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巨变数住房

第一巨变数住房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别说几十年未曾返乡寻根的老宁波人会惊叹宁波翻天覆地的巨变,就是天天住在宁波的人也由衷赞叹近二十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路宽了,楼高了,桥多了,公园一个接着一个,街上的小车简直流淌成了河……是的,宁波变得太快了,变得我们的头脑快赶不上了。即使到了80年代中期,住房环境依然变化不大,就说说我和妻子乘改革开放东风,于1986年调回宁波教书时的情况吧。所以,讲宁波30年巨变,第一要讲的就是住房大变,真的!

别说几十年未曾返乡寻根的老宁波人会惊叹宁波翻天覆地的巨变,就是天天住在宁波的人也由衷赞叹近二十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路宽了,楼高了,桥多了,公园一个接着一个,街上的小车简直流淌成了河……

是的,宁波变得太快了,变得我们的头脑快赶不上了。这个变,那个变,到处在变,样样在变,那么究竟哪个变化让我印象最深刻呢?我的回答是住房,真的,毫无疑问绝对是住房!

记得“文革”结束第二年我回甬探视老母亲,顺便看望城里乡下的亲朋师友。给我的印象是,城里住得还不如乡下好。乡下居住条件固然不咋地:露天摆粪缸,房舍很低矮,蚊蝇嗡嗡叫。但比较起来总还算宽舒一些,那些城里亲朋居住的地方则实在太挤了!走进大杂院,真正是“七十二家房客”,不仅房屋被搭建分割得支离破碎,而且往往许多人挤住在一间房里,甚至三代同室。子女多的,一间屋里要摆几张双层床,活像学生宿舍,墙角还要腾出地方放一个马桶或痰盂。清早起来主妇干的第一件要紧事便是倒马桶。于是,里弄街巷,最“生意兴隆”的肯定数公共厕所,那里蹲坑常常需要排队,因为在此方便毕竟可以用自来水一冲了之啊!

即使到了80年代中期,住房环境依然变化不大,就说说我和妻子乘改革开放东风,于1986年调回宁波教书时的情况吧。由于属于双职工又带着两个孩子,学校非常照顾,分给我们一套24平方米的两居室。当时楼上楼下共住了十家,其中两家为一居室,八家为两居室。两居室的都是由教室改建,一个教室隔成三间,每家一间半。一居室的原先则是办公室。这样的房屋卫生设施当然不可能有,夜晚家家使用痰盂。厨房倒是有的,就是屋后一排矮矮的披厦,无论住楼上或楼下,家家都必须转个大圈子绕过去进厨房间。应该承认热闹是相当热闹的,每天吃饭的时候都像在开厨艺展览会。

真正的大变化发生在90年代,居民楼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出地面,这个新村那个小区,名字取得一个比一个好听、富有诗意。起先有黄鹂、白鹤、紫鹃、丹凤、红梅、翠柏、柳汀、桃源新村;后来不得了了,小区取名又是江南春晓、北岸琴森,又是繁景花园、水尚阑珊,还有取康桥经典、阳光清晨……楼越造越高,套型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好。亲朋师友一家家喜迁新居。本人也在1994年乔迁至教师公寓,住进一套崭新的58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我与老伴一间,两个儿子一间,当时乐得就像登天一样。

随着两个儿子先后参加工作又结婚成家,各自有了自己的小窝,58平方米的套房两个老人居住按理说也已经足够,可是我们反而嫌小了。三年前趁邻居搬迁大房子,我们把他们的45平方米的小套房买了下来,打通隔墙成一家,居室一下扩大为103平方米。我和老伴夏天在这间住住,冬天又到那间待待;这一间改为书斋,那一间辟作客房,俨然觉得生活真的上了一个大台阶。

90年代中期当我们生平第一次搬进新二居室套房,农村亲友前来祝贺,他们啧啧称羡我们既有卫生间又有阳台,已经过上现代人的文明生活。不过十年,宁波城郊率先开始城市化。去年当我去“姚江花园”看望一个农民朋友时,发现他家远比我家要现代化得多:不但居室大,有厨卫,小区还有物业管理、运动器材、医务室、学校、商店和老年活动室……

不知哪个聪明人说过一句顺口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小家是国家的细胞,只有让老百姓家家户户居有所安了,社会和谐才会有坚实基础。所以,讲宁波30年巨变,第一要讲的就是住房大变,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