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的传播学意义

诗的传播学意义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敷吟》是古诗,要表达罗敷的美丽动人。但诗人并不运用直白的意义符号,而是“借义”锄者、担者、行者见罗敷而皆忘其所为。罗敷之容与行者之本能与超符号意义的感觉,结构出一种新的意境,这种意境是人人“通感”到的,对这种意境的传播表达出诗人的感觉、认识、情感和评价。但对于诗的传播学意义来说,如同物质第一性与意识第二性的关系一样,在离开本源来讲,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决定即反作用于物质。

从形式即体裁上定义诗,它是与散文相对的“有韵之文”;从内容上定义诗,则“诗言志”,歌咏言;从人类运用语言符号角度看诗,诗是人类运用语言符号的极限,它用最少的文字符号,表达最丰富的意义。

何以会如此?这就不能不凭借结构主义的方法去认识它。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人们表达思想情感或传播信息必须要选择准确的意义符号即象征符来作为沟通的桥梁、交流的工具。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单个的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即本义是孤立的、静止的、有限的,而必须还要符号的有机结合即组词、造句,构成符号意义的群集。

这群集意义是一个有机整体,由此构成一种意境,表达或传播一种系统的思想,一种复杂而丰富的感情,让观众接收到其中任何一个符号都无法单独表达的意象。这种通过特殊手法结构了的符号群集构成一种“信息环境”,一种“象征性现实”,作用于受众。受众因为其人口统计属性和社会关系属性不同,也会影响这种信息传播的效果,但一旦一个人完成社会人的过渡,都会感受到其所传递的意境、情感、意义,有的人可能说不清,道不白,但作为相似的感觉是都有的,这就是符号结构化了的传播意义。

《罗敷吟》是古诗,要表达罗敷的美丽动人。但诗人并不运用直白的意义符号,而是“借义”锄者、担者、行者见罗敷而皆忘其所为。但借义也并非借符号及其义群之义,而是借其背后的意义:行者不行,锄者不锄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罗敷之容。罗敷之容与行者之本能与超符号意义的感觉,结构出一种新的意境,这种意境是人人“通感”到的,对这种意境的传播表达出诗人的感觉、认识、情感和评价。诗人不用直白的符号而用这种“通感”法,使他所要表达的意义完全超出了直接符号意义的功能,运用这些符号构成意境,用意境来传播传者的感觉、认识和情感。

诗人在本质上并不是用“形象”说话,而是把自己的认识结构成“象征符”。这些符号意义的群集可能是直接的表达,也可能是“不着一字”,但可能尽得风流,其构成的传播意义是明确的,而且具有很强的传播效果。这种效果的符号选择,实在不是对符号本身的选择,而是对传播对象的认识,对对象与相关事物关系的把握。当对对象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对对象与相关事物关系的认识深化并得到准确把握,那么表达的符号和方式便会信手拈来,并用这些符号有机结构出传播者即诗人的意义,表达出去,产生非同凡响的效果。

可见,任何一种传播首先要选择运用合适的载体——媒介符号。而符号的选用不仅仅是驾驭符号的能力,而且首先是认识水平。认识水平决定符号的选择和运用,体现在传播的水平。所以,思想的平台是符号的舞台,理性的高度是艺术的境界。

这里就有一个理论问题:符号是思想的载体,还是思想是符号的前提?

语言学研究证明:符号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凭借符号。那么,是思想与符号同时产生?还是符号催生了思想,思想催生了符号?在历史上的“得意忘象”之争,实际就涉及这个问题。但对于诗的传播学意义来说,如同物质第一性与意识第二性的关系一样,在离开本源来讲,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决定即反作用于物质。因为这意识是基于一定物质的意识。那么,基于一定符号工具的思维,也会决定另一些符号的选择和运用,而且,也正是思维的这种功能,才使人类不断创新,才使人类运用符号的能力无穷,才使人类创造和运用媒介的能力无穷,媒介体外化才得以实现,体外化媒介的重新统合(多媒体)也才成为可能。

人类创造并运用符号积累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也积累了丰富的符号运用经验,并对符号有了很高的认识。但是,对符号与人类传播的认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至今人们仅止于“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样笼统而抽象的认识。

实际上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这倒不是说电子等媒介的出现排斥了语言符号的唯一性,而是说,符号的结构本身才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体语符号(眼神、手势、表情、衣着、举止)与语言符号的结合,特定语言、语气与特殊的体语结构,会传达出单纯的语言或体语符号无法表达的意义,让接收者也接收到通过单纯的一种符号无法感受到的意义;语言文字符号,不同的文字符号有机结构,会创造出大于符号本身的意义,甚至产生与符号意义相反的意义,这是另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有时客观环境本身会给人传达特定的意义,也即意义不通过中介(符号)直接表现在人们面前,但任何客观呈现的本身意义,都是人无法对它做到全面认识、把握的,因为事物本身的客观联系性,决定了人无法直接分析它,必须借助中介符号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特征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以达到全面准确的认识。如同媒介必须体外化才能更快、更好地传播信息,客观事物的本质也必须体外化,才能有利于人们去分析它、认识它、掌握它。不仅人的媒介和物的“媒介”需要体外化,而且符号本身的意义也需要“体外化”,这就是与其他符号结构生成大于本身的意群和意境。

可见,人、符号、事物三者在发生关系时,必须都超越“自我”,走出一步,共同在一个中介地带相遇,人认识事物,事物被人认识,符号表达人的意思和事物的本质。而且在这样一个中介地带,由三者共同定义一种关系,构成超越三者自身的意义,把事物的本质反映出来,把人的认识表现出来,把符号的功能体现出来。所以“汝欲学诗成,功夫在诗外”啊!事物本质的反映和人的认识实现以及符号功能的体现,最终都不在各自本身,而在它们共同的结合点、交界处,这就是结构表现本质,结构反映本质,结构出佳境!

我们只有这样认识它们,才能更好地对待它们,并让它们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达到对你我它以外的受众产生最好传播效果的目的。

这种看似玄妙的关系,大概只有诗才能具备并体现出来。诗的传播是传播的佳境,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示,并善于选择最佳的传播方式达到传播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