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令人惊叹的东西

令人惊叹的东西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的政客用尽所有的智慧想降低商品定价,但是,中国的商人却巧妙地将价格提高了一倍。商人的这种做法无疑进一步激化了通货膨胀,最后日本无条件投降了。这次CRB的撤销期限是3个月,期间允许把200元CRB当成1元CNC流通。不得不佩服中国商人的精明!从6月1号开始,上海开始实行货币稳定措施,人民政府的货币政策不断取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政治改革,确实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中国人确实是值得世界学习的榜样。

俗话说:犬守夜鸡司晨。万事尚且靠行家,政治也要靠政客来操作。但不管怎么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精通很多专业,更常见的则是一人只擅长一项技能。

话可能扯远了,但我不由得联想到商人的精明。记得好像是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任伪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席,设立了“中央储备银行”。当时通用的货币是用CNC表示的法币,而它的发行银行却是“中央银行”,自然是“敌对货币”。于是伪政权就利用各种原因和理由禁止法币流通,改为发行中央储备银行券,用CRB表示。

因为CRB价值是CNC的两倍,CRB 1元就相当于CNC 2元。按此比率将CNC纸币全部(在日本军支配下)回收,与此同时,政府发布告示,要求所有商品的销售价格一律降为半价。当然必须要这样做,流通的是拥有两倍价值的纸币,商品的价格当然不能还按照原来的价格来定。因此,以百货商店为首的各种店铺,都得把价格从CNC 100元改为CRB 50元。但是以前商店在标价时都没有在其前面加过CNC这样的缩写,所以精明的商人(所有商店,当然也包括百货店)省去了更换商品价目牌的麻烦,直接在现有数字前面或上面加盖了“CRB”的橡胶印章。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将100元的定价改为CRB 50元,而是成了CRB100元。真是太精明了!不但省了换价签的麻烦还净赚了一倍的钱。日本的政客用尽所有的智慧想降低商品定价,但是,中国的商人却巧妙地将价格提高了一倍。我不禁感叹:“果然万事还要靠行家啊!”

商人的这种做法无疑进一步激化了通货膨胀,最后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我摘录几个物品说明当时上海的物价,作为参考。

素面包  1斤 2万元(CRB)

大饼   1个 1 000元(CRB)

火柴   1盒 3 000元(CRB)

稿纸   1张 1 200元(CRB)

这次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结果就是CNC又把CRB灭掉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因果循环”而已。这次的兑换比例是CNC 1元相当于CRB 200元。

原来是CRB用2元换1元的价格抹杀了CNC,现在CNC又以1:200的比例把CRB驱逐出市场。实在太凄惨了。我们的财产价值一落千丈,缩水到了原来的二百分之一。最惨不忍睹的应该就是银行存折。

CRB 200万元的存款后面几个零被红线划掉,改写为CNC 1万元。尽管我们是战败国,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忍气吞声,太过分了!战败的是日本,普通老百姓又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却要承受存款缩水为原来二百分之一的打击!据说有的人因此抱着存折发疯了。

这时,自然还要降低物价。但已经不是简单的1:2,而是200万和1万之间的兑换。原价目牌上写着200元的要改为1元。但上天还是很公平,曾经2元换1元时,通过加上“CRB”这3个字母便将物价翻了一番,这个极端机密的窍门这次竟然还能派上用场。

这次CRB的撤销期限是3个月,期间允许把200元CRB当成1元CNC流通。这次,我们再次领教了商人们的精明。应该是CRB 100万元=CNC 5 000元,但商人们稍微动笔改了一下,成了CRB 200万=CNC 5 000元。100万元变成了200万元,正好又凭空赚了10%。不得不佩服中国商人的精明!这真是4 000年历史的智慧积淀。

那新中国是什么情况呢?1945年5月25日上海解放,而早在前一年的8月份就已经出现了货币混乱,一定是精明的上海商人又趁机捞了一笔。从6月1号开始,上海开始实行货币稳定措施,人民政府的货币政策不断取得成效。最开始的货币稳定措施就是“折实单位储款”的实物换算存款制度,这属于稳定价格计算制度的一种方式。

这个制度从中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等七大城市开始执行,上海本地采用的实物单位如下:

白米  1.56斤

花生油 1两

细布  1尺

燃料  1斤

这就是算1个单位,1个单位的物品价值就按当天的批发价计算。例如6月1日这天1个单位相当于315元,因此只要存入315元并要求“折实单位储款”,那么存折里就会记上“折储1单位”。从存入那天起,储蓄的就不再是315元,而是这四样东西。即便物价上涨,因为存入的是物品(账面上就这样记录),所以从货币的角度考虑,其存入的金额反而增加了。与此相对,若物价下降,存款金额就变少了。若此时有急用需要取款,存款额并不会按降低之后的物价走,而是按存入时的数值来计算。因此,不论什么时候存款人都不会蒙受损失,储户就可以放心地储蓄。

不过虽然储户安心了,接受存款的银行岂不要承受巨大损失了吗?无论物价是上升还是下降,从账面上考虑都是亏损。不过这个损失是用来稳定货币和人心,最终会由政府来承担。虽然安全性有保障,但是老百姓已经被骗过好几次了,他们不信任这些措施,宁愿买物品储备着也不去银行存款。所以最开始出现了囤积商品的现象。也正因为这样,一开始物价持续高升,1950年3月的物价提高了20倍(当时一个单位价格是6 500元)。不过,也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存款,这些人明白政策的可靠性,9个月后,他们存款就成了以前的20倍。到了4月份,物价开始回落(当时1个单位的价格是4 900元),属于预料之内。

例如,存入1个单位315元,在1个单位积累到6 500元的时候取出,则能得到6500块钱,但把这些钱拿去买东西也只能买到价值1单位的东西,百姓们只要稍加考虑就不会存了。当他们拿着315元钱只能买到一个单位的1/20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嗯,原来如此,还是存起来好”,于是存款的人就多了起来。人们不再囤积物品,自然物价就稳定下来了。如果在3月份以6 500元1单位存钱的人,在物价回落的4月份有急用取出,虽然每单位下降到4 900元,但因为银行还按存入时的价格支付给储户,所以就能取出6 500元。买1单位的东西只需4 900元,还能结余1 600元,当然应该果断地存钱。如此这般,存款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政治改革,确实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这才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政府”——这样一来,就取得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新政府重建了中国经济,将它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不断推出以上那样令人吃惊的政策并付诸行动,这才赢得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稳定。不,应该说已经建成了坚如磐石的经济基础。自然,上海商人的精明早已失去了用武之地。中国人确实是值得世界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