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度对离退休综合征的详细描述

百度对离退休综合征的详细描述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么,如何对离退休综合征进行预防和治疗呢?“要预防和治疗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就应该努力适应离退休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即实现离退休社会角色的转换。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调整心

查阅百度百科,对离退休综合征详细地描述如下:“所谓‘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离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当事者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适应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就是‘离退休综合征’。”

该条目介绍:“据统计,1/4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患者一般会出现以下症状:坐卧不安,行为重复,往返犹豫不决,整日不知干什么好;有时还会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做错事;性格变化明显,容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什么都不满意;多疑,当听到他人议论工作时常会烦躁不安,猜疑其有意刺激自己;平素颇有修养的当事者,有时候也会一反常态而不能客观地评价外界事物,常有偏见。总之,其行为举止明显不同于以往,给人的印象是离退休前后判若两人。这种性情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发生,原来身体健康的人会萌生某些疾病,原来有慢性病的则会加重病情。”该条目强调:“有心理学者曾对某市20位同一年从处级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退休时身体并无大碍的老年人,两年内竟有5位去世,还有6位重病缠身。可见,离退休真是一道‘事故多发’的坎。”该条目认为:“上述疾病的发生,主要是一些人从几十年有规律和有节奏感、责任感的在职生活,变成无约束的自由支配时间的退休生活,而产生孤独、寂寞、空虚、焦虑或忧愁等心理或生理的症候群。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退休以及退休后应干点什么好。”该条目指出:“退休是人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时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衰退,体力和智力都明显不及过去,许多疾病已经或正在产生,故到了法定年龄,理当高高兴兴地退休。退休后也绝不是无事可做,应根据自己的体力、精力情况,确立一个目标,订出一个计划,或继续关心过去所从事的事业,出主意,当参谋;或系统总结自己的经验,著书立说,写回忆录;或参加各种协会,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但不管干什么,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加强自我保健,积极学习养生之道,避免和减少疾病的发生;若已患有疾病,则应在医生指导下努力康复。”该条目介绍:“中医养生学认为,离退休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情志病,应组织和鼓励离退体的老年人学些中医精神养生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不正常的精神状态会加速衰老。”

该条目还介绍了离退休综合征的表现与特征:“一是无力感。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工作岗位,认为自己还有工作能力,但是社会要新陈代谢,必须让位给年轻一代,离退休对于老年人实际上是一种牺牲。面对‘岁月不饶人’的现实,老年人常感无奈和无力。二是无用感。在离退休前,一些人事业有成,受人尊敬,掌声、喝彩、赞扬不断;一旦退休,一切化为乌有,由有用转为无用,退休成了‘失败’,如此反差,老年人心理上便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三是无助感。离退休后,老年人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圈子,社交范围变得狭窄,朋友变少,孤独感油然而生,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无助和无所适从。四是无望感。无力感、无用感和无助感都容易导致离退休后的老人产生无望感,对于未来感到失望甚至绝望。加上身体逐渐老化,疾病不断增多,有的老年人简直觉得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油干灯尽。”

该条目指出:“并非每一个离退休的老人都会出现以上情形,离退休综合征形成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它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生活形态和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影响离退休综合征的社会心理因素具体包括:

“一是个性特点。平素工作繁忙、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于争辩、严谨和固执的人易患离退休综合征,因为他们过去每天都紧张忙碌,突然变得无所事事,这种心理适应比较困难。相反,那些平时工作比较清闲、个性比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现心理异常反应,因为他们离退休前后的生活节奏变化不大。

二是个人爱好。退休前除工作之外无特殊爱好的人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这些人退休后失去了精神寄托,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阴暗抑郁。那些退休前就有广泛爱好的老年人则不同,工作重担卸下后,他们反而可以充分享受闲暇爱好所带来的生活乐趣,有滋有味,不亦乐乎,自然不易出现心理异常。

三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不良,不善交际,朋友少或者没有朋友的人也容易引发离退休心理障碍,这些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苦闷,烦恼无处倾诉,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相反,老年人如果人际交往广,又善于结交新朋友,心境就会变得比较开阔,心情开朗,消极情绪就不易出现。

四是职业性质。离退休前如果是拥有实权的领导干部易患离退休综合征,因为这些人要经历从前呼后拥到形只影单、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巨大心理落差,的确难以适应。其次,离退休前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也易患此症,他们如果想再就业往往不如那些有技术的人容易。

五是性别因素。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离退休的各种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退休后,活动范围由‘外’转向‘内’,这种转换比女性明显,心理平衡因而也较难维持。”

那么,如何对离退休综合征进行预防和治疗呢?该条目指出:“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老年期开始的一个标志。离退休障碍是一种心理方面的适应障碍,究其实质,就在于离退休导致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从职业角色过渡为闲暇角色,从主体角色退化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角色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趋于减少的相对静态型角色;对于部分曾是领导干部的老年人来说,还从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新旧角色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那么,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征就由此产生。”“要预防和治疗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就应该努力适应离退休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即实现离退休社会角色的转换。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调整心态,顺应规律。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欢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干部、人才和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二是发挥余热,重归社会。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健壮、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三是善于学习,渴求新知。‘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是培养爱好,寄托精神。许多老年人在离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离退休后正可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离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又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五是扩大社交,排解寂寞。离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六是生活自律,保健身体。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七是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征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

【注释】

[1]节选自百度百科“离退休综合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