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生命的原点出发

从生命的原点出发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读到马卫民的作品,是他发表在《沙坡头》期刊上的散文《我的村庄我的家》,当时只记住了作品的标题,并没有细看内容,也没有留心作者是谁。而马卫民其人其文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看法和思维定势。马卫民的散文,字里行间给人一种非同凡俗之感。细品马卫民的散文,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他无疑有他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独特视角。

黑占财

第一次读到马卫民的作品,是他发表在《沙坡头》期刊上的散文《我的村庄我的家》,当时只记住了作品的标题,并没有细看内容,也没有留心作者是谁。真正引起我的关注并且感觉其身手不凡的美文,与2015年第四期《沙坡头》期刊有关,那期上集中发表了他的散文小辑共五篇。由于散文的标题较为独特,这次,我才认真读了一下马卫民的作品,还未读完便强烈地感觉到,作者从自己出生的村庄、生命的原点出发,一路走来,写得情真意切,耐读,感人,现实感和时代感强,而且技法运用十分娴熟,绝不是初学者能写出来的。

中卫似乎是一个出诗人的地方,在区内外知名的诗人有数十人,但上乘的散文作者不多,在我有限的阅读印象中,时下在散文创作上有成就的本土作者,大概只有三两人而已。因而,当我看到这个叫马卫民的作者,举重若轻地把一个南华山下小村庄的故事,写得风生水起、九曲回肠时,我不禁啧啧称奇,禁不住要来仰视他,断定其必有一番来历,绝非等闲之辈。之后,我与市文联主席、《沙坡头》主编谈柱先生谈起这几篇散文,才得知马卫民是一行政单位的领导,虽然日常很忙碌,却仍然怀有一颗追逐文学梦想的赤子之心,公务之余潜心写作。正如当期《沙坡头》卷首语中所言:他是新手上路也是大家回归。震惊之余,有了一丝关注马卫民的念头,虽然读他的作品不多,正好《沙坡头》执行编辑张永生先生希望我能写一点评论,我也就不揣冒昧地一口答应了下来。

见面后才知道,马卫民和我同岁,籍贯都是海原,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七十年代中后期上中学的人。那个时候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如果一个爱读书的学生能拥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如同持有一笔难以估价的财富。当时他为了能买到一套心仪已久的《现代汉语词典》,徒步到县城书店打探消息,并且为了凑够买书的钱,他还一连数天到山中挖药材,而最后还不得不依赖亲戚的帮衬,才终于如愿以偿。这个今天看来十分令人心酸的故事,太容易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了,因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故事,也曾发生在那时的我的身上,我也是靠捡拾半年发菜攒钱才买了一套四大名著,它不仅让我成为当时班上唯一拥有名著的学生,而且还伴我一直到大学结束,到现在还保存在身边。要知道,所有在日后成为一名文学创作的人,早期都无一例外是从最初痴迷阅读开始的。我想,也许正是由于这本词典的作用以及后来读书的过程、生活的阅历和思想的沉淀,使马卫民一开始就注意运用规范的语言写作,全然没有一般业余作者作品中常有的文字毛病,扎实的基本功成为其日后创作的活水源头。

马卫民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在我的印象中,政府官员抑或行政工作者,总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一般案牍劳形、不苟言笑、忙碌且认真,无论如何也与一个文学创作者搭不上界。要知道整个文学界,算得上文学创作爬格子的文人,除了要心静气平外,大都是些寄情文字的清教徒和苦行僧。何况在越来越世俗化的现实中,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潜心文字,通过作品给读者一副精神寄托和疗伤的良药,在安妥自己灵魂的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及生命的重量和精神的光芒,这本是文学创作者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政府官员和行政工作者的任务。而马卫民其人其文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看法和思维定势。

读马卫民的散文需要细细品味,如果视线仅仅粗略地从其字面上滑过,至多只能觉察到他的文字之美,却不可能领略其内涵的深度、真切的生命体验和那种灵气逼人的独特的感受力。马卫民的散文,字里行间给人一种非同凡俗之感。作品从不同层面不断开掘,给本土散文创作带来一种全新的面貌与姿态,但我又觉得,他文本的“新感觉”真实鲜活返璞归真,只是以他自己的视角和心智,对生活和生命现象作出理解、诠释。细品马卫民的散文,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他无疑有他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独特视角。在跳动的文字音符里满含着他对人世、人生、生命和世间一切纯净美好的东西的真挚纯美感恩之情。作品从生命的原点出发,为情所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自己的村庄一路前行,沉潜而又开阔,纤小而又丰饶,将生活的细节上升到哲学的意蕴,确有过人之处。这种新感觉下的美文,让我们的心灵沉迷。可以说,从文字到情节、从具体到深刻、从寻常到不寻常,往往能验证一个作家,尤其是散文作家那种富于诗质和哲思的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主观与客观相映照的境界。

