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到外国传艺的彝家人

到外国传艺的彝家人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生态音乐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习,在擦亮来自边疆民族民间艺术瑰宝的同时,也将这奇妙而又爽心悦耳的天籁让更多的世人欣赏。然而,姐弟俩的启蒙老师、全身蕴藏着民族原生态艺术的彝家老艺人后宝云却鲜为人知。1981年,后宝云迎来了艺术的新生。在田丰亲自登门邀请下,龙朋镇后宝云、施万恒、普美芳以及哨冲乡的阿家文成了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彝族原生态歌舞的教员,李怀秀也成为传习馆的骨干演员。

原生态音乐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习,在擦亮来自边疆民族民间艺术瑰宝的同时,也将这奇妙而又爽心悦耳的天籁让更多的世人欣赏。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俩一曲“海菜腔”唱红全中国,也唱响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然而,姐弟俩的启蒙老师、全身蕴藏着民族原生态艺术的彝家老艺人后宝云却鲜为人知。他的一生都在练习并牢记源自口传心授的这些民间技艺,没有他,就不会有海菜腔在全中国及海外所激起的浪潮般的掌声。

天籁之音,源自口授心传

民族原生态唱腔之所以罩上一层奇妙而又神秘的面纱,其实质在于它无法用文字表述,那种你从未听过,发自口、鼻、舌、喉、胸腔的奇妙之声,其唱法、音色都无法用通行的记谱法标注,就连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再加上以民族民间的方言土语作为唱词,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石屏县龙朋镇文化站,老站长张金生拿出当地彝家人原生态歌曲“三悠腔”“海菜腔”“五山腔”等唱法介绍书给记者看,然而,记者翻来倒去看了半天仍一头雾水。具有30年民族文化工作经验的张金生说,要想知道这些曲调的大致内涵,只有亲临现场,用耳、眼细致地听、看,用心感悟才能略知一二。

2010年12月23日下午,在龙朋镇文化站老站长张金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老艺人后宝云居住的巴窝村。后宝云今年69岁,中等身材,穿着一身正宗的彝族服装,紫红的脸膛洋溢着彝家人的热情,眼里闪烁着山村艺人特有的智慧。

听完张金生对记者的介绍和此次采访目的的说明,后宝云拎起竹烟筒,将记者带到他住房后的树林里。在吸完几撮黄烟丝后,不知不觉间,他那如诉如泣的婉转低音已从喉中徐徐吐出,冬天温柔的阳光及风吹树林的低吟将他带入艺术之乡,他旁若无人,全身心投入曲子表达的意境之中。后宝云口中唱出的曲调时而欢悦、时而苍凉、时而激越、时而舒缓;嘹亮时震荡山林,低婉时如泣如诉,其声调、旋律、节奏都与美声、民歌、通俗唱法大相径庭,音韵之优美撩人心扉,那感情传神动人,让你如痴如醉。在长达半个小时的一个曲调中,记者从他夹杂的汉白话“铁打链子九十九,郎拴脖子妹拴手”的唱词中,感受到那是叙述一个凄美爱情故事的唱段。

唱完两曲后,后宝云还跳起了他最拿手的烟盒舞。只见他身段辗转腾挪,刚柔相济,轻盈灵活的舞步把烟盒舞原汁原味的粗犷和细腻表现出来,让你很难想象他竟然是一个69岁的老人。

执着让“瑰宝”得以传承

巴窝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山间小坝子,除巴窝村外,坝子里还有麻粟树、九街、阿得碑、黑泥田等四个小村庄。巴窝坝子四周青山怀抱,前面一条小河,自古以来它就是一个风景秀丽而又富庶的地方,彝家人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创造着他们自己特有的文化。到清末民初,悠山腔、五山腔、四腔、白话腔等“四大腔”及烟盒舞、想街舞、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在巴窝坝子日臻成熟,坝子中的5个村庄及周边村寨的男女老少均能唱上几曲,跳上几下。李发忠、陈陆和等艺人已成为脱口就能创作对唱曲子的高手,清朝晚期,人们称其为“曲子老板”。与这些老艺人后代生长在同一个村的后宝云,因耳濡目染而深深爱上这些艺术。八九岁时,他就师从李发忠、陈陆和、李兰珍等几位老艺人,学习“四大腔”及流行的几种舞蹈,并得到他们的真传,也常和大人们一起演出。

