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沙漠”与“沙漠文化”

“文化沙漠”与“沙漠文化”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来在内地参加了一些文化论坛,当中很多人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这或许言过其实,但让我想起了“沙漠文化”。一般将“文化”与“沙漠”相提并论者,也多为文人墨客。香港文化遗产寥寥无几,本土文化也称不上繁荣璀璨。算下来,我们何尝不是兜兜转转,又绕圈绕回“沙漠文化”呢?香港要告别“文化沙漠”,迎来“沙漠文化”。其实,真正的“海洋文化”与“沙漠文化”,却是异曲同工。

近来在内地参加了一些文化论坛,当中很多人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这或许言过其实,但让我想起了“沙漠文化”。

文化含义广泛,包罗万象。既泛指人类在科学、艺术、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就,又与时代历史的过程及政治经济的影响密不可分。因而是在不断变化中被构建出来的,在不同的世纪年代、不同的国家地域、不同的社会团体,显现不同。文化的核心,完全落到了价值观与传承两方面。

一般将“文化”与“沙漠”相提并论者,也多为文人墨客。关注的话题,无非着重于文学艺术创作与文化遗产。自然,文化绝不仅限于此。香港文化遗产寥寥无几,本土文化也称不上繁荣璀璨。有识之士,一直都在努力。过往,知识界的唐君毅、钱穆、徐复观,挽文化狂澜于既倒;金庸、梁羽生、倪匡、亦舒、李碧华等作品,都曾影响全球华人;李翰祥、李小龙等的电影,更是中国电影文化的奇葩;今天,香港每年仍有1000多场文化活动。可惜的是,大部分都流于表面形式,难令真正的价值观落地,无法吸收传承。

香港有“文化”,既是东西荟萃、文化多元,也是浅层杂交,没有核心凝聚,精英、精粹犹如过眼云烟,飘来却留不住,灌溉不了;香港是“沙漠”,文化苗多种子稠,今天你浇水他培土,明日她来大曝晒,势力盘结,人人各自为政,散沙一盘。大风一吹,各散东西,何来孕育;香港文化纵有种子,无奈终究埋没在结构松散的沙壤里,长不成根,也发不出芽。

所以,香港的文化一直是过客带来的短暂天堂,却不曾是绿洲上栽出的长青树。香港人不喜欢谈论过于抽象的东西,纯逻辑、形而上的、玄虚的话题,勾不起他们的兴致。他们关心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没有国家,没有民族,分辨不出什么是美学的历史主义或者理智主义,什么是“理性批判的自由主义”,亦或“爱国不需理由的民族主义”……

“沙漠文化”,却是人类伟大的奇迹。我曾经认真归类了“沙漠文化之五观念”:一为“时间观”,每天同一地方,日出日落,一生守望着太阳过日子;二为“距离观”,“沙漠”浩瀚如江,一望无际,没有了尺、丈的换算,只有眼睛触及的地方,才算是大小的衡量;三为“大自然观”,面对风雨雷电、季节的变化,身体直接感应冷暖饥寒,对大自然永远怀抱一颗敬畏之心;四为“价值观”,真正的沙漠中,视金银珠宝、物质金钱为粪土,最珍贵的莫过于水和食物;五为“人生观”,人生天地,茫茫宇宙,人如微弱浮尘。生死不过如此,活一天,算一天,只争朝夕。其中蕴涵的,反倒是人类最原始、最单纯、最人性的价值观。人生,大自然,可谓“天人合一”。甚至于,世界观与时间观,也吻合一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算下来,我们何尝不是兜兜转转,又绕圈绕回“沙漠文化”呢?

香港要告别“文化沙漠”,迎来“沙漠文化”。不过,香港是海港,没有沙粒,有的只是海洋。其实,真正的“海洋文化”与“沙漠文化”,却是异曲同工。相信中华文化,也该由平原的农民文化,回到“沙漠”,“出海过洋”了!

载《明报》2011年9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