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读毛泽东同志《清平乐·六盘山》

重读毛泽东同志《清平乐·六盘山》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同志1935年10月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经六盘山时的抒怀之作,又名《长征谣》,1942年8月1日在新四军《淮海报》首次公开发表。《清平乐六盘山》便就是这时创作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今年是红军长征75周年,又是毛泽东同志创作《清平乐六盘山》75周年。《清平乐六盘山》,无论是空间展望,还是时间展望,两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并且空间展望常为时间展望之基础。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同志1935年10月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经六盘山时的抒怀之作,又名《长征谣》,1942年8月1日在新四军《淮海报》首次公开发表。20世纪60年代,又应宁夏同志之约,重新书写了一次。

众所周知,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因为如此,他的诗词是从世界和历史的高度反映现实的。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中国革命的脚步声。毛泽东诗词所具有的这种史诗性质,不仅体现在诗人生动地描绘了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曲折而又漫长的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也体现在他抒写出作为伟大共产主义者的心灵轨迹和壮美情怀。据有人研究,愈是困难时期,毛泽东创作的诗词愈多。如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一气写了十多首诗词,达到了创作上的一个高峰,人称这是“来自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的绝唱”。《清平乐•六盘山》便就是这时创作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今年是红军长征75周年,又是毛泽东同志创作《清平乐•六盘山》75周年。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该词时、空、人的角度入手,采用一些哲学术语,试谈重读这首词的体会。

一、空间展望与时间展望相互结合,促使空间时间化

空间展望、时间展望,又叫宇宙展望、历史展望。在这里,展望所强调的是,在诗词创作中要把情与理融入到直观形象中,因其风流蕴藉,气韵生动,才能感人。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元帅的一封谈诗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其实就是通过时间空间化,要求诗人笔下的空间意象,即图画,除了逼真如画,还要做到“人化的自然”。《清平乐•六盘山》,无论是空间展望,还是时间展望,两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并且空间展望常为时间展望之基础。

这首词的前两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就是空间展望,也就是宇宙展望。

金秋十月,高远的天空飘着几缕淡淡的白云,诗人伫立在六盘山上,望着南飞的大雁,思绪万千……

在大雁飞去的地方,有他和战友们开辟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有留在那里坚持斗争的战友,也有他托付老乡抚养的孩子……如今,鸿雁南飞的线路,不正是我工农红军艰苦跋涉过的路程吗!

万里长征路,多么像六盘山山道,弯弯曲曲,曲曲弯弯,不易攀登。事实上,在这由南国到北国的两万里征程中,红军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现在,我们不是已经登上了六盘山巅吗?

毛泽东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求索的一生,生命不息,革命不止。因此,这个时刻的毛泽东除了联想起上述内容,更为重要的恐怕还是想起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红军长征到了宁夏固原市六盘山,虽然冲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但“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不会就此罢休,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曲折。从“望断”一词,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空间展望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发生了关系,以致空间时间化,这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时间展望,即历史性展望。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屈指”,表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以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壮志。这里的“长城”,一般均指抗日前线,或陕北根据地,但我觉得应理解为固原市的战国秦长城。红军长征到达固原市境内“屈指”算来,也就是约“二万”里。更为重要的是,它符合全诗的题旨。红军长征在固原市一共是五天四夜,每天都沿战国秦长城由西向东急行军。长城自古以来都是抵御侵略的象征,而英勇顽强的红军就是不倒的长城,抗日的中流砥柱。面对固原境内蜿蜒起伏的秦长城,毛泽东同志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浩叹,抒发了抗击外敌入侵以及“缚住苍龙”的必胜信念。

人是实践的主体,所以作为时间的历史,也就成为实践的历史,即人民群众“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历史。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除了长征前后,再就是20世纪60年代。这两个时期,无一不是中国革命处于危险和艰难的时期,但是毛泽东本人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冬天过去,就是春天。有论者认为,这就是达观,其实不然。古人常把个体身世与时间展望和空间展望的某些绝对的观念联系起来,希望在空间时间化中,走向永恒,借以排遣现实人生的烦恼。而《清平乐•六盘山》三、四两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瞻前”和“屈指行程二万”这一“顾后”,则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了无限的人类实践以及在实践中人对无限空间的人化,诗雄与雄诗,真乃活笔写妙境。

