试验场东部,绿荫浓郁的果林中,耸立着26根用青砖水泥立管砌筑的高柱,高柱顶端架设着200米长的混凝土渡槽,这是42年前,园艺场职工建造的引水上山灌溉果林的输水工程。多少年来,人们习惯称它们为“飞槽”,它们虽然已历经42年的风雨,遍体斑驳,仍然耸立,如26个年迈的长者一样,在秋风里,喃喃的诉说着几十年前那一段难以忘却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中叶,“文革”的腥风肆虐着华夏大地,老干部被揪斗,工厂停产,学校罢课,大字报大幅标语贴满大街小巷,一片乱哄哄的景象。处于灵武县城东一隅的宁夏灵武园艺场在1966年还没有达到那种混乱的地步,虽然在大气候的影响下,“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是整个工作仍按着场党委制定的“突出政治,抓好社教,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加强现有果木管理,提高果品产量,大力发展苗木,积极向沙漠发展果树”的目标进行。这一年春季,园艺场加快了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的步伐。组织了四个队百名职工在乏牛冈、北沙窝、灵盐公路两侧新开垦了860亩沙荒地,在769亩土地上定植苹果11000株,在苗圃种苹果树幼苗24000株、梨树苗700株、葡萄2000株、砧木苗24万株,在91亩防风林带也种植了白杨、柳树、沙枣等树木。上半年场里还加强了畜牧业的发展,养殖了大牲畜30头、羊502只、养蜂320箱。在春天开垦的860亩沙漠地的基础上,场党委6月份又向四个队下达了硬性指标和任务,“继续扩大垦荒面积,向荒山进军”,按照地理现状,拟定10月份秋季在场东边的荒山上,治黄沙、平荒丘、开支渠、做跌水、修闸口,开垦3000亩梯田式果园。7月开始先做好修渠水利工程,这是灌溉将来秋季新开垦果林地的第一步骤。园艺场灌溉采用秦渠黄河水,秦渠的水平和园艺场三级扬水的土地高差是56米,如果将水引向高坡,在50年代修建的二级扬水的25米的基础上,要延伸加高到56米多,如何牵黄龙上山,提水灌溉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如果灌溉秋季准备的新开3000亩梯田提水高度必须实行三级扬水,必须开挖一条长700米,最深处达17米,最宽达36米的三级引水站的新水渠,任务非常艰巨,工程量也非常大。在当时的政治氛围里,场党委安排布置,四个队召开动员会,学习《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等毛主席的文章,武装思想,各队队长讲话动员职工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发扬苦干实干、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完成开挖这条新渠的艰巨任务。园艺场在60年代基本没有机械设备,干什么活全是人工劳动,这条三级扬水渠最东部有200米的高坡,地质条件非常恶劣,场里安排布置各队开好动员会,就是为挖这条渠做好思想准备工作。7月2日,各队抽调人力奔赴施工现场,第一天就遇到了困难,这条渠的土质基本都是白礓土、砾石、砂土、红胶泥,钢钎扎下去是一个白印,有时一镐挥下去火花四溅,甚至有时钢钎都撬弯了,进度非常缓慢。17米深的渠,几十名职工顽强的挖掘,但每天的进度不到2米,照此速度,整个工程预计得200多天。这样一来,一是不能按时通水,秋季开垦果林,如水利工程没有做好,冬灌跟不上,第二年影响植树。二是开渠工程量大,花费资金多,投入劳力多,时间久长,影响秋季植树开荒。三是渠开不好,安装水泵架设电线的时间也将推迟。到底是开渠还是想别的办法,场里要求四个队开会研究,就如何解决渠道工程有关问题,发动群众提建议想办法,场部领导也分别参加各队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四个队的会议开得非常热烈,发言非常踊跃,职工们提出了很多建议,有的说把挖方改成填方,有的建议把引水渠打成地下隧道,有的建议采购炸药炸去地质复杂的山体,有的建议打土墙,上面安装输水管道,开会中间,场里的一位老干部康九省讲了条建议,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他讲曾经在《人民画报》上看过一张照片,在高空建设渡槽引水上山,这样土质复杂、开挖困难的200多米长的一段渠道就可以不挖了,如能架渡槽提水上山,即省了资金,也省了人工。同时也能把时间和工期提前。听了他的建议,大家都觉得有道理,纷纷讲架设高空渡槽的建议很好。

