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局利益驱动下的公共管理

全局利益驱动下的公共管理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专家研究,人固有一千亿个以上记忆细胞,出类拔萃与庸庸碌碌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是否适当而导致的潜能开发决定的。关心全局利益,是美国社会的主流观念,在公共管理中处核心地位。美国是个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意志的国家,但丝毫不意味着对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弱化。

全局利益驱动下的公共管理——旅美散记

2007年12月,我们清华大学工商与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在美国进行为时三周的培训和考察,久负盛名的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十几位教授讲授的公共管理、财务管理、房地产与金融、项目管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给了我们许多新鲜知识和独特视角。结合美国人的思维特点和学者的管理理念,校方有意识安排我们参观考察了学校周边的白宫、国会大厦、杰佛逊及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航天博物馆、世界银行、华盛顿会议中心以及距学校千里之外的亚特兰大洲政府、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纪念馆,美国第39届总统吉米、卡特图书馆、有线广播中心CNN、今年新开的可口可乐展览馆、奥运百年纪念公园及1996年奥运主体育馆石头山公园、著名小说《飘》的作者故居。之后,怀着极大的兴趣,我们参观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又驱车至纽约考察西点军校。

与九年前首次去美国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不同,这次学习考察让我比较深地看到了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某些方面,尤其是美国人对“管理”的理解。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具体的组织管理,美国人都着重从人的本性、潜能、知识结构、行为方式等有关人的“本义”上去认识和设计,而不靠由归纳得到的抽象概念去实施管理。他们认为这样做更具有针对性,能避免教条式和一般化。我以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与人除了形体相似之外,实在有太多的区别和差距。人的心灵比多彩的世界还丰富。据专家研究,人固有一千亿个以上记忆细胞,出类拔萃与庸庸碌碌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是否适当而导致的潜能开发决定的。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报社,也需要从不同的人的特性和需求出发,从新闻业态的发展要求和规律出发,既找出具有一般规律的部门管理模式,也发现更为丰富生动的个体管理方法,把绍兴日报社培育成具有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团结活泼”的良好氛围的团队。

我行走在美国马路上心中不断涌现这样的感觉:中国的发展太快了!那么多年了,除了高高的世贸双子楼不见了以外,在纽约、华盛顿、亚特兰大、波士顿、尼加拉,美国那么多城市的建筑、马路、公园竟无丝毫变化,我甚至还辨得清当年在杰佛逊纪念堂前的哪一棵银杏树前留过影,在纽约第几街道的一家大商场中购过物,连门口的广告牌都似乎还是原样——美国太成熟了,成熟得多年不变,不像我们中国,整天处在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建设之中,城市面貌和人的心态日新月异。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成熟过度难免守旧,变化无度则不能成型,这对管理思维来说都是需要注意的。美国是一个标准的法制国家,它不仅有许多实体法,而且有很规范的程序法,什么事都能凭官司论定,这对维护社会秩序和市场规则极有好处,但也常常暴露出过于拘泥、刻板的毛病,使这个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国家里经常发生缺少人情味的事情。我听说这么一件事:妻子拎起自己的随身用品跨出家门,两周后委托律师同丈夫商议离婚事项,这位丈夫只能在财产分割上发表意见,而不能对离婚本身提出异议。这对中国人来讲显然少了一些人性和常情,但在美国来讲则很正常。而且内心不愿离婚的丈夫还不能跟人去诉说自己的不幸和不解,因为在美国打听人家的私生活会被认为“很无聊”。

美国社会这种高度的成熟度,决定了它渗透在管理方法中的理念和程序,必定是既有科学的刚性机制,也有机械的、不尽合理的成分,我们需要加以区别,有选择地借鉴。顺便说一句,美国的有些管理方法,也是取经于其他国家,中国的老子、庄子、孔孟学说,对美国研究公共管理的学者影响不小,这更证明先进的管理方法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我们祖先有部典籍叫《礼记》,其中的《中庸》篇中说到:“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世间万物有其自身生长规律,各自的繁衍并不妨碍他物的生存;所有的人都可走自己选择的道路,而不会影响他人发展。这个理论在西方很流行,美国学者觉得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自由原则,就源自于《中庸》的这个道理。美国人认为,我同你不是朋友不要紧,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互相尊重,照样可以共事,因为互相并不相害。这种行人处事的原则对我们管理团队——大到整个报社,小到一个栏目、一项活动、一个发行(广告)小组,都很有启示。朋友不等于同事,朋友往往不是由于共同的事业而是更多地由于共同的爱好和趣味结成的。在一个编辑部里,不能靠趣味相投选稿子,应该以责任相同定稿子,这个“责任”就是报纸的公信力。记者之间、采编之间、上下级之间,是否朋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为了完成同一项任务“并行不悖”。这对我们担任部主任职务以上的人尤其重要。要公正处事,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就需要学习和运用这种管理理会。