长征途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这需要克服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毛泽东竟把“五岭”,当“细浪”,把“乌蒙”看作“泥丸”,这是多么伟大的气魄,多么惊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美国作家特里尔认为,毛泽东是一位“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柳亚子先生说,“才华信美多矫,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他认为毛泽东雄才大略,是古代任何诗人不能相比的。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虽然气魄豪迈,但还是不如毛泽东;壮怀激烈的辛弃疾,只会在诗中发发牢骚而已。

一卷华章慷慨吟。其实,毛泽东之所以能写出《清平乐•六盘山》这样精彩的华章,是与他那深邃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和超人的胆略分不开的,是他伟大人格的具体显现和物化,是空间展望与时间展望结合的结晶,是把人的实践活动用空间意象表现出来了,所以他的诗词富有浓厚的浪漫气质,又具有革命激情,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二、时间展望与空间展望互相转化,促使时间空间化

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的实践观,科学地表述了时间展望与空间展望转化的关系。“人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实践的过程,它是时间性的;而“人化的自然”则是现实,它是空间性的。“人化自然”就是实践和现实、主体和客体、时间和空间、历史和自然的对立与转化。

在《清平乐•六盘山》中,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本质力量是用空间意象及其组合、交替、转化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空间意象诸如高天、淡云、南飞雁、山峰、西风等,都具有时间的张力,蕴含着人的本质力量。这样,无具象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本身,就获得了自然形象而成为具体可感的,原来自在的自然也获得了深刻的历史意蕴。

该词的五、六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也属空间意象,亦即宇宙展望,但比起一、二句来,视线由远及近,落到了眼前的景物上。一句“红旗漫卷西风”,空间展望,反映出了红军将士登上六盘山巅,取得了长征又一个胜利的喜悦心情。

试想,雄伟壮丽的六盘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而迎风招展的猎猎旌旗,不仅增加了全诗的鲜明色彩和亮度,又烘托出了指战员们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人化了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获得了一种历史的积淀,引人深思。

这些空间意象,在一定的关系链条中自由飞动,充满生命所特有的时间运动的节奏,向着尽如人意的合目的性方向运动,结果使这些空间意象构成了一个时间流,体现出行动本身及其力量,以至他那如椽的大笔颇具雄风,笔力所及,可以包举宇宙,震荡山河。我以为,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思想基础就在这里。

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词之,“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此词的最后两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即化用刘词以直抒胸臆。

“何时缚住苍龙”这一跌宕的问句,既表现了红军勇战顽敌的坚强决心和冲锋陷阵的急切心情,也照应了开头作者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忧虑。

一般说来,对时间无论谁都有两种感觉,一种是相对,一种是相同。生命是一种时间现象,一个人抱有什么样的时间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取“相对”态度的人,比较惜时,比较现实,常常悲观;取“相同”态度的人,比较超脱,比较浪漫,往往乐观。因为他相信,现在的创造,会在未来成为自己充实的过去。而毛泽东不但觉得自己与时间是一同前进的,而且代表着时代与历史的方向。特别突出的还是他那种对时间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今日”与“何时”连贯,“长缨”与“苍龙”抗衡,就把对时间的超越具体化,道出了整首词的主旨。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种“超越”的历史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在这里,空间被理解为和人/历史地发生关系的现实自然,理解为实践的对象,历史则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过程。空间意象把作为时间过程的实践空间化、现实化,而且又使自身时间化和动态化,使我们总感到一个伟大的实践者,一个宛如天上雁阵般大写的人的存在。他或者作为展望者而存在,或者化入展望的对象中作为被展望者而存在。词中的每一个空间意象,都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以致我们无不为他那丰富的想象,宏大的气魄,昂扬的激情而叹服。这是群体襟怀与个体价值的交响乐,又是政治风云与古典诗情的咏叹调。

总之,毛泽东同志的词作《清平乐•六盘山》,语言通俗,形象鲜明,感情浓郁,意蕴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主要原因是空间展望和时间展望的结合,时空的转化,以艺术的形式,成功地表现了现实与实践的统一过程,表现了主体与客体在对立中,经过实践这个中介,实现同一的伟大过程;同时,又处处揭示了实践主体——人的本质力量,而这正是毛泽东诗词的魅力之所在。

原载《六盘高峰》2012年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