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是“学者”胜学者

不是“学者”胜学者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参与筹备与策划史量才研究学术会议。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是隶属于上海市历史学会下属的一个专业委员会。四是为收集史量才文献资料不遗余力。30年来,庞荣棣女士锲而不舍,自始至终长期坚持对史量才的研究,这些本应是学术界学者应尽的职责。本文应她之邀,为祝贺她30年来史量才研究而作。以“不是‘学者’胜学者”为题,总结她长期以来为史量才研究所做的贡献,再确切不过。

傅德华

我与庞荣棣女士自2011年通过湖南青苹果数码中心董事长唐五一先生相识后,从此与她为史量才的研究结下不解之缘。30年来,庞荣棣女士除自己坚持著书立说,开展史量才的研究,且为推动中国学术界对史量才的研究做了不懈的努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呼吁学术界成立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2011年本人因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源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委托湖南青苹果数码中心帮助将扫描的1949年前的人物传记资料通过识别后,做成可检索及任意下载的文本文档。唐总第一次来复旦大学与本人会面时,庞荣棣即跟随其后。在第一次相识交谈时,她就提及要在上海成立史量才研究会的愿望。本人听罢,亦有同感。并为她在多种场合以及发表的文章中,向学术界同仁呼吁成立此学会而感动不已。当即向她表示,愿意与其一道共同努力,尽快将这个学会成立,为学术界搭建一个专门研究史量才的平台。经过近两年的上下联络,在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研究员的支持下,于2012年10月24日,经上海市民政局正式批准,庞荣棣女士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场所设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之后,她常来这里查阅有关史量才的资料。这是她为学术界做的第一件好事。

二是参与筹备与策划史量才研究学术会议。2012年4月30日,是旧中国创办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创办140周年,同时也是史量才接办《申报》100周年,这是中国学术界,尤其是上海学术界的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为此,作为专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庞荣棣女士,积极参与了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召开的“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暨纪念《申报》创办14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筹备与策划工作。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上海市历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等单位的支持下,本次学术研讨会开得很成功,赢得来自北京、江苏、浙江、四川及上海本地学界的一致好评。会后,她又为本次学术会议论文集的编辑出版提出不少好建议。这是她为学术界做的第二件好事。

三是共商编辑学会研究《通讯》。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是隶属于上海市历史学会下属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按学会研究专业委员会章程,每年必须要做一二件实事,包括编辑《史量才研究专业委员会通讯》。通过《通讯》向学会会员通报研究情况和相关的学术动态。庞荣棣女士为此多次与本人电话联系,并将自己发表的稿件亲自送到复旦大学,与本人共同商讨编辑事宜。为请95岁的王维、94岁的宁树藩和87岁的石士助三老为《通讯》题写贺词,以及请宁树藩先生为本《通讯》题写刊名,她多次到三老寓所登门请教与拜访。为学会成立后第一期《通讯》按时出版做了很大贡献。这是她为学会做的第三件好事。

四是为收集史量才文献资料不遗余力。30年来,庞荣棣女士为撰写史量才的专著及论文,长期坚持搜集相关史料。在已发表近百篇相关文章和出版《申报魂》和《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两部专门研究史量才的专著后,又在为编写《史量才年谱长编》不遗余力搜集资料。她除了经常来复旦历史系资料室查阅《申报》外,曾多次与本人相约,前往北京采访曾在《申报》馆工作过的周巍峙先生。由于本人承担的项目及事务较多,直至2013年9月份,才有机会与她一起完成了对周巍峙先生口述历史的采访任务。回沪很快将其整理内容《听周魏峙谈史量才》,发表在2013年10月11日《联合时报》上,为学术界增加了研究史量才的新资料。这也是她为学术界做的第四件好事。

以上是本人与庞荣棣女士相识后,所了解的她为学术界做的几件好事。她所做的几件好事赢得了学术界的赞赏,值得很好地加以宣传。

30年来,庞荣棣女士锲而不舍,自始至终长期坚持对史量才的研究,这些本应是学术界学者应尽的职责。庞荣棣女士多次在公众场合,称自己为“草根”。本文应她之邀,为祝贺她30年来史量才研究而作。以“不是‘学者’胜学者”为题,总结她长期以来为史量才研究所做的贡献,再确切不过。

注: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原资料室主任、研究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