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有这样,在目送他们远去时或许会少一分遗憾。当作品中的“目送”场景在现实中再现,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结尾的点睛之笔是《目送》给予作者的共鸣,更是作者给予我们的共鸣。

——读叶目送曳有感

舟山市定海区东海中学九(4)班 林祝莹

人生在世,不过几多春秋。爱你的人,你爱的人,终究在你的目送下越走越远,不再回头。

初见,只因那淡绿色的封面和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目送》,见惯了冗长烦琐的文字,这样的题目格外吸引我的眼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

不用追?是啊,有些东西,有些人,送走了便永远不会再回来。

爷爷是我童年的伴侣,他像是一个老顽童,总是替我想出各种新奇好玩的法子。小时候弹钢琴,在凳子上没坐10分钟就想跑出去玩,无奈妈妈就在身边。每当这时我总是盼着爷爷出现,因为他总能想出办法带我逃离练琴的“地狱”,走向游戏的“天堂”。他的爱没有带着长辈的威严,只有包容与理解,他总说小孩子就应该快快乐乐地玩耍。

总以为这份爱被我牢牢攥在手中,被我肆意地挥霍,总以为这个老顽童爷爷会伴随着我长大,却不曾想过有一天这个人会离我远去,悄无声息,毫无征兆。

爷爷被确诊为肺癌时已是晚期,医生已无力回天,建议家属调整心态,保守治疗。家人有意瞒着,起初爷爷是不知道的,抑或是他一早知道却假装糊涂怕我们担心。

癌细胞蚕食着他的生命,蚕食着这个原本充满活力的老人,他一天天地老去,像秋日的花悄无声息地枯萎。最后一次见到爷爷是2013年的中秋。那时,爷爷全身浮肿,他的脸肿胀得吓人,睁不开眼睛,片刻也离不了氧气瓶。那一天傍晚,我要回定海,去向他告别。他见我来了,努力地睁开双眼,怔怔地看着他的孙女出神。他指了指床头的月饼盒子,低声说:“月饼早在半个月前就给你备下了,知道你不喜欢甜的,准备了蛋黄莲蓉馅的,今年许是爷爷最后一次给你准备了。”爷爷猛地咳了两声,我连忙递过纸巾,掺了血的痰是暗红色的,在洁白的纸巾上越发显眼。我鼻子一酸,眼中已蓄了泪。“爷爷从小就对你放心,只一点,你向来浮躁,以后处事要稳妥些。你奶奶身子不好,我走了你要劝劝她,不要伤心过了头,伤了身子。”他望着我,极为不舍,良久才开口,“去吧,车子已经等着了。”我起身,正要离开,却听见爷爷低低地唤着我的名字,“莹莹,再让爷爷好好看看你。”我回首,却见两行清泪从爷爷肿胀的眼眶中淌下。“去吧!”他闭了眼示意我离开。我狠狠心,不再回头。这一面,亦是我见爷爷的最后一面,两日后,爷爷便去了。

我目送着灵柩移至火葬场的炉门前,这样的场景,和书中的竟是这样相似:“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撩开于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目送。”

从前读来只觉淡淡的,那种阴阳永隔的感觉是虚浮而缥缈的,今日感同身受方知作者心中难言的苦涩与悲凉。世间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死阴阳两相隔,世间最刻骨铭心的目送莫过于看着那黑色的棺木在眼前渐渐消失。当那个你爱的人、那个爱你的人,化成一撮灰静静、静静地在骨灰盒中,永远不会再回来,他曾给予你的那份爱便再也不会重来,那种被爱的感觉也只能让你用余生一次次地在记忆中寻找,在梦境中重温。

那一日,爷爷自知是最后一次见我,面对我的离去他不愿再目送我的背影,他不想,也不忍,那一刻的不舍与酸楚,在爷爷闭眼的刹那被生生压在了心头。

春水望断,夏花宿妆残,谁闻秋蝉,冬雪藏梅自有暗香来。任岁月悠悠,白驹过隙,我自知再没有人会为我在中秋备下蛋黄莲蓉馅的月饼,也不会有人时时惦记着你,在那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爱你。不会了,再不会重来……

我们在渐渐长大,在不知不觉中目送身边那一个个爱你的人远去。有一天清晨,你也许会发现,你的母亲已经有了白发,你父亲的身躯变得不再挺拔,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渐渐开始遗忘生活中的琐事,而你自己已经长大。那时你也许会感叹时光飞逝,因为那时你已经意识到你在目送着他们从你的生命中远去。

亲人只是一世的情缘,没有来世。与其奢望来世再续前缘,不如今生好好珍惜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哪怕是陪他们说几句贴心话。唯有这样,在目送他们远去时或许会少一分遗憾。

珍惜拥有的点滴的爱与关怀,就像中秋时一块小小的月饼。毕竟,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因为当你目送它远去,时间会告诉你,太迟了。

(指导老师 胡老师)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文字流畅,以情感人。文章以优美的语言、质朴的情感,引领我们走进一个“目送”的世界。当作品中的“目送”场景在现实中再现,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结尾的点睛之笔是《目送》给予作者的共鸣,更是作者给予我们的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