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不开的园丁情结

解不开的园丁情结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是这别人难以知晓的“应该做”的特殊情结,鞭策激励着高桂芬孜孜以求,终生奋斗在三尺讲台上。4个月后,她被群众推荐到龙岔瘦田小学任民办教师。在彝族群众的多次要求下,普雄公社革委会答应了这一请求,仍安排高桂芬到龙岔瘦田小学任教。建水一中作为名校,想调进该校工作的人很多,高桂芬多次婉拒了送到家里的烟、酒等礼物及红包,她遵循建水一中调进教师的原则,公正地处理人事调动。

见到高桂芬老师,是在建水一中的校园里。55岁的高老师仍透出年轻时的秀丽和朝气。当记者说明来意后,高老师一再推辞不愿接受采访,她说,作为教师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张扬。就是这别人难以知晓的“应该做”的特殊情结,鞭策激励着高桂芬孜孜以求,终生奋斗在三尺讲台上。

没有承诺的承诺

1969年,高中毕业两年的高桂芬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主动报名,背上行李,扛着锄头镰刀来到建水县普雄乡(当时叫公社)付家寨生产队“安家落户”。在朴素的革命激情的驱使下,在县城“安乐窝”里长大的高桂芬,却比其他知青更能吃苦耐劳。她能与其他农民一道顶烈日、冒风雨,干一样的活,并能评到当时最高标准的“大寨分”而赢得群众的好评。4个月后,她被群众推荐到龙岔瘦田小学任民办教师。教书工作中温柔、善良的她更加受到当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成为当地群众基础最好的知青之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与一个姓宋的越侨男青年结婚的高桂芬,突然被怀疑是里通外国的反革命而被投进监狱,并被多次带到街上游斗,恐惧和羞辱使她万念俱灰,早死已是她当时的迫切希望。但就在那“革命热潮”的茫茫人海中,她看见了付家寨彝家大哥、大嫂们真诚信任的目光,看见了老队长李福相婆娑泪眼中鼓励她坚持下去的暗示,她挺过来了,两个月的“审查”因找不到半点“通外”的蛛丝马迹,她仍被送回普雄乡付家寨“劳动改造”。真诚是没有忌讳的。那年,付家寨几十个彝族群众联合签名申述“高桂芬不是坏人而是个好老师”,并请求当时的普雄公社革命委员会,让高桂芬仍然去教书。在彝族群众的多次要求下,普雄公社革委会答应了这一请求,仍安排高桂芬到龙岔瘦田小学任教。那时的高桂芬百感交集:谁能否定,这天下就是好人多。她暗自承诺要把一生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来报答群众对自己的信任和关怀。

求知不已 勤耕不辍

高桂芬深知,要让学生碗里“水满”,教师必须“桶满”。她几乎将全部的余业时间和精力放在增加知识、充实自己的学习中,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45人的班集体中,大家拥有了一个年龄最大、最关爱同学的生活委员“高大姐”。当时与她同班的李文学(建水一中教师)回忆起来还感慨地说:“高桂芬是全班学习最刻苦的人,逛街、逛商店、进公园的学生群中你根本见不到她,一有时间她总是钻进图书馆,拿起书本一看就是几个钟头,就连吃饭她也会时常忘记。”

在高桂芬的一生中,“要好好教书,报答危难中伸出援手的人民群众”的承诺像一股永不止息的清泉滋润着她心灵深处的那块净土,认真读书,刻苦学习使她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在感恩、负责、不懈追求进步的心态的促使下,高桂芬成长为一名师德高尚、教学有方的好老师,受到大家的普遍敬重。1987年,中央宣传部授予她“八十年代优秀大学生”的光荣称号。在建水一中教书并当上学校领导、评上特级教师后,高桂芬仍然没有放松过学习。就连与她结婚后,因她埋头学习,少管家务而与她磕磕绊绊的夫婿杨启明也受到她执着学习精神的感化,从内心深处理解并支持她早已凝聚在心的默默承诺。说起高老师的学习劲头,杨启明不无感叹地说:“为查一句话或是一个词,她会通宵不睡,非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因为高老师在如何教好学生的认识中,包含着职业道德的准则:我不能误人子弟,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准确。”

刻苦获得的丰富知识使高桂芬在三尺讲台上如鱼得水,优异的教学成绩使她成为建水一中名师中的名师,在省优秀教师、州人大代表、特级教师、红烟园丁奖以及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名利中,她没有停步,仍一如既往地在知识的大海中求索。她嘴上常讲的“消闲”就是看书,为的是在讲台上不出一丝差错。

正直为人 亮节高风

1993年,高桂芬当上建水一中副校长,第二年又被任命为该校的党总支书记,地位变了,但她正直清廉的处世为人的秉性没有变。建水一中作为名校,想调进该校工作的人很多,高桂芬多次婉拒了送到家里的烟、酒等礼物及红包,她遵循建水一中调进教师的原则,公正地处理人事调动。1999年学校盖起几栋教职工宿舍楼,怎样分房才不会使职工产生意见?这事一时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在两个档次的新房分配中,凭资历、凭贡献,高桂芬住第一档次的新房谁也不会有意见。然而,出乎大家的意料,在分房讨论会上她第一个报名要第二档次的房子。接下来,学校安排分房的思想工作做得非常顺利。现任建水一中党总支书记的戚建云说起此事还感慨万千:“自教书以来,高桂芬常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拿出来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当上学校领导后,她常带头捐款解决在校贫困学生的困难。”自1996年开始,高桂芬资助西庄马坊村的林娜读完了初中、高中。十多年来,建水一中很少出现因贫困而中途辍学的学生。

高桂芬因为工作积极肯干且为人处事平和而受到人们的称赞,特别是出了名后,很多单位都有人来动员她改行,也有升迁的机会,但都被她婉言谢绝,终身从事教育的“园丁情结”使她没有离开过培桃育李这块园地。她说,让她永刻心灵的是知青下乡时彝族群众那一双双信任她希望她教书的眼睛。如今,高老师已经退休,但她仍在教育这块土地上耕耘着。

(本文刊登在2004年6月16日《红河日报》“大视野”第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