关心全局利益,是美国社会的主流观念,在公共管理中处核心地位。美国是个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意志的国家,但丝毫不意味着对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弱化。“9·11”事件发生的当天,美国政府就对全美的舆论机构,包括所有私人广播公司和报刊社,提出了应该刊播什么、如何刊播的具体要求,比我们中宣部当时规定的六条宣传纪律还要详尽、还更便于操作,它的核心就是高度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处理世界事务的原则,绝对不允许有利于本拉登或谴责美国外交政策的声音出现。相比而言,我国的新闻媒体这方面做得如何呢?尽管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宣传部,隔三差五地指令这也不能发、那也不能播,以至于有人戏谑宣传部是“不准宣传部”,但客观情况是依然有一些与主基调不符的“杂音”出现,低俗、媚俗、庸俗的东西则更多。看来新闻管理要突破老思路、老办法,需要多在“准不准”、“要不要”之外动脑筋,即多研究“如何播报”、“如何提高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这样的问题。我也做过新闻行业面上的管理工作,自然也碰到过不少上述的困惑,现在想来,有时候我们面对突发的不幸事件,由于手头缺少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缺少经验,难以把握它的影响,干脆以“不要报道”简单处理。实际上,这种做法对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对维护社会稳定,往往弊多利少。我们考察了美国CNN,这家素以信息准确、发布及时、覆盖面广著称的有线广播公司,擅长“以多报快报取代不确定声音”,认为只有多报快报准确信息,才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误的负面影响。因此CNN不惜巨资在世界各地雇佣信息专报员,有些专报员一年发不了几条有价值的信息,但一旦全球某天哪个角落发生了大事,首先播报的肯定是CNN。这代表了美国新闻管理中的全局理念,对我们不无借鉴。

美国人的全局利益观不光在舆论控制中充分体现,在其他公共管理和服务中也处处渗透。比如,555英尺高的华盛顿纪念碑以及环绕其周围的那几十处纪念堂、行政大楼、博物馆、体育场馆、公园、艺术中心、展览馆等场所,一律都是免费参观,照讲授《公共管理》课程的卡布尼教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基本利益体现在社会公众所享受到的舒适度以及对这个国家的好感。因此展示场所的免费参观,不仅仅是美国经济雄厚的反映,也是出于他们“算大账”的理念。每年几千万人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他们对美国的印象所产生的无形效益远远大于门票收益。不象我们国内的景点,不仅处处收费,有的还设大小门票、一园多票,甚至景区内洗手间也收费。这种看起来精打细算、充分利用资源的做法,得到的是部门、单位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丢失的是国家、城市的综合效益和社会资源的长远效益。这种理念拿到我们报社中来也不无启迪。比如广告营销中对某一个具体项目过于精明会使客户退避三舍,随意折扣又会引起互相攀比导致总量流失。有的栏目(主要指对企业及企业家的形象性宣传)太多的免费宣传,会冲击形象专版的组织招揽,这些现象对我们报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都是不利的。分报经营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围绕报社的整体利益和报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来权衡各种利益关系,追求党的宣传效益和报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听说美国国会大厦限制参观人数,那天一大早我们同学10人冒着大雪去碰碰运气。到了领票处空无一人,我们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询问工作人员,才明白需要找到一位众议员或参议员,把他手中的参观券送给我们才行。当时谁都觉得这办法不现实,但别无他法只好去试试。出人意料的是,我们不仅毫不费力地进入了美国参议员办公大楼,而且幸运地遇到一位叫汤姆的参议员,他很客气地让漂亮女助手把仅有的10多张参观券送给了我们。我们当时就议论:假如文旅公司送一些门票给各机关部门,大家会把它分送给找上门来素不相识的外地游客吗?恐怕连保安的第一道门都过不了。当我们徜徉在具有凝重历史感的国会大厦,旁听那些议员认真的发言和争执,似乎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是开放度,什么是全局利益。

在给我们讲课的那些教授看来,全局观既是一种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也是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比如我们在效能建设中强调的“首问责任制”,其实在美国早就成为共识和习惯。出行在外,询问美国人什么事,他们都能认真地辨别我们不连贯的单词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热情地给予指点。在华盛顿坐地铁,头几次,我们连方向也闹不清,有的连票子也不会买。不要紧,总能得到地铁工作人员热情、细心的帮助。我们常常抱怨国内民航、铁路服务差、观念陈旧,而且都归罪于垄断经营,但美国地铁也是垄断经营,为什么人家能做得那么体贴入微?所以还是观念问题。

