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里散发的文学意味

乡土里散发的文学意味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眼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薄薄的《新千字散文》,没有注意作者,翻开淡雅的封面,目录中许多关于陕西及评价陕西作家的文章将我深深吸引。书名《新千字散文》,每篇文章的确千字左右,读起来毫不费力,过段时间又想翻阅品味一番。这接近30年的时间里,我写了一些篇幅短小的散文,是我心中的“千字文”。现在,这一心愿终于实现了。

古原

出版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是我的一个心愿。

这本小集子可以随意拿在手上,也可以装在一个朴素的书包里,在我去乡下老家的路途上,手里和心里都毫无负担。最重要的,我最初的愿望是,我希望亲爱的读者手里和心里都毫无负担。我这样说的用意,亲爱的读者能够明白。毕竟,安静地读完一本书,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耐心啊。

这一心愿,缘自近30年前的一本书。

1988年,固原师专(现宁夏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毕业前夕,学校安排我们全班同学去海原回中实习,期间,那年3月的一个中午,我独自去海原新华书店买书。一眼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薄薄的《新千字散文》,没有注意作者,翻开淡雅的封面,目录中许多关于陕西及评价陕西作家的文章将我深深吸引。《彩灯一路走九曲》《黄水拍打着她的左右岸》《路遥贾平凹比较谈》等,我捧书立于店内,很快读完,书价1.30元,毫不犹豫买下。回到学校,两个半天就将这本散文集全部读完。书名《新千字散文》,每篇文章的确千字左右,读起来毫不费力,过段时间又想翻阅品味一番。现在来看,这些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作品有许多粗糙之处,但可贵的地方在于,原汁原味的生活里,带着山野的清新之气,有着作者的真挚情感。有些篇章是原生态一般的陕北风情录,形成文字,扑面而来生活的气息,是“沾着泥土,接上地气”的文章,让人看到一方水土的个性与魅力。

现在,近30年过去了,我亦50岁了,这本200多个页码的书依然在我的书架上,陪伴着我的读书时光,让我在浮躁中努力安静。只是,在无数次翻阅中,书的封面已残缺不全,封底不所魂归何处,整本书边角卷起,经历了沧桑似的,和我默默相对。我永远记着作者的名字:高建群。

这接近30年的时间里,我写了一些篇幅短小的散文,是我心中的“千字文”。我静静地感受,慢慢地书写。阳光照耀着的山坡,白雪覆盖的村庄,月光下的黄土墙,挖窖的男人,扎着鲜艳头巾怀抱孩子走娘家的女人,因下了一点雪上车时便相互谦让起来的回族老人,眼望天空企盼雨水的小报编辑,头搭盖头在炕柜里摸索白色方糖的奶奶,父亲的咳嗽,母亲的笑容,以及天气、旱情、雨水、积雪,故乡粗糙的外表下,生活的艰难苦涩之中,还有温润细腻,还有深沉博大,还有明日希望,还有诗歌与书画。“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仍然闪耀在乡村古老的土墙上,还有土墙上的那个月亮。那个恬静而又深邃的月亮,将人的心灵的每个角落一一照亮,让人变得柔软起来,变得善良起来,似乎包容一切,一个笨拙的躯体里似乎跳动起了一颗充满爱的心。”(《黄土墙上的月亮》)

现在,这一心愿终于实现了。这本单薄的集子,连同那本《新千字文散文》,会永远陪伴着我,让我在固原这一方土地上行走之时,让我在落日的余晖里,回味文学的美好与艰辛,延续我的文学梦想,给我一点充实,给我一丝甜蜜。

我相信,故乡永在,文学根深。

2017年2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