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种生死观

四种生死观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即使用种种心理防卫机制逃避死亡的必然性,有朝一日还是会与死亡相逢。”“此外,中国人向来强调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创造生命的不朽,仿佛只要达到这三个不朽,生命也随之一起在历史当中留存,而不致被历史潮流淹没。古往今来许多好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至今仍感动着我们,从时间的长流来看,文学、音乐等艺术创作便是这样的不朽。”

辜琮瑜在《最后一堂生死课》中介绍了四种生死观。

“第一种是执著肉体生命。从原始时代迄今,人们对于死亡最直接而单纯的想法多半是‘不死最好’。所谓‘不要死’,主要指的是身体不要死。很少有人会谈灵魂不要死、心灵不要死,因为不知道身体死亡之后,灵魂或心灵还会不会存在,所以最单纯的想法就是执着肉体生命。这种观点也可以从文化现象上看到人们对此的努力,例如,中国古代道家炼长生不死丹药,或是古埃及以木乃伊的方式封存肉体,便是期望肉体不死。即便到了现代,大家理解到死亡的不可避免,还是会寄望未来的科学,而尝试把生病的身体冰封保存。”“但对于肉体的执着,基本上是个妄念,因为它不可能被实现,所以人们这样的期待注定会落空,可是还是很难想象自己就这么死了。因此,我们演化出另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就是告诉自己‘不会那么快就轮到自己’,尤其愈年轻愈难想象,除非养宠物,而且要养寿命不长的宠物,否则也很难在生命之流中感受自己与死亡碰触的可能性。”“人们即使用种种心理防卫机制逃避死亡的必然性,有朝一日还是会与死亡相逢。”

“第二种生死观就是愿意相信与面对肉体会死亡,却还是期望死后生命永存。死后生命永存也是许多人在面对亲人、朋友或不舍得离去的人死亡的时候,一种让自己好过一点的保证或提醒:肉体死了没关系,反正死后还有永存的生命。有些人相信死亡只是宣告肉体结束而已,并非所有的生命都结束,进而期待有个广义的灵魂存在,因为相信灵魂存在,即使人生短暂也没有关系,还有以后的世界。”“只是这样的观点必然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灵魂去了哪里?二是灵魂以何种方式存在?这里又有三种思考面向:第一种是灵魂哪里都不去,它在时空中飘来飘去,我们称它为‘游离观’,游离在这个世间,在一个我们看不到的世界当中。第二种是所谓的轮回,灵魂就在轮回的历程中转换着。第三种是灵魂进入一个理想的、未来的或永恒的国度,无论你称之为极乐世界、天堂或者天国等都好。这样的观点让人感觉到善恶有报的保证,因为善生的人善死,恶生自然就恶死,在此世以善的方式过日子,将来保证会去一个好的世界;如果以作恶的方法伤害别人,将来就进入苦的或所谓地狱的状态,这是第二种生死观。”

“第三种生死观则是把生命寄托于‘替代的永恒象征’当中,虽然肉体会死亡,可是我们可以用别种方式让自己不朽。例如死前的瓶中书,当人流落到荒岛或陷入无法逃脱的困境,知道自己可能无法获救了,就找个瓶子把自己的遗书、遗言或对这个世界的一些想法等写在里面、塞进瓶里,但仍通过这些书写留下心底的声音。”“此外,中国人向来强调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创造生命的不朽,仿佛只要达到这三个不朽,生命也随之一起在历史当中留存,而不致被历史潮流淹没。古往今来许多好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至今仍感动着我们,从时间的长流来看,文学、音乐等艺术创作便是这样的不朽。”“还有一种不朽来自转化、转换与延续。例如,很多人会在亲人离开之后创立基金会、奖学金等,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资助更多人去创造他们的生命,去延续或强化学习的可能,这是一种遗爱人间的方式,把爱或精神流传下去。”“我曾在一个美国小镇的山丘上看到一把椅子,那个山丘景致很漂亮,可以看到整个小镇,那把椅子上写了一段话,讲一个早逝的小孩,父母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个地方捐了一笔钱,安放着一把很舒服的椅子,给来这里爬山的人提供一个休息的场所。如果你坐在这把椅子上,也念一遍这段话,怀想这个孩子曾经在这世界上活过,对他的父母来讲,也不妨视为一种情怀的转移。”“上面这些故事,都可以看到许多人想通过种种方式,为肉体生命离开之后,留下一个永恒的记忆,或试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流传而存在着。”

“第四种生死观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领悟生命的恒常。这种体会强调当下瞬间的永恒,不论以前,不管未来,不管是心的震慑,或只是灵光一现的美好。例如,经历过一个美好的情境,或者在人与人的互动当中,对彼此的生命产生过一点点的作用,也就够了。”“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去创造与触发。例如,禅师的悟境,或者中国人所谓的‘天人合一’,在某个情境下,觉得自己与周遭的情境产生了一种瞬间的融入,因此可以在寻常的生活当中体会到永恒的觉受。日本茶道重视所谓的‘一期一会’,把每一次可以坐下来喝一盅茶都视为最后一次,我们便会专注于每一次的相会。”

辜琮瑜说:“在前述的四种生死观当中,有一部分牵涉死后的世界,并探讨轮回的观点。关于死后世界的讨论,有三种可能的思考。第一种是死就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断灭论’,死后一切烟消云散。第二种是认为死了之后,灵魂会继续存在。第三种是灵魂不死,但它会转到另一个躯体上面,肉体随着时光的消逝而生死,可是有一个不灭的灵魂一直在轮回。”“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曾提到,虽然从小就看过许多描绘死后世界的恐怖景象,如地狱等状态,但是他却不怕,他认为令人恐惧的只有一件事:死后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而这也是许多人恐惧死亡的原因。相反,相信轮回的人,因为认为死后只是另一种生命状态的展现,因此死亡并不可怕。”“这是很有趣的一种对照,有些人不怕死是因为认为死了之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另外一些人则是因为相信死后另有去处,因此不忧惧死亡。”“至于佛法又如何从轮回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呢?佛法主张生命是无常、无我的,却又论及轮回,于是到底是谁在轮回?轮回的主体是什么?都是佛法在讨论轮回问题时,一定会牵涉、碰触的课题。佛法讨论轮回,比较接近‘轮回载体’的说法,因为即便是在轮回的状态,还是一个变动的状态,所以没有不灭的或者不变的‘灵魂主体’,而是一种变动中的轮回状态。”

【注释】

[1]节选自辜琮瑜,《最后一堂生死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