以前中国的企业领导喜欢用“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教育职工,后来舆论颠覆了这个传统观念,认为“小河有水大河才不会干涸”。其实颠覆是没有必要的,虽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但从事物逻辑结构来讲,大河里的水总是小河水之源,正如谁也说不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是在一个恒定的时间段中,总得先去抱只鸡,讨上水,孵出蛋,才能养出更多的鸡和蛋。像我们报社,如果没有优秀的新闻品牌和成熟的广告经营,要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如果谁都想着去寻个什么第二产业搞搞,不把心思集中在如何办好报业上,不仅报社会垮掉,公众福利最终也无从着落。因此,报社的公共管理,应当从激励为增加全局利益、整体利益努力效劳的员工和制约损害全面利益、整体利益的行为这两方面着眼,用机制去强化观念,以制度去补充教育。

华盛顿大学保尔·斯维尔兹教授认为,制度建设很重要,它会使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无到有,从不适应到适应。在美国,一旦经一定程序确定一项制度后,非特殊情况多年不变,持之以恒,深入人心,以后谁想变也变不了了,谁也不想改变了,因为大家觉得这是一个保障生存秩序的游戏规则,没了它,会很不自在,很不方便,尽管一开始的时候也有不少反对声。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氛围,明明是一个好点子,却转化不了一个好制度,因为有一部分人觉得不方便,有一部分人既得利益受到影响,有一部分人的私人权限受到控制——说到底,还是缺乏全局观念,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落后的观念催生不了先进的制度,过时的制度又保护着落后的观念。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总会有反对的声音,这是必然的,正常的,因为制度本身就是对某些行为的控制和束缚,自然会使某些人觉得“不自由”、“不轻松”,关键是看这项制度实施以后大多数人是否得益、是否欢迎,对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能否保障、能否促进。我们在亚特兰大参观美国第39届总统卡特图书馆时,被告知可以在馆内摄像,但不准用闪光灯,否则违令者所在的团队全部驱逐出馆。这个做法有点像我国封建时代的“连坐法”,其刚性让人感到有些不通人情。但走遍全馆,发现有白宫以外唯一的总统椭圆型办公桌,有很多极珍贵的记录美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原物,包括中美建交的史物,我们对该图书馆的这个规定有些理解了。美国人是想用这种“连坐”的办法来增强参观者的团队意识,在这种制度下,谁也不会冒众人之大不韪去犯规。

美国人的全局意识、整体利益观就是在一项项具体的制度、规章中被培育、强化起来的,确非一日之功。别看他们交通秩序井然,也曾有过混乱、争抢的时代。优秀的并不是美国人天生的素质,而是始终不懈的制度建设,使人潜移默化地把好的观念凝固在心灵深处。我有意识地闯过几回红灯,横着过来的汽车都会立刻停下来(尽管他们对我投来不屑的目光)。华盛顿大学的教授说,交通法规是天下最科学和最有价值的规则,除了极个别因故障以外,任何一起车祸中必有一人是违反交规的。美国人深谙此理,所以人人都循规蹈矩,极少有交通事故。象亚特兰大市400万居民却拥有500万辆汽车,高峰期间,行如蜗牛,可慢管慢,却不停堵。我在宣传部分管的文明办工作中,大约有一半精力和活动的主题是用在维护和整顿交通秩序上,可以说基本上没什么效果。我国县以上都设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有些城市如上海还设有政治文明建设办公室,可天天还是发生那么多不文明的现象。症结到底在哪里?我认为还是由于缺乏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缺乏由制度建设来推动、来强化,从而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我们的报社也是一个不小的整体,培育更加坚定的全局观念同样十分重要。无论是采编、行政还是经营,无论是哪一个层级,都有自己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维护和增加这些利益都是正当的,但是我们首先需要巩固的是报社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决定和处理一些具体的事务中一定要坚定这个观念。各线、各部门都要立足岗位、跳出自我、放眼全局、心系未来,寻求报社的最大利益。尤其是在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自觉服从全局利益。这样想,这样做,归根到底,得益的不仅是整个报社,也是我们大家。美国的马路并不比我们宽,车却比我们多;汽车大多停在马路两边过夜,却不堵车。人家想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结果人人方便;全局当头,局部和个人也就在其中了。这些道理很浅,要真正想通却不易,我想到这么一些向同仁请教,希望大家都来想,想得更深、更正确,以推动我们的事业。

(2008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