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警惕曹操墓“被经济”而“没文化”

应警惕曹操墓“被经济”而“没文化”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1月13日,带队考察“曹魏高陵”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通过12位专家联合考察,从考古学上可以初步确认它就是曹操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之当地在发掘曹操墓的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及时,而当地政府又急于流露出开发曹操墓这一旅游资源的意图,多种条件的结合,最终使得各方的怀疑声音空前高涨。

□首席评论员 庞铁明

2010年1月13日,带队考察“曹魏高陵”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通过12位专家联合考察,从考古学上可以初步确认它就是曹操墓。(1月14日《重庆晚报》)

虽然还不算是最后的盖棺论定,但权威专家的“初步确认”,却还是足以让围绕着曹操墓进行的争论暂时画上句号。本应该单纯的考古发现,却逐渐发展成社会公共事件,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尤其受到各方质疑,其中原委值得当地政府深思:究竟为什么,使得发现曹操墓这一原本再好不过的消息,却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

近些年来,文化古迹因其对于扩大所在地区知名度上的好处,以及对于旅游收益的直接促进,而逐渐被开发成为经济资源。出于这个原因,各地对于文化资源的争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状态,甚至没有文化资源就“制造”文化资源,以至于李白等文化名人的故里,为多个地区所激烈争抢,几乎演变为一场闹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之当地在发掘曹操墓的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及时,而当地政府又急于流露出开发曹操墓这一旅游资源的意图,多种条件的结合,最终使得各方的怀疑声音空前高涨。

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城市,再到经营文化资源,都是地方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主动权的一种表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经营企业的思路已经无法延续,而经营城市的思路在房价被过度推高的情况下,也已经没有太大空间,这就使得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陡然加重了分量。

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只要规范进行,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古迹的保护,肯定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文化古迹在野蛮拆迁中毁于一旦,其中就包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10年1月6日,该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这种变化源于文化古迹保护意识的增强,也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思路上细微转变的一种表现。

在开发和经营文化资源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但这种不够一方面体现在对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开发和经营时的牵强。也就是说,在一些重要的文化古迹面临被拆迁危险的同时,有些文化资源却有被过滥开发的危险。例如,少林寺等文化资源绝对属于优质,但如果过于商业化,用并不适用的经济手段强行套用,比如前段时间热传的要包装上市,就极可能将其只沦为赚钱机器,而其在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必将受到严重损伤。

这种“被经济”,其实恰是一种“没文化”的表现。

(原载于《华商晨报》2010年1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