说到20世纪60年代,后宝云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让彝家人的艺术生活变得暗淡,这些有着浓厚的爱情色彩及描述快乐生活的歌舞已被严厉禁止。当看到哨冲乡老艺人阿家文因唱山歌被游街示众时,后宝云的心情矛盾极了,不唱不跳,那些歌舞中最精粹的东西将会淡忘,单靠在屋子里小声练唱是不行的。他最后决定走一步险棋——到树林中去温习。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天傍晚,正在远离村子的树林中高唱三悠腔的后宝云,被本村身背步枪、手提绳索的基干民兵抓个正着,好在自己出身贫农,在苦苦哀求下,没有当成敌我矛盾处理,后宝云逃过了被纠斗游街这一劫难。往后,他练习歌舞更加隐蔽,由于坚持不懈,技艺中原汁原味的点点滴滴已渗透在他的全身。

风和日丽展艺才

1981年,后宝云迎来了艺术的新生。当年,龙朋镇文化站成立,站长张金生首先就以巴窝村为核心,将该村的后宝云、李兰珍、邓红芬、后美华、后新荣以及周边村寨的施万恒、李美英、普美芳、普小芬等骨干召集起来,组建了一支民族文艺队,后宝云自然成了领军人。由于集体技艺底子深厚,龙朋民族文艺队几次演出下来名声大噪,随后他们常为县、州、省的会议和庆典演出,并在各级文艺会演中崭露头角,多次获得表彰奖励。

那时,彝家歌舞百废待兴,前来找老艺人学艺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正读小学、聪慧好学的李怀秀就拜在后宝云门下,这为她2006年获“全国民族民间原生态唱法金奖”打下了基础。

1992年,具有远见卓识、原生态艺术挖掘与保护的发起者田丰(原中央乐团作曲家)在昆明创办了“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在田丰亲自登门邀请下,龙朋镇后宝云、施万恒、普美芳以及哨冲乡的阿家文成了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彝族原生态歌舞的教员,李怀秀也成为传习馆的骨干演员。

那些年,传习馆精英荟萃,其表演的民族民间歌舞受到中外文化艺术界的重视和青睐。让后宝云记忆犹新的是,几年间,他和施万恒、阿家文、李怀秀、普美芳等人应邀到美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澳门演出。在美国纽约、华盛顿两大艺术中心献艺时,他们的山歌对唱、四弦琴伴奏让观众倾倒,其独特悠远的唱腔将在座的观众带到万里之遥的彝家山寨,那犹如来自远古大森林的天籁,那跌宕起伏、花样翻新的旋律,使所有的听众沉醉。演出结束时,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接下来他们还被康奈尔大学、夏威夷大学等几所高校邀请表演及讲课。在十多天的演出中,观众场场爆满,他们也由此受到最隆重的礼遇。他们在日本东京、大阪演了一场又一场,听翻译说,日本艺术家交口称赞,他们从未听到过这样美妙的歌声。后宝云越讲越兴奋,他说:“在外国,作曲家多次反复记谱也未能如愿。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是心领神会的东西,别人学只能学个皮毛。这是我们民族艺术的魅力所在。我有责任发掘它,光大它。”

让艺术之金永放光

2004年,后宝云回到家乡,他要让彝家人创造的“四大腔”、烟盒舞、想街舞等艺术原汁原味地传下去,让更多的像李怀秀、李怀福这样的青年人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去展示彝家人的原生态艺术。近几年,他义务承担起当地小学的音乐舞蹈课和本村文艺演出的组织和排练,并与施万恒、普美芳等几个老艺人合作开办原生态彝族歌舞传习班,向来自石屏本地、建水、通海等地的学员精心传授技艺。

2006年,后宝云、阿家文、施万恒等人被评为“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传承人”,每月获得国家600多元的津贴,所办的传习馆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并时常得到政府划拨资金支持。

后宝云说:“我现在并不老,我们这些宝贵的民族原生态艺术不能丢,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要将这独特的、源自彝家深山老林的亘古之音,传出红河大地,并传向世界。”

(本文刊登在2011年10月22日《红河日报》第6版,获云南省报业协会、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