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招工难,老板慌

招工难,老板慌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报道,为了能招到工人,有的企业主声称“挖来一个工人,奖励100元”。事实上,出现“民工荒”的不仅仅是福建。谁也没有想到,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竟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民工荒”。不但许多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而且还有大量农民工纷纷离厂,使众多企业的生产顿陷困窘。一些缺工的企业为吸引农民工前来应聘,甚至把漂亮厂房拍成照片一并附在“招工启事”上,但依旧没有多少“农民工”买账。

2004年春天,“缺工”这个词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负责人所提及,“民工荒”作为一个新的组合词,第一次在中国的各家媒体上出现,并用粗黑的字体做成标题,引起了全中国人的关注。仿佛一夜之间,农民工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紧俏商品”。

“以前招工是要多少有多少。”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迪美鞋业有限公司的人事主管说,以前厂里如果缺工人了,只要在厂门口竖一块“招工”的牌子,就会有人源源不断地上门来求职,不到几天工夫就能招满,而且招满之后的一个多月里还会有人经常来询问是否需要工人。但今年厂里准备新上一条生产线,需要再招100名工人。可招聘的牌子在门口放一个多月,都开始褪色了,招到的工人还不到20个,新上的生产线根本没法开工。

据报道,为了能招到工人,有的企业主声称“挖来一个工人,奖励100元”。在劳动力大量短缺的情况下,晋江一带甚至出现一种专门带着工人跳槽的“工头”,他们带着几十乃至上百名工人,如果在一家工厂做得不满意,“工头”立刻就带着工人跳到别的工厂去。

最早传出“民工荒”消息的福建省企业调查队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春节后晋江市工业企业开工率只有80%~85%,其中陶瓷行业的开工率不足50%,这背后,工人短缺是一个重要因素。

事实上,出现“民工荒”的不仅仅是福建。全国各地,从沿海城市到内地城市,都出现了历史上罕有的大面积“民工荒”。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往年人头攒动的民工潮已经慢慢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厂家们对熟练工人难找的普遍抱怨。

在号称“童装之都”的浙江湖州织里,企业老板们为了留住日益紧缺的工人,不仅为春节期间往返家乡的工人提供专车接送,甚至还有老板在大年初八专程赶到安徽、江西一家家给自己的员工拜年。民工的月工资平均也从1200元涨到了1400元。甚至连劳务输出大省江西省也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无论是赣南还是赣北,无论是边远的宜春上饶,还是省会中心城市南昌,这已成为不少企业共同的问题。

在长沙,2004年3月以来进城做保姆的农村妇女减少了70%,几乎出现断档。“2003年3月份有二百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村妇女来求保姆工作,2004年同期却不到50人。”长沙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一位负责人说,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二十多年来,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民工潮”,有的地方甚至像防洪防汛一样地对待如潮水般涌进城市的民工。企业门口排起了求职的长龙,找不到工作的民工辗转于各厂家之间。没有人会认为劳动力有问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取之不尽”的。

谁也没有想到,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竟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民工荒”。与过去劳动力市场普遍缺乏技术工、熟练工情况不同的是,这次市场告急的却是普通工种——一个普通农民都可以承担的角色。不但许多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而且还有大量农民工纷纷离厂,使众多企业的生产顿陷困窘。一些缺工的企业为吸引农民工前来应聘,甚至把漂亮厂房拍成照片一并附在“招工启事”上,但依旧没有多少“农民工”买账。

二十多年来,这几乎是第一次让老板们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工而展开了争夺战,它让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敏锐地感受市场变得如此紧迫,它让忍辱负重的农民工们的权益得以凸显,它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的真正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