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由此上山

毛泽东由此上山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首长告诉毛泽东:指战员们都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但是只要党中央下命令,战士们保证不让敌人进延安。毛泽东撤离延安前,曾既幽默又有信心地宣布:我离开延安,就能得胜。于是,毛泽东带领昆仑纵队于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与胡宗南周旋于陕北的千沟万壑之中。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利用胡宗南急于决战的心理,诱敌孤军深入,于3月25日在青化砭伏击敌第31旅主力,两个小时即将该敌2900人全部歼灭。毛泽东这几天心情不好。

1947年,当国民党蒋介石军队胡宗南部向我陕北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的时候,毛泽东决定放弃延安,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撤退延安前,毛泽东问大家:我们撤出延安,战士们有什么意见?旅首长告诉毛泽东:指战员们都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但是只要党中央下命令,战士们保证不让敌人进延安。一枪不放,就把延安让给敌人,真有些不甘心。毛泽东笑着说道:你们可以放枪呀,你们完全可以放几枪“欢迎”胡宗南嘛!告诉他,我们走了,延安这个包袱,送给你背上吧。停了片刻,毛泽东又说: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我们要主动放弃它,战士们是会有些反应的。当然敌人更会有反应。中央搬了家,他们就会喊叫:共产党垮台了,解放军垮台了,去欺哄人民。一切反动派都喜欢造谣,喜欢无事生非。他们要是占了延安,更该吹牛了。蒋介石还会开一个庆祝大会,庆祝他们的“胜利”……说到这里,毛泽东爽朗地笑了起来。他接下去说道: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将来人民会看到,蒋介石占领延安,决不是他们的胜利,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就要倒霉了。胡宗南要来延安,那就请他来嘛,延安就是这样几孔窑洞,还是我们自己出力气打的,他也搬不走,要是他破坏了,那样也好,我们将来好盖大楼……

毛泽东撤离延安前,曾既幽默又有信心地宣布:我离开延安,就能得胜。据此谐音,取笔名为李德胜(离得胜)。于是,毛泽东带领昆仑纵队于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与胡宗南周旋于陕北的千沟万壑之中。

而蒋介石得到胡宗南关于19日占领延安的捷报,大喜过望,在日记中写道:“奸党之老巢延安,固世界之所视为赤都者,而竟于其谋叛20周年(1927年3月中山舰事件)之前夕,为我胡宗南部克服,亦之幸矣。”给胡宗南的贺电称:“一举而攻克延安,功在党国,雪我十余年来积愤。”

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利用胡宗南急于决战的心理,诱敌孤军深入,于3月25日在青化砭伏击敌第31旅主力,两个小时即将该敌2900人全部歼灭。又于4月14日,在羊马河地区全歼敌135旅4700余人。紧接着以一部兵力诱敌北上,力歼敌7000余人,夺占胡宗南的蟠龙补给基地。至此,已根本扭转西北战局。胡宗南部谈毛色变,却又不肯舍弃“网”中的大鱼,仍令其部将刘戡紧紧地咬住毛泽东的中央部队不放。

5月底,300多人的队伍转战在王家湾一带。这天傍晚,大雨倾盆,队伍来到小河村后一个光秃秃的山梁上,突然发现左边山沟里一片火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火把一个接一个将雨天烧得通红。原来,刘戡的6万追兵,就在他们的脚下!向导偏偏这时又迷了路,同志们又冷又饿又紧张,紧紧地靠拢到毛泽东周围。毛泽东忽然笑了一声:“嘿,真是铜墙铁壁,风雨不透呀。”

同志们听到毛泽东这镇定、幽默的声音,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变轻松了。

毛泽东慢条斯理地说:“敌人上来,我们就走,敌人顺沟过去,我们就住下。”

结果,敌人果然顺沟过去了。

1947年8月18日,可以说是转战陕北期间最紧张的一天。屡屡扑空、次次挨打的刘戡,重率7个旅之众,朝中央机关的队伍紧紧追来。从绥德追到米脂、追到葭县,一直追到黄河边。那几天,天天大雨,身上没有干过。河水猛涨,汹涌澎湃,十几里外就能听到咆哮声。

毛泽东这几天心情不好。形势严峻,他不在意,最使他恼火的是队伍里议论纷纷,说要过黄河了,毛泽东历来看重说话算数这一条。他说过:“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眼下,胡宗南“胜了”,在这种情况下过黄河毛泽东是决不答应的。更重要的是,当时,“毛泽东还在陕北”已成为全国军民同国民党蒋介石殊死搏斗的精神支柱,只要听到“毛泽东还在陕北”,战士们千难万险、流血牺牲全不在话下!所以,毛泽东听到人们议论过黄河,心情自然不悦。

敌人已占领了对面山头,子弹在头上飞,朝土里钻,而中央机关的阻击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连,是一百多人对几万人。这时,周恩来策略地说,前面是葭芦河,不是过黄河,遂令任弼时组织过河。过河谈何容易!河水暴涨,涛声震耳欲聋,巨浪一个接一个,铺天盖地,羊皮筏子一下水,立刻被掀翻,像片萍叶似的,转眼淹没了。

前有大水,不可逾越,后有几万追兵,枪声呼啸,真是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了!同志们都用焦急的眼光望着毛泽东。

只见毛泽东严肃镇定,伸出两根指头:“给我拿支烟来!”

好不容易才在马夫老侯那里找到了一支烟,毛泽东凝思着吸燃香烟,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毛泽东,盯着那支青烟袅袅的香烟,好像中央纵队几百人的命运,整个中国的命运都系在那支香烟上!

枪炮声、涛声不断,毛泽东全然不觉,眉头微锁。好像只是眨眼工夫,又好像经历了一百年。毛泽东深深地吸下最后一口烟,把烟蒂掼于地下,气壮山河一声:“不过黄河!”

同志们惊呆了!黄河的涛声隐没了!

毛泽东率领队伍走到一座山下,用目光征求了任弼时的意见,果断地命令队伍:“上山!”

任弼时吩咐身边的刘参谋:“让后面的部队把上山的痕迹擦掉。”

毛泽东正朝山上走,闻声掉过头,用榆木棍在草地上一戳:“擦什么?刘参谋,找块牌子来!”

刘参谋是最能揣摸毛泽东的心的,一会儿,他不仅拿来一块长形木板,还拿来一支毛笔和一听红色油漆。

毛泽东用笔沾上红漆,一挥而就:“毛泽东由此上山。”

“我倒要看看他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毛泽东说,“给我竖上!”

毛泽东率领他的队伍不紧不慢地上山了。

不久,刘戡和他的几万追兵来到山下,看到竖在山脚的牌子,惶然地站下。

“军座,追呀!”参谋长说道。

“不,绝不能!”刘戡说,“当年诸葛亮用空城计,你知道毛泽东用了什么计?青化砭一仗难道就忘了?”

他的部下都心悸地连连点头。于是,刘戡带着他的6万追兵又朝前追去。

毛泽东出奇制胜退了追兵,命令机关就地宿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