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创作谈》序

《散文创作谈》序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的约稿函,我就围绕着“散文创作谈”这个题旨,着手梳理过去二十年来的各类讲稿。综观这部散文创作谈,觉得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容较为丰赡。散文创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当前散文园地里各种常见的品类,基本上都有所涉猎;二是讲述得比较实在。鲁迅先生向来就不相信《小说作法》一类的书籍。

接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的约稿函,我就围绕着“散文创作谈”这个题旨,着手梳理过去二十年来的各类讲稿。当时的感觉,或者说是心态、心境,比较复杂。蓦然回首前尘,顿现迷茫之感,像诗仙李白所说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待到实际动手归纳、遴选,又稍稍有一点“绿暗红稀”的失落感:和同期的散文作品相比较,恰如宋人曾巩说的:“一时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经过半个多月的去芜存菁,挑挑拣拣,约得二十万字,通览一过,却又感到些许宽松——即便谈不上粲然可观,总还算是差堪自慰了。

综观这部散文创作谈,觉得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容较为丰赡。散文创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当前散文园地里各种常见的品类,基本上都有所涉猎;二是讲述得比较实在。针对实际问题,立足于自身创作实践,言出有据,力避浮谈;三是体例上五色斑驳,变化多样,讲座、座谈、答问、对话、自述、即席发言、课文讲解、学术报告,应有尽有,却都突出一个“谈”字。若说本色自然、活泼通透,容或有之,而系统性、条理性、计划性,恐怕就难以体现了。

至于功效如何,作者是无从臆断的,当由读者验证。从前听到过这样一个趣谈:街头一个小贩,叫卖治臭虫的“神药奇方”。声称:“百试百验,十包一元;若是无效,如数退钱。”当时,人群如堵,抢售一空。买者回到家里,打开一看,所谓“神药奇方”,竟是“勤抓”二字。不禁大呼“上当”。气恼之下,转身去找卖药人退款;但行至半途,又自觉有些理亏——能说“勤抓”无效吗?

联系到写作之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人说长道短、说东道西,终竟代替不了个人的刻苦努力,最终都要落实到“勤学、勤思、勤练”这六字真言上。

鲁迅先生向来就不相信《小说作法》一类的书籍。他说,那些东西“好像没有效,从‘小说作法’中学出来的作家,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当然,先生这么说,并非否认文学创作存在必要的法则;更不是一概否定研究、交流写作方法。他所反对的是那种脱离实践,夸夸其谈,穿凿造作,卖弄技巧。他曾告诫我们:写作之道,除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下一番功夫,并无其他捷径。还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说到具体写作,先生强调反复修改,“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文学是作家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方式,它的作用是“用艺术家体验的感情感染人”(列夫·托尔斯泰语)。这样,就需要依赖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因此,研索一番写作者的自白,体味其甘辛,亲践其门径,总会比听那虚无缥缈的“海客谈瀛”和观看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效果要好得多。

王充闾

2012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