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大写天地间

生命大写天地间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不分昼夜地与时间赛跑。生命,坚强地与灾难搏斗。一个人的痛就是无数人的痛,一个人的生命由万千个生命在牵挂。生命的名字是大爱!这大爱环境的拯救与人性的光辉聚合着,最终将完成对痛的超越与升华,完成生命的涅槃。人类曾经的荣耀与未来的保障,莫不在于对生命孜孜以求的护卫。无论是对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爱护,还是在不测自然面前实现群体自救,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对人的生命与幸福的呵护。

生命大写天地间

人字最简单,没有偏旁,没有繁体,可我感觉到,在抗震救灾中,这个大写的“人”字,是汉语言中最秀美的文字,是人类文明历程中最壮丽的纪念碑。它不仅记录了每个灾民在废墟中向上崛起的姿态和精神内涵,而且也是人类救灾帮困时同舟共济的支撑与搀扶的剪影。

“生命在于坚持,坚强就有希望!”7月7日上午,我与几位同事在四川广元利州区盘龙镇协合小学参加绍兴晚报帐篷学校落成仪式,童稚未退的孩子们喊出了如此坚强的呼声,深深撼动了我不眠的心窗。

一场突降在巴山蜀水的灾难,同时也降临在我们新闻记者的心里。汶川、北川、绵竹、茂县、什邡、德阳、青川……我默念着因黑色“5·12”、血色“5·12”闯入眼帘的这些很是陌生,却让人揪心的地名,看着一个个罹难的生命、沧桑的生命、健壮的生命、如花的生命、襁褓中的生命,止不住泪水打湿衣襟,打湿滴血疼痛的心。“我们能做些什么?”报社内几个人一合计,决定还是想办法送几十个能做教室和办公室的大帐篷和学习用品给灾区。那天日夜兼程,入住广元已是半夜,因次日要起早赶去帐篷学校,倒头便睡。朦胧中,忽听得“吱吱”作响,以为是窗户不关,翻身起来,觉得一阵摇晃。定晴一看,两面墙上各有一条能塞进小手指的裂缝从天花板斜扭着延向地面。“哦,一定是余震又来了一次。”我自语道,居然也没有什么害怕,呼呼睡去。也许,人在死亡司空见惯的环境里,特别能忍耐,心特别的静。

第二天下午简单而热烈的帐篷小学落成仪式,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饱受磨难的上千名乡村孩子在一脸质朴的老师带领下,冒着酷暑,沿着山间小路,排成两行,把自制的“真情难忘”、“辛苦了”、“深切感谢”等牌子举过头顶。我说不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走过那长长的欢迎夹道的。感动?惶恐?惭愧?当一个小女孩把鲜艳的红领巾系在我脖颈上的时候,我感到我们带来的20多万元钱物实在太少了。

山里的孩子比我想像得要坚强多了。红朴朴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忧郁,标准的少先队礼和“谢谢叔叔”的爽朗声调,就像刚从运动场上获奖的健儿。孩子们把刚得到的新书包欢呼着抛向天空的一刹那,我突然觉得,生命短暂却又永恒,生命脆弱却又坚韧,生命渺小却又伟大。不是吗?在汶川大地震中,一面是生命被大劫难残暴埋没,一面是生命在大自然的肆虐中顽强挺起。我们站在青川关庄镇的堰塞湖旁,脚下凸凹不平的黄土路,谁想得到竟是那山崩地裂时由两百多米高的山峰轰然倒塌才填成的。地震爆发的刹那间,南北两座高山间的4个山村730多条鲜活的生命,都成了我们脚下深处近百米的冤魂。一位40岁不到皱纹却爬满额头的女人,双手捏着5个捡来的矿泉水空瓶子,叙说着她的境况:自己20出头外嫁到山后边邻村,地震来时娘家10口统统被埋,自己天天跑来看看脚下的亲人。一段足以写成小说和戏剧的悲壮故事,三言两语就叙述完了。我无言以对,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这个可怜的幸存者。她接着说的话让我既吃惊又感动:“政府好,每天给我们10元钱,吃吃用用足够了。生病了白看。”“喏”,她用手指了指我们过来的那条路,“10里外的镇上就有医生,外面来的。”我赶紧说:“那就是我们绍兴派来的4个医生,3个男的,1个女的!”“对头。他们都很友好,那个女医生特别热情、仔细。”

