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为人知的疆域

不为人知的疆域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门峡虢国是指以上阳为都的虢国,包括位于弘农郡陕县的“南虢”和位于山西平陆的“北虢”。虢国的疆域史无明文,但根据散见的文献资料可以划定春秋初期虢国疆域的大致范围。由于卢氏为虢国故土,因而曾长期以“虢”命州命郡。此“西虢”是相对于荥阳之“东虢”而言,实为三门峡之虢。据此,今渑池县也是虢国的辖地。这说明虢国的西部边境大约在陕西华县、潼关一带。历史上并不乏古建筑物间的叠压现象,这是已被考古发掘证实了的。

(三)不为人知的疆域

三门峡虢国是指以上阳为都的虢国,包括位于弘农郡陕县的“南虢”和位于山西平陆的“北虢”。虢国的疆域史无明文,但根据散见的文献资料可以划定春秋初期虢国疆域的大致范围。

虢国北面到达山西平陆。

《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大阳为汉代所建立的县名,在今山西平陆。《水经注·河水》:“夏阳,虢邑也,在大阳东三十里。”由此可知,下阳为虢的属邑,在今平陆县城西平陆老县城一带。《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658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左传》记载公元前655年,晋侯围上阳……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一个虢公丑是南北两虢的国君,足可证明南、北之虢实为一虢。所以平陆县就是虢国的北部疆域。

虢国南面的封疆达今河南卢氏县。

《读史方舆纪要》云:卢氏“本虢之莘地”。清光绪十八年《卢氏县志》载,卢氏县东有虢王台,台上有庙,为虢台庙。“楼阁峥嵘,松柏葱郁”,当地群众谓之北冈,传为虢国最初建郡之地,世传春秋时虢国在此建有行宫,虢君逢夏来此避暑。由于卢氏为虢国故土,因而曾长期以“虢”命州命郡。隋初置虢州,隋恭帝义宁初年置虢郡,治所均在卢氏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卢氏县,春秋西虢邑”。此“西虢”是相对于荥阳之“东虢”而言,实为三门峡之虢。

虢国东面的疆域到达现在的河南渑池。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记载:周惠王到虢国地盘巡视,虢公在玤地为惠王建造了行宫,惠王很高兴,就把酒泉一地赐给了他。惠王在行宫疗养,直到冬天才从虢国回到成周。杨伯峻《春秋左氏传注》说:“王巡虢守者,王巡视虢公所守之土地也。”指出“玤地当在今渑池县境”,即在今渑池英豪乡王都村。《史记·周本纪·正义》,杜预注:“玤,虢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玤,春秋虢邑,在今河南渑池县界。”以上记载说明,“玤”即在今渑池,可见渑池是春秋时的虢地。

酒泉又在何地?如联系玤地在今渑池境内,则周惠王赐予虢公的酒泉,可能就在今渑池县仰韶乡。

据清乾隆十一年《渑池县志》记载:

治(县)东里许,玉泉庙沟,有水极甘美,能助酒味。酿酒家多取之,故名醴泉。

醴泉酿酒已有四千年历史。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会盟台碑记》载,春秋时期秦昭王、赵惠文王会于渑,席间捧醴泉佳酿,饮酒至酣……至今渑池仰韶酒厂仍用醴泉酿出国优名酒。据此,今渑池县也是虢国的辖地。

西面,虢国疆域包括今河南灵宝、陕西华县、潼关一带。

《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

杜预注:“河外,河南也。从河而东尽虢界也。”河外指的是黄河在潼关由南北流向转为东西流向之后的黄河以南地区,这一地区属河南灵宝。这里的东尽虢略是指东边虢国所经略的封疆,现灵宝仍有虢略镇,也就是《左传》所说的“虢略”地。

《左传》僖公二年记载“虢公败犬戎于桑田”。杜预注曰:“桑田,虢地,在弘农陕县东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桑田“即稠桑也”。今灵宝县城西北20里,有稠桑之地,因桑树稠密而得名。因灵宝是虢国的故土,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在此建虢州。《左传》闵公二年又云:“虢公败犬戎于渭汭。”渭汭即渭河,在陕西华县的入河口地带。这次战争显然是由于犬戎东进入侵渭汭引起的。这说明虢国的西部边境大约在陕西华县、潼关一带。

通过以上分析,虢国的疆域已基本清晰。它东起河南渑池,西至灵宝、潼关,南达卢氏,北到山西平陆,东西长约200多公里,南北宽约130公里。

在万邦林立的情况下,虢国能拥有如此辽阔的疆土,应属于中上等国家了。

掩埋了2600年的古都终于重见天日了,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在上阳城下,是一批平民墓葬。其中有些墓葬就位于上阳城宫殿区内或附近。

这一奇怪的现象表明与虢国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阳城建在一处墓地上。

这是什么人的墓地?虢国人是有意把都城建在墓地上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而建的呢?

这个奇怪的现象还没有得到解释,让人更加迷惑的事情又出现了:考古人员发现在上阳城遗址的上面又是一个墓地,目前已经清理出100多座时代晚于虢国文化层的春秋墓葬。

历史上并不乏古建筑物间的叠压现象,这是已被考古发掘证实了的。比如,在古都开封地下就上下叠压着六座城池,其中包括三座国都、两座省城及一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现象。

已发现的五座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1000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后2200多年间,历代统治者在这块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相传,战乱与河水泥沙一次次将这些辉煌一时的名城掩埋,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掩埋在泥沙深处的座座古城,就“叠罗汉”般叠加起来。

但有一点,上述叠加现象的出现是后建者并不知晓下面存在古城,每层古城间都相隔相当深的距离。那么虢国都城和其上的墓地是不是也属于这种情况呢?

这些墓葬分布集中,层位关系明显,在遗址中都打破了虢国文化层,有的将墓葬埋在上阳城城墙的墙基上,显然,后者是有意把墓地建在宫城上。这又是怎么回事?

谁也没想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虢国都城是夹在两层墓地中间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饼”。

这一切该怎么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