四个队的会议结束后,场党委集中了大家意见,选定了高空架设渡槽的施工方案,并在现场对原开渠和新架设渡槽两个方案反复作了比较和论证,原制定的计划开设渠道要挖30000立方土,投资21000元,50个青壮工得用200多天时间,而且工程地质恶劣,用人工开挖,确实非常艰难。如用架设渡槽的方法,可以对地质非常不好的地方少挖200多米渠,计划用工60天,投资6500元,时间比第一方案提前140天,节省资金14500元,党委统一思想,决定放弃原定开挖200米地势高、地质条件不好的渠道的第一方案,落实增加架设渡槽工程的新定方案,弥补开渠方案的不足。但是要实施架设引水渡槽这个方案,也存在着实际问题,首先是图纸设计问题必须解决。于是,场里的干部康九省、王英和技术员金关巨等四位同志到区水利设计院请求技术支援,一位女工程师接待了他们。宁夏那时还没有一处架这种空中渡槽的先例,设计院有一位工程师曾设计过这种图样,但是没有经过审核实际应用,在康九省等人的反复请求下,这位女工程师取出了这份图纸,讲明只能看而不能给。园艺场这四位同志再三给这位女工程师道谢,利用看图纸的机会,用脑子反复记数据和渡槽式样。机敏的金关巨在一张白纸上飞快地勾画出了飞槽的样子,并将几个重要数据也仔细地记了下来。回到场里后,金关巨等人连天昼夜,废寝忘食设计出了“园艺场三级扬水薄壳渡槽结构施工图”。图纸经场领导审阅后,大家认为确实可行,于1966年8月18日正式开工。场里选派的生产科科长王英同志负责施工,成立了科学技术攻关小组。金关巨任组长,同时,场党委研究决定从各队抽调了22名干部职工组成了基建排,排长由任金星担任,这22名同志都是各队抽来的表现好、身体健康的职工。工程开始前,在施工现场召开了动员会。在动员会上,一些青年职工豪迈地说:“我们一定能在实践中学会游泳,凭我们的双手,不会就学,没有什么困难能难住我们”。基建排的干部职工王英、金关巨、马振亚、丁俊喜、贾仁怀、赵生贵、任金星、李俊宁、李相忠、马学义、郝向荣及两位女同志孙淑英、罗风仙等同志都表态发言,一定要苦干实干,早日完成渡槽工程。在施工中,他们遇到的困难非常多,那时,职工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正逢粮食严格定量,吃钢丝面、发糕(玉米面做成的食品)及高粱米的时期,生活条件不好,而且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也非常多。26个铺设渡槽的柱子用什么材料砌筑,渡槽用什么东西作模壳,每个水泥渡槽1000公斤,用什么办法提到10米高的位置,怎么放到空中的支柱上,这些实际问题都很现实地摆在面前。

困难虽然很多,但是它们最终一个个被无畏的工人们征服。这次渡槽架设工程开始后,很多技术问题他们集思广益,遇上问题,想办法解决,土办法代替洋技术,很多看起来很难的技术问题,硬是被这些工人用简陋的方法解决了。工程很艰巨,每天劳动强度非常大,但职工工作热情非常高涨,工作休息时,爱好文艺的丁俊喜同志唱起几首歌曲,会唱秦腔的李相忠吼几段秦腔,活跃了工地气氛,激励着他们的同伴。施工现场红旗猎猎,打夯的号子声,一些激昂的民歌声不断,大家在工作中,发扬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奋斗精神。场党委的领导也参与了这场攻坚战,他们每天也参加劳动,和职工一道起早睡晚,奋战在工地上。工程进展到中间,人力非常紧张,场里又从各队抽调了15人,补充进基建排,在大家的努力合作下,工程进度很快。