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才华用不完

才华用不完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后,独当一面,抗击曹魏,果然不负刘备的重托。  魏延是三国蜀汉中,地位仅次于五虎将之后的第六号人物。同时,刘备考虑选拔一员重将镇守汉中。为确保汉中,魏延审时度势,根据汉中的地形特点,采取了固险重守的战略。  魏延的苦心经营,确保了蜀汉北大门的安全,为诸葛亮平定南中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为继任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由此可见魏延这一战略的军事价值。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当初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后,独当一面,抗击曹魏,果然不负刘备的重托。

  魏延是三国蜀汉中,地位仅次于五虎将之后的第六号人物。在西蜀后期,他实际成了西蜀的支柱。他的悲剧不在于能力不足,而在于能力太强。又个性突出,不太循规蹈矩而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相持数月后,终于击退曹操,彻底占据了汉中。接下来,刘备即位汉中王,将治所迁到成都。同时,刘备考虑选拔一员重将镇守汉中。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这重任非猛张飞莫属,连张飞自己也这样认为。

  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看中了另外一人,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并“领汉中太守”。命令颁布后,一军都惊。刘备看出众人不服,就大会群臣,并当众问他新提拔的汉中太守:

  “现在我对你委以重任,你有什么要讲的吗?”

  这人毅然答道:“如果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点头说:“好!”众人很敬佩此人的豪壮气概。

  刘备选中的这个人,就是魏延。

  魏延坐镇汉中的八年,正是蜀汉的“危急存亡之秋”,关羽荆州之失,刘备彝陵之败,使本来就弱小的蜀汉在军事上受到了惨重的损失,而南中少数民族的叛乱给蜀汉政权的稳固带来一定的威胁。为确保汉中,魏延审时度势,根据汉中的地形特点,采取了固险重守的战略。

  史书上载,魏延用所谓的“重门”之法,即依据地势,在汉中周围的险要地带用土木筑围以御外敌,敌人若来攻击,无法进入内地。

  魏延的苦心经营,确保了蜀汉北大门的安全,为诸葛亮平定南中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为继任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公元244年,镇北将军王平,捍拒曹爽,就是以此为蓝本依样画葫芦而来的。

  后来诸葛亮北伐,对魏延非常倚重,经常让他带领先头部队。建兴八年,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因功升为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

  魏延不但作战勇猛过人,而且精通兵法,抱负不凡。

  一次随诸葛亮出征北伐,魏军派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守长安。

  诸葛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进攻之事,魏延向诸葛亮献了一计,说:“听说夏侯楙是魏国的驸马,胆怯而无谋。假如让我带精兵五千,从秦岭一条小路往东,出子午往北,不过十天可直到长安。夏侯楙听说魏延忽然而至,必然乘船逃走。长安城中只有御使、京兆太守之类的文官,而这时丞相您却率大军从斜谷来,不过二十多天,不费吹灰之力而咸阳以西就可拿下了。”

  诸葛亮却说:“这并不是万全之策。”

  事实是,魏延这直取长安的奇袭战略是相当高明的。现代的军事研究者,如台湾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话》,对魏延这一战略给予了很高评价,批评诸葛亮过于谨慎持重,不肯采纳。

  不仅是今人,古人亦有类似看法,俞正爱《葵巳存稿》卷七引《魏书·李苗传》说道:李苗读到《三国志》里魏延献策诸葛亮不肯采纳这段时,叹息说诸葛亮不会出奇制胜。

  同样,刚刚复出的司马懿因为诸葛亮没有用这一计而暗自得意。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我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了。”由此可见魏延这一战略的军事价值。

  由于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建议,而且还多次表现了对魏延性格的不满。于是,魏延经常从心里面认为诸葛亮为人胆怯,叹恨自己雄才用之不尽。因此,不满的时候就连诸葛亮这位总司令都不放在眼里,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孔明想诱司马懿出战,要挑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来当此重任。于是以目视魏延,而这次魏延却表现得相当低调,倒是王平自告奋勇愿意担此重任。诸葛亮叹道:“王平肯舍身亲冒矢石,真是个忠臣!”言下之意,魏延是个混蛋。

  实际上,魏延是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个人物,即使在今天看来,其才情也有现实意义。古书上说:魏延性情清高,一般人看在他勇猛过人,都让他三分。只有一个人,很有才能,偏偏不买他的账,这人就是杨仪。

  魏延与杨仪搞不好关系,两人闹得势同水火,诸葛亮拿他们没办法。闹得时间长了,结果就可想而知,性格谨慎的诸葛亮对性格独立狂放、一心想“冒险”的魏延一万个不放心,同样,因为诸葛亮的原因,其他将领和魏延的关系也不会好,这就为魏延种下杀身之祸。

  诸葛亮病危,秘密召集杨仪、费祎、姜维商议自己死后退军事宜,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从命,军队便自行撤退。如此军机大事,却把魏延撇开,可见诸葛亮对魏延充满了不信任。

  诸葛亮死了,他很高兴,终于可以一展才干了。

  费祎特意去探问他的意向时,他理直气壮地说:“丞相虽然过世了,但我还在。可以让相府亲戚、官员将领料理后事,我自当率军击贼,怎能因一人死去便废弃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何等人物,难道还要听杨仪的指挥,为他断后?真是岂有此理。”

  这话传到杨仪那里,他当然不肯听魏延的指挥,共同击贼,而是按原定布置退军。

  魏延大怒,率部抢先南归,烧了阁道,断了杨仪归路,准备收拾杨仪。接下来,魏延、杨仪都向成都上表,指责对方反叛。刘禅分辨不清,而朝中大臣都替杨仪担保,怀疑魏延。

  杨仪发兵攻打魏延,叱责魏延在诸葛亮尸骨未寒时,就搞起自相残杀。魏延的部下和士兵一听,都散去了。魏延被马岱斩杀。

  杨仪见到魏延的头,起身用脚去踏,恶狠狠地咒骂,还灭了魏延的三族。身为一代大将的魏延,最后却落得个这样下场。

  当时的舆论认为魏延只是自视甚高,以为可以在诸葛亮死后取代他,又想借机杀掉死对头杨仪,如此而已,他倒并不是真想背叛蜀汉。

  历史中魏延被杀是场悲剧,这场悲剧主要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在中国,必须明白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道理,胳膊想要和大腿拧,得看看自己胳膊上的劲道练够了没有。

  看来,魏延在刘备集团内部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既深得具有识人之能的刘备的器重,又深为孔明所忌恨。刘备看到的是一个勇猛、有主见、有韬略的魏延,而诸葛亮看到的却是一个爱出风头、具有反叛精神的危险分子。历史已经证明,诸葛亮在对待魏延这一事情上是错的,就像他所看中的马谡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一样,魏延是一个有着谋略而作战勇猛的忠心的战将。

  一员如此智勇双全的战将没有死在对手的刀下,却死于自己人的残害,实在是一种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