因为有着最底层的生活经历和对农村艰辛生活切入肌肤的疼痛,马卫民的散文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村味道和泥土气息:有着俯身民间的姿态和直逼灵魂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里盈满着黄土的厚重、生活的烟火和泥土的芳香,演绎着生命的生死轮回、低吟浅唱和经过岁月沉淀的原始底色。在那里,生命在高歌、身体在尘埃、灵魂在高蹈……“在那些过去的年月里,在我贫苦的村庄里,父辈的双脚走出了一条又一条艰辛的路,沿着他们走过的痕迹,我们出出进进、来来往往。一个又一个靠在土墙上晒太阳、讲古今的父辈们在烟火相伴的村庄里渐渐地衰老,静静地离去。挤在土墙脚下听故事的孩子们则像一个个不安分的小鸟,羽毛丰满了就不知飞向何方了。”

《季风吹过的村庄》以这样充满喜气的开篇把天地间的一种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生命带到我们眼前,于是,我们的心开始随着它的命运起伏、悲喜。时光悠然,四季更替,黄土塬上的泥色村庄,在与大自然的呢喃里,以自己的步子向前走着,“春风轻轻地吹过村庄的每一个日子,在那些琐碎的、温暖的时光里,总有一些让你觉察得到的幸福和感动。一个村庄的命运与归宿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命运与归宿的写照,作者赋予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以全新的内涵,他们的灵魂相互对话,合二为一,天涯相怜,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正如余秋雨所说,要写好散文就要找到一个独特、新奇的表达方式。文中优美的文字和严谨的结构,情景交融的描写,都让人深深地感怀。文中,作者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村庄的四季,那是一幅美丽而生动的画面,人与情、景与物相润相容。这是作者循着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写就的一篇清新隽永、舒卷自如隐含着哲思的文字。