那是个特殊的年代,这些干部职工既有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同时还有一股征服困难、刻苦钻研的大无畏精神,有的当泥瓦匠砌筑立柱,有的当普工,每天伴和水泥砂浆,在资金紧张没有钢筋的情况下,他们用砖砌筑立柱;预制渡槽没有模壳,他们采取铸铁工人浇铸钢铁的方法,把细砂土用水浇透压实,用扁铲在细纱上刻出渡槽的式样,当作模壳。他们硬是用这种土办法把几十个混凝土渡槽预制成功。为了保证质量,他们用扁担挑、用手提水将砂料一遍遍清洗。在浇铸水泥渡槽时,没有振动棒,他们就不停地用人工捣击,渡槽接口处,是关键部位,为了对接好接口,有的职工甚至用手指头在接缝处填水泥砂浆,很多人的手被水泥腐蚀掉了皮。几十个渡槽,在他们的精心施工下,没有一个出现漏筋和马蜂窝的质量问题。每个混凝土渡槽1000多公斤重,没有起重机械,一些青年职工想了很多土办法,最后用几根白杨木捆扎成10米高的支架,他们站在10米高的立柱上,用三个导链将渡槽一寸寸升高,一个个架上10米多高的支柱,几十节1000多公斤重的混凝土渡槽,都是在枯燥的刷刷声中,用导链提到高空,安全准确地安放在立柱的位置上的。施工位置是一处高岗子,地势非常高,风吹支架摇摇晃晃,职工们用细麻绳把自己的腰捆在支架上,聚精会神地起吊着渡槽。起吊渡槽的时间里,他们很多人的双手都被铁制导链磨得血淋淋,脸被烈日晒得黑紫。超负荷的体力劳动,生活条件的恶劣,使很多人瘦了一圈,但是工作的劲头丝毫没有减弱。8月27日,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此时,有一节渡槽正吊在半空,雨下的又猛又大,而且时间很长,但是没有一人离开,他们冒着大雨,最终将这节渡槽安放在支柱上。在整个工程中,由于条件艰苦,环境差,碰破手、砸烂脚的事时有发生,但没有一个叫过苦、请过假。有的职工这样说过,飞天渡槽工程我们学到了很多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锤炼了意志,培养了园艺人拼搏不屈的精神。在30多名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苦干实干中,8月18日至9月18日历经30天时间完成了这座离地面高10米、长200米的飞天渡槽工程。同时,在园艺场另外一部分职工的辛勤劳动下,三级扬水渠西段500多米渠道开挖工程也竣工了。至此,园艺试验场整个三级引水工程胜利完成。

园艺试验场三级扬水牵黄龙上山的水利工程是林业工人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它的顺利实施,解决了千亩荒山的灌溉问题,大片果林得益于这座飞槽。当年10月,园艺场职工在完成秋收任务后,四个队的职工在建飞槽水利工程30多名干部职工的模范作用带动下,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干劲,以飞快的速度拓荒造田,入冬前开垦荒地3000亩,当年灌冬水时,在水泵的轰鸣中,潺潺流水通过这座飞槽时,流向了高山,淌进了耕地,很多职工观看这喜人的一幕时,流下了热泪。岁月如梭,这座引水上山的渡槽在20世纪90年代末光荣退役了,代替它的是有新型的建筑材料制成的地下输水管道,但是很多老工人仍那么喜爱它,称它是园艺场标志性建筑,他们曾找场领导建议把这条渠改名为红旗渠,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后一代林业工人记住那时的奋斗精神和豪迈气概。时光的巨轮飞快旋转,转眼42年过去了,当人们伫立在这座飞槽下,放眼四望,灵武东山坡旁园艺试验场6780亩果林,绿树如烟,林涛似歌,田畴如画,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当年开垦耕耘这片热土,建造这座飞槽的干部职工都已进入暮年,有些已逝去。他们的年华没有虚度,他们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林业事业,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新一代的林业工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