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崔克俭集》序言

《崔克俭集》序言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到为文集作序,我想到古籍中“序者,绪也,谓端绪也”的诠释。所谓“端绪”,亦即事物的头绪——写作序言,应该帮助读者理出一个头绪。在这条正确的文学之路上,克俭同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愿在今后的文艺征程中,继续做出可喜的成绩。克俭同志的创作实践,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但这样说,也并不等于赞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竟然可以对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一无所知,茫然不晓。

克俭同志是我的老朋友。早就了解并赞赏他的写作才能,也读过一些他所撰写的文章,但当他前来索序,把沉甸甸的一大提袋的书籍、文稿摊在我的面前时,我真的有些惊讶了。既歆羡他的成就、他的才情,更为他的白首壮心、老有所为,感到振奋,受到鼓舞。

战火纷飞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弊绝风清、人心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平建设时期动人心弦、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赋予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学子以昂扬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和不竭的动力,也为他提供了竭诚贡献聪明才智的理想舞台。尽管在长期的革命征程中也经历过挫折,甚至茹苦含辛、饱经磨难,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人民大众的深情,对美好前景的憧憬,对文学创作的钟情,却有增无减。这一切,都为他在工作岗位上肩负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新的业绩,在文学创作中一展鸿才,奠定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说到为文集作序,我想到古籍中“序者,绪也,谓端绪也”的诠释。所谓“端绪”,亦即事物的头绪——写作序言,应该帮助读者理出一个头绪。我觉得,起码应该指出其中的特点,就是说,这部文集之存在价值在于它所独具的特点。统览克俭同志的各类作品,我得到了这样一些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是,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他的作品紧紧地跟踪时代,力图切实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泉,乐于也长于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壮丽图景。因而,他的作品是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能够坚持正确的导向。

二是,作者对人民大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有密切的联系,经常注意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中,获取丰厚的土壤和不竭的源泉。利用其有利的工作条件(他曾较长时期主持党刊和《改革之声》杂志的笔政),同全省以至国内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者、实业家、经济界人士有密切的交往,因而能够随时捕捉新鲜、生动的题材,了解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观念、新要求、新创造,不断地奉献受群众欢迎的作品。

三是,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从而激发了蓬勃的创作热情。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面对生动感人的人物、事迹,常常是激情澎湃,欲罢不能,直到或者以散文、或者以杂文、或者以报告文学、或者以诗歌形式一一反映到报刊上。否则,这支笔无论如何也停不下来,这颗心也静不下来。这种可贵的激情,一直持续到现在,到老年。就是说,他的作品是激情喷涌的产物,而不是被动挤压出来的。由此,我进一步悟解出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也弄清了他的丰硕的创作成果的由来。

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号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艺术家,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的心声;要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要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在这条正确的文学之路上,克俭同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愿在今后的文艺征程中,继续做出可喜的成绩。

作为序言,当然也应该指出,这部文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作者并非专业作家,而是出自一位领导干部之手。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人学;它所观照的是社会、人生。阅历丰富,思路开阔,视野宽广,立足点高,无疑都有助于文学创作,不是说“有一等胸襟才有一等文字”吗?而这一切,恰恰都是领导干部特有的优势。当然,领导干部写作也有它的弱点,比如,有些同志心态比较拘束,笔放不开;想象力、创造性相对地要差一些;公共语言多,缺乏个性化色彩;等等。进行创作准备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养的过程。正如俗话说的,你要向外倾洒一桶水,就须储备下一担水。为了能够拿出真的“货色”,就得潜心向学,深入思考,力求有独到的见解,有所创造,有所发现,这对事业、对本人无疑都是一桩好事。克俭同志的创作实践,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自古以来,从政与从文原本是统一的,每个官员不论你所司何职,董理何事,都须会写诗作文。洎乎近代,这个传统也还赓续不绝。我们翻开各地的方志,历览一些碑文,便经常能够见到地方长官很像样的诗文作品。只是到了近几十年,这个传统几乎中断了。官员写诗作文少得多了,于是,便“少所见者多所怪”,竟至被某些人目为“不务正业”、“附庸风雅”。说来也是一种堪笑又堪悲的事情!这里有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际等多方面的原因。

就客观来讲,今天的领导干部与过去的官员相比,行业门类千头万绪、千差万别,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多种多样,干部队伍、领导成员的构成,也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所面临的形势、任务不同,工作方式、生活节奏也大不一样。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要求每一个官员都必须写得一手好字,都能背诵多少篇诗古文辞,准确地掌握诗词格律,不仅做不到,而且也确实没有必要。但这样说,也并不等于赞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竟然可以对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一无所知,茫然不晓。因为无论从工作需要还是从个人素质提高来讲,这方面的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领导干部的知识文化修养,都极为重视,要求我们学习、掌握各种必要的文化知识,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学遗产。

从主观上说,人们的思想认识还存在着种种障蔽。受趋同心理的支配,许多同志不愿意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更不习惯于通过诗文形象地表情达意,发抒感慨,过去怕“运动”来了“抓辫子”,现在则顾虑逞才使气,遭致嫉妒;而且,舞文弄墨,遣兴吟诗,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也不合于一个成熟的领导者的形象要求。闲暇无事,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话,甩扑克、垒方城,即使是彻夜通宵,也没有说东道西的;反过来,如果有人躲在一旁,吟诗作赋,“毫端蕴秀临窗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林黛玉诗),那就成了“异类”,就会遭人指责、议论,最常见的说法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很没有道理的。就广义而言,只要是有利于社会进步、事业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各种活动都应该称之为正业;若从狭义上讲,既然是业余时间,那也就不存在“正业”与否的问题了。如果说吟诗作文不是正业,那么,下象棋、搓麻将、侃大山、看电视,是不是正业呢?

另一种思想障蔽,是相当多的同志把诗文写作“神秘化”、职业化了,以为那是少数作家、学者的专利,其他人不能问津,这真是一种误解。古代的征夫思妇、引车卖浆者之流尚有诗文传世,何况今天的领导干部许多都有高等院校的学历,已经知识化、专业化了!既然更加具备写作条件,为什么反而不能摆弄文字呢?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为心灵沟通、情感宣泄的一种凭借,作为抒怀、寄志、表情、达意的一种载体,写诗作文与日常会上发言,无论从目的、作用、手段、途径哪方面看,都有其相近之处,所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而已。

之所以从事业余创作的是少数,我想,除了“耍笔杆儿”绝非易事这一因素外,还和它是苦差事,又无实利可图有直接关系。按照钱锺书先生的说法,文学“邻近着饥寒,附带着疾病”,操此业者皆为“至傻至笨的人”。“自古文缘是苦缘”。他们要比其他人多耗无数心血,少睡不少甜觉。单说作诗吧,古人体会得比我们深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实在是苦得很哪!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潮泛涌、物欲横流的情势下,公余之暇,还能不废吟哦,咬定这枚“苦瓜”不放的人,我看,不惟不嫌其多,倒是觉得这类“至傻至笨的人”终归太少了。因此,我总是以一种满含着崇敬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同志的。

王充闾

2006年11月16日于沈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