《家乡的味道》是一篇饱含热情与深情的散文,真实记录了作者童年时村庄里演绎过的喜怒哀乐和老小离家老大回时悲欢离合的经历沉淀与复杂心理,以游子的眼光写故乡,更多的是回忆与感恩、清醒与坚守,“我的命运还是不错的,出生在一个草长莺飞、鲜花盛开的季节,生长在南华山下一个伊斯兰文化氛围非常浓郁的小村庄,虔诚的父辈们在一个个普通的日子里,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他们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品格像脚下的黄土地一样厚重,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字里行间融入的是身后来自泥土的血脉与根系,写就的是乡土赋予自己的乡村元素和文化基因。小山村“蓝天白云,清风明月,林木葱茏,蝉鸣鸟叫,交相辉映出一幅诗意的图画。每当记忆的齿轮延伸至此,我的感官仿佛被一点点地放大,那些储存在脑海中的底片依稀可辨,我不由自主地回到故乡的童年,就连长满青苔的土墙,都带着儿时的欢笑,触手温热,缠绵了一生的怀念。”悠悠的乡愁,扑面的清新,滚烫的情思,盈满着南华山下小山村的人情之美与浓厚的接纳感和幸福感。作者的骨血里始终流淌着寄情于根的情愫,“有了这间小屋,我的思念就有了依托,我的灵魂就有了归宿,到任何时候,都不会有背井离乡的孤独,不会有漂浮不定的感受。走到任何地方,我都不会迷失回家的方向。”优美的文字背后,浸透的是明晰、纯净的乡土民风,是童年苦涩又美好的记忆,是亲情无限的温暖与感动,这些,都与西海固旱苦甲天下的固有思维定势形成鲜明的反差,出生与长大、出发与归来、融入与接纳、向往与现实,在种种情景交融的容纳与回忆里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表达形式,追求永远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花开花落》是一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好作品,作者从一个长辈的记忆出发,一路将泣血厚重的记忆、永远定格的生活图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思、哀痛于心的满腔思绪,运用淡然舒缓的语气,一步步把读者带进了饱含泪水的文字中,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感受和体验生与死,来与去,生者与亡者之间永恒的生死命题和哲学般的思考,“高速公路上,回家的车辆如梭,一辆接着一辆。你开着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腊月二十八,一个让人撕心裂肺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年仅二十九岁的生命,凋零在回家的路途中。你静静地躺在冰冷的白色地砖上,宁静安详,仿佛睡熟了一样,你的亲人呼唤着你的名字,你听到了吗?你的女儿跪倒在你的身旁,不停地摇着你的胳膊,哭着叫着:妈妈,妈妈,你醒醒吧;妈妈,妈妈,我想和你说说话。一声声稚嫩的童音,洞穿每个人的心房。我们无法相信这样一个残忍的不幸,一朵娇艳的花儿突然消失在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哀痛忧伤凄惨,字字句句,寄哀于文字,凝泪聚血,读来让人潸然泪下、肝肠寸断。落寞伤怀的基调、富含哲理的话语、深刻而睿智,“你悄悄地走了,像家乡的高原上吹过的一阵春风;你静静地走了,像家乡的天空中飘去的一丝白云。我知道,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自然的始终都深含着美丽的意义。”通篇读来,仿佛在无形中有一根线牵引着你,去深思、去探究、去领悟。“花开是一种美丽,花落也是一种美丽。你花开花落的笑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我的孩子,我的亲人,你安心地走吧,生命是一季花开,死亡是一次花落。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生命都会四季花开,再美的花儿都会凋零。”篇幅不长的文字,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在今天与昨天、生者与亡者、黑发人与白发人往昔不同的生命之情景里,将一个鲜活的生命突然凋零的内涵以及放大了的外延在碰撞和交集中充满了空灵的念想。作者不着痕迹地赋予了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以强烈的个性特征,并从中挖掘了大自然对于人生及生命的意义,让读者在感受到阅读优美文字所产生美感的同时,又调动着你的想象力去思索文字背后的内涵。为此,我很愿意如作者一样,既能寄托美好的理想,又能固守内心的纯真,保持普通人精神家园和思想操守的和谐统一,感受对于淡然从容的而又不失精神生存状态的最高企盼。

当然,由于涉猎深度,描写的角度和表达意图的不同,马卫民的散文作品的选材立意、思想深度和表达高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且风格多样化,譬如,《我的村庄我的家》无论从文本与质地来说都更显纯粹,那些对于生活细节近乎微雕式的刻画中,显示出他深厚的生活积淀和操控语言的超强能力,它们就像一些做工与色泽都很完美的瓷器,细腻、饱满,散发着幽幽的底色光芒。而《怀念一座城》则兴奋点远远大于深度,情绪流动如果少了掌控,感官的宣泄就会多于沉淀。当然我们不能过多地去要求一个奔波在职场忙碌于工作,依然利用业余时间点灯熬油孜孜以求的写作者,就像不能苛求一个走在盘旋山路上的挑山工唱出多么嘹亮优美的歌曲一样。马卫民正在文学的路上踽踽独行,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字,更多的是他钟爱文字的境界。希望他能尽力张开自己的双臂,敞开自己的胸怀,创作出更多让人喜爱的作品来,我所做的不是指给他一条捷径,而是在从生命原点出发的路上,替他搬掉过多的石头。

以上主要对马卫民散文的优点进行了粗略的点评。说起作品存在的不足,我以为主要有下列几点:一是有些作品结构上不够紧凑。比如《我的村庄我的家》,开头写了几大段描写中带议论的文字,切入正文不太连贯,与表现主题有关联但与后文关系不大,删掉也不影响后面的正文。二是个别篇目中,有些段落文字略嫌粗糙,没有像《家乡的味道》那样精美、凝练。比如《怀念一座城》中,既有十分精彩、富含哲理的文字,也有仓促成文、缺乏推敲的句子,全篇文字质量参差不齐。三是对素材的运用过多,缺乏提炼、选择。但这些都瑕不掩瑜,不影响马卫民作为一位散文作家已经取得的成绩。在散文创作中,马卫民有实力也有潜力,我衷心期待着他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从而走出中卫,走出宁夏,走到全国读者的面前。

2017年4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