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张连才《木石诗集》作序

为张连才《木石诗集》作序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聊城市张连才诗友在今年国庆后送来他的诗集《木石诗稿》请为作序,我欣然接受,因为在二〇〇八年,我是他的辅导老师,印象深刻。这次打开《木石诗稿》,验证了我的判断是不错的。兹就其《长江组诗》中的佳篇,做一简要的分析评论。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人物,是中国诗坛上的双子巨星。《登高》写于夔州滞留期间,当时他穷困潦倒,老病缠身,无处安生。由此可见一种诗风,是因作者所处的环境、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了。

山东聊城市张连才诗友在今年国庆后送来他的诗集《木石诗稿》请为作序,我欣然接受,因为在二〇〇八年,我是他的辅导老师,印象深刻。通过函授进修,他自己也感到收获不小,过了一道门坎,曾写诗云:

函授邮通大课堂,六旬学子鬓如霜。

攻读正补学识浅,教诲师心意味长。

敲字推声寻雅句,诗山曲海任徜徉。

光阴一载黄金价, 更使书斋翰墨香。

诗意真诚,格律严谨,是一首标准的七言律诗。我曾告诉过他只要持之以恒,多思、多写、多修改、反复改、自己改、请人改,一定能出好作品。这次打开《木石诗稿》,验证了我的判断是不错的。

集中收入了二百多首诗词,编成八个诗篇:《故乡诗韵》、《神州揽胜》、《感事抒怀》、《时代讴歌》、《长江组诗》、《亲友情愫》、《生活拾遗》、《采风小札》。一看标题,就明白他的思路(诗路),是很清晰的。

他饱含浓重的深情去写故乡,写故乡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人文文化。聊城确实是个好地方,有秀美的山、清清的水、如茵的原野;古城久历沧桑,今日又换新貌。他如数家珍地写了东昌湖、博济桥、光岳楼、辟支铁塔、冠州梨园、南熏城楼、临清古肆、钞关、舍利塔、橡胶坝等等,这都是他的故乡聊城地区的独特风物。提起历史名人,不禁令人神往,蚩尤墓就在那里;提起才子名士,陈思王曹子建封地即在东阿,可以为他的家乡增辉添美。2008年3月,他刚入培训班,寄来《瞻东阿鱼山曹植墓》,我即推荐给会刊发表了。

曾因才绝世,骨肉亦遭残。

贬黜东阿郡,鱼山翰墨斓。

建安傲群秀,辞采古今传。

子建今何在?长眠云水间。

我记得我没做什么修改,他写得很得当,文辞兼美,我充满了喜悦。古人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时至今日,我俩已成老友,读其新作,真是硕果累累,甚觉快慰。

他的视野很宽,他几乎游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古迹名胜,都留下了诗句,而且有的很好,渐趋成熟了。如:

游天涯海角

独立南天一柱擎,沙滩碧水伴椰风。

天涯海角神思远,“海判南天”字亦雄。

曾是谪官生死地,如今胜景遍南封。

深情怀古来凭吊,沧海茫茫入眼瞳。

此诗从空间的辽远联想到时间的悠长,“沧海茫茫入眼瞳”,作者所受启发,感慨良深。其他如写云南丽江、石林等;游张家界金鞭岩,游青岛、蓬莱等;游五台山、悬空寺等;登庐山、登泰山、登崂山等;游滕王阁、黄鹤楼等;游北固山,游寒山寺等;游香港看桥看楼。游黄河故道森林看沙看树等。它们地域不同,环境迥异,在诗人的眼中也是姿态万千,各具风采。总之,作者其他诗篇也不乏佳作。

兹就其《长江组诗》中的佳篇,做一简要的分析评论。张君很爱水,很爱江河湖海。他在长江航运管理局服务过,是位很有经验的船员,浩浩万里长江港湾、码头、渔村、商埠他都到过,甚至人很少去过的水道、岸边,他也曾身临其境。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内容,有对长江独特的感受,如:

长江颂

大江来天外,万里壮神州。

九派云中汇,三峡一坝收。

巨轮拨激浪,碧水润平畴。

东去入沧海,悠悠千古流。

仔细看,他不是一般地描写长江,而是心怀崇敬,颂扬长江的伟大、浩瀚、气势雄浑。长江是母亲河,惠及于人(子孙)的是多方面的。第三、四联语言概括,含蓄无尽,不必多讲;尾联写得十分漂亮,歌颂长江,千古长流,感慨万端,一往情深,动人心弦。

长江船员

碧波浩淼入云天,家在茫茫风浪间。

舷外惊涛如卷雪,船中货物似堆山。

驾台星火识江路,挥汗机舱战暑寒。

日夜艰辛多载重,长江万险竞杨帆。

诗的首联就写得很有气魄,很豪壮,都是其亲身体验而又经提炼的语言,正如宋代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云:“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置身于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的江上,在茫茫的风浪间,那就是他的家。”这是杰句,体现作者的胸襟、乐观而自信,仿佛信手拈来,毫不勉强而真情流露。古人很少能写出来,今人亦不多见,有此语句,有此襟怀,颇为感人。以后六句亦清新通畅,全诗完美。

由于作者的工作关系,他到过长江上中下游可以通航的许多地方,从重庆的朝天门写到三峡、赤壁、武汉关、过江隧道、黄鹤楼、小孤山、燕子矶等地,这些也都是历代诗家所必写的题材,但很少见到写夜航、洪水期间逆航的诗,更难见到“湾排”“万吨原油船队夜航遇险”的诗,更有趣的,他还写了“观江豚”的诗,写“江上购鱼”的诗,若非它是船员,谁能有此机缘?多年以来我总想提倡写自己,写自己的心,写自己的生活,读张君的诗,证明这理论是不错的。

其实,长江诗是永远写不尽的。李白是这样写的,非常多,举三首为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杜甫也写了不少,举两例: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者,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人物,是中国诗坛上的双子巨星。他们面对(或身临)长江,观察、体验,必定要发出由衷的吟咏和慨叹。仔细琢磨,诗的味道却有很大的不同,虽都是胸襟博大,充满豪气,但李白显得飘逸、轻快、闲适,而杜甫却显得沉郁、痛苦、悲凉。因为李白一生中的菁华岁月,是在玄宗时代度过的。当时国运尚盛,其个人物质条件也很好,还有他怀“四方之志”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引文见《上安州裴上史书》),抱负很大,遂顺长江,下三峡;经荆门,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这就必然形成李白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当年杜甫评李白就用“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来概括评价了。而杜甫的境况就不同了。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离蜀东西,滞留夔州两年,于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飘漂鄂、湘等地,在赴郴州舟中病逝。《旅夜书怀》写于渝州至忠州途中,危舟夜行,两岸田野开阔,大江汹涌东去,人也走投无路,能不孤哀慨叹嘛。《登高》写于夔州滞留期间,当时他穷困潦倒,老病缠身,无处安生。观长江,思自己,他倍感凄凉,因而发出撕人心肺的悲鸣,所表现出的时代之音也是“沉郁顿挫”这自然就与李白不同了。由此可见一种诗风,是因作者所处的环境、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了。

李白和杜甫在中国诗史上都是最成功的伟人,足为千秋示范。他们建筑起的瑰丽殿堂,巍巍永在。我们后来人,应依人民的需要,修造起新的大厦。这就既要学习古人,又要学习今人,既要深入生活,而又善于提炼,抓住最典型、最本质的东西,从而焕发出动人的美感,感动自己,感动别人。这些话好像是借题发挥了。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常法宽于北京金榜园

2014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