她所说的女医生,便是来自绍兴市中医院的俞利琴,一个小时前我们途经镇上时刚刚认识。在断墙残垣围着的一块废墟上,10几个帐篷搭成了“绍兴卫生应急救援队”。除了诊疗设施外,一个土灶,两只锅,七、八个碗,便是4个医生的全部家档。竹箩里盛着拳头大的土豆,是他们的主菜。“洗澡怎么办?”“河里抽上来的水,比较冷,所以在天黑前必须洗完。”这种生活条件,比50多年前的土改干部还差。可他们乐呵呵的,反复地说:“晚上帐篷里倒没有蚊子,因为昼夜温差大,要盖被子睡。”

我们从青川回成都的一路颠簸中,疲惫的身心依然按捺不住激动的神经,小学生天真烂漫的笑脸,捡空水瓶女人对政府的感激,废墟上到处矗立的反映巴蜀儿女不屈精神的标语,始终回旋在我的眼前。俞利琴医生那句充满浪漫情怀的话,更让人觉得地震只能震倒房屋和山峦,而震不倒人的心。她说:“晚上坐在帐篷外望月亮,看星星,很清澈,很近,人似乎在半空中。”啊,人哪,真的是渺小的,生命是不堪一击的,但在与灾难的抗争中,人有着不屈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在这场悲壮的较量中,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人的坚韧。“只要一息尚存,决不轻言放弃”;“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人,不分昼夜地与时间赛跑。生命,坚强地与灾难搏斗。以鲜血和汗水锻造的抗震精神不断刷新着生命的记录,让生命突破重重废墟坚强挺立。87小时,160小时,178小时,179小时……这些寻常的数字,在不寻常的大震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废墟中我们看到了无数让人惊心动魄的伟大的生命姿态。温总理马不停蹄夜不成寐,满面憔悴声音嘶哑,其亲躬亲切让生命温暖而踏实;十万将士不怕余震频仍天气恶劣,超越人体极限跋山涉水肩扛手挖,拯救无数的生命;白衣天使忘我抢救,一位女医生做了七例手术后,被救治的孩子露出了微笑,而女医生死去的孩子和亲人们却再也没有这样的笑容;一个干部救活了很多人,可19岁的儿子永远没能从瓦砾中走出来;民警蒋晓娟以温暖的乳汁哺育灾区10个孩子,成了孤儿们共同的妈妈……我无法一一尽数这些生命的壮举,我笨拙的笔也无力描绘这些崇高伟大的爱。还有举国上下踊跃的捐款捐物,数不清的志愿者爱心奉献,世界上超越国别超越种族的人道主义拯救与关怀。一个人的痛就是无数人的痛,一个人的生命由万千个生命在牵挂。生命的名字是大爱!这大爱环境的拯救与人性的光辉聚合着,最终将完成对痛的超越与升华,完成生命的涅槃。是的,我们需要用人间最崇高最温暖最无私的爱一点点弥合地震的创伤。

有生命就有希望。人类曾经的荣耀与未来的保障,莫不在于对生命孜孜以求的护卫。无论是对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爱护,还是在不测自然面前实现群体自救,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对人的生命与幸福的呵护。汶川大地震所赠予我们最好的警示,就在于物质与精神层面,既要驯服柔软的大地,又要夯实人类文明的根基。前者,要借助防震工程的建设、地震科技的发展;后者,需加强灾害知识的普及和对灾难社会学的研究,促进灾难防范与公民自救能力的养成。文明社会应当将“为所有公民生命设防”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最基本的道义。

(2008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