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月槐》序

《五月槐》序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树槐同志夙有诗性、文才,情怀超迈,思致深邃;而且有强烈的文学爱好。相识三十多年来,据我观察,树槐同志还是妥善地处理了本职工作与业余爱好的关系。有两首《咏槐》诗,属于寄志抒怀之作。诗集出自一位领导干部即所谓“官员”之手。在这方面,作为领导干部,自有其特殊的优势。官员写诗作文既然日见其少,于是,便“少所见者多所怪”,竟至被个别同志目为“不务正业”、“附庸风雅”。

树槐同志夙有诗性、文才,情怀超迈,思致深邃;而且有强烈的文学爱好。但是,长期以来,他的工作岗位、业务分工,主要在于识才、选才、用才、育才方面,于诗文一道相距颇远。尽管不能说二者绝对对立,不可以相互调和、相通相融;但矛盾与差异还是很明显的——起码反映在时间、精力、志趣、心态等方面。

相识三十多年来,据我观察,树槐同志还是妥善地处理了本职工作与业余爱好的关系。他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前提下,着意提高诗文欣赏水平,培养审美情操,使工作与学习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及至年逾花甲,退出主要领导岗位,工作稍得消闲,便分出一定精力投入文学写作。诗集中所收五年间(个别作品写于二十年前)的诗词作品,是其成果的集中展现。

清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叶燮在《原诗》一书中指出:“自开辟以来,天地之大,古今之变”,“于以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此而已”。“此三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这里的理,是决定事物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事,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情,是表现事物特征的生动状貌及无穷情趣。理、事、情,构成一切事物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就是说,文学作品既不止于对事物的表面描写,又切忌演绎概念、纯粹说理,而是要对事物的理、事、情作统筹观照、整体表现。

树槐同志的诗词,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有游踪纪感、即兴抒怀,有史海钩沉、托物寄志,有人生感悟、友朋赠答,但大体上说,亦不外乎抒情、纪事、阐发哲理。我很喜欢他的一些短诗,如开篇这首七绝《沈阳至成都机上》:

太白长歌蜀道难,攀躜鸟迹羡鹰猿。

而今三百东来客,呼啸一声到锦官。

有事有情,有趣味,有文采,于叹往歌今之中,透着自发的欢腾与快活,使读者也跟着欣然色喜。还有五言绝句《咏尼阳河》:

一路奔腾急,滔滔无尽期。

何来乾坤袖,携你到辽西。

作者曾在干旱少雨的辽西地区从事领导工作多年,对于滔滔碧浪、滚滚江河,有着浓郁而深厚的感情。甚至到了西藏参观访问,看到丰沛的尼阳河水,不禁想到:若是身怀绝技,能够像神仙那样,宽大的袍袖一裹,就把它带回辽西多好啊!奇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即景思事,由事抒情,因情见理,堪称绝唱。

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而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有待于作者去发现与表现。五绝《三亚市海滨露餐》,于此有充分的展示:

望断夕阳红,擎杯待月升。

涛鸣心曲动,一醉海南情。

有事由,有景物,有情怀,又有美好的诗句,主客一片相融相乐的场景,跃然纸上。

诗贵情真,这部诗集中许多文字都是情怀的展露,心灵的揭示,心路历程的实录。宛如一部录像机,展现了作者在新世纪的情感起伏、胸襟翕张;带着血肉,附着灵魂,映射着作者的心灵轨迹;大至人生底蕴、胸襟抱负,小到一己的情趣,均可一览无余。有两首《咏槐》诗,属于寄志抒怀之作。其中七绝:

年年五月绽鹅黄,绿树枝头玉闪光。

未成松柏成梁栋,偏向端阳送晚香。

诗中含蕴深邃,即兴中阐明哲理。还有一首《秋叶》:

叶老秋黄本自知,尘埃飘落任栖迟。

花前不恋风光日,化作春泥育幼枝。

名为吟咏秋叶,实则借物喻人。由于采用拟人化手法,形象感很强,抒情意味浓重,兼富哲思理趣,写的是“叶老秋黄”,但不现衰飒之气。这些抒情诗,无论是寄志感怀,感发兴起,还是友朋赠答,都在柔情惬意之余,留下了无尽的温馨。在“技术进步,人性退步”的情势下,葆有一片绿色的精神空间,诉说着现代人的情感与良知。从这些浸透着鲜活的生命跃动的文字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自身的人格雕塑。

诗集出自一位领导干部即所谓“官员”之手。领导干部从事文学创作,有其特殊的优势。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人学,它所观照的是社会、人生。阅历丰富,思路开阔,视野宽广,立足点高,无疑都有助于创作质量的提升。不是说“有一等胸襟才有一等文字”吗?而这一切,恰恰都是领导干部特有的长项。

追求深度是文学走向更大精神空间的有效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性的追求便是在创造过程中探求人生的奥蕴。现代人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力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意向。而人类要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人生及自身命运,必然产生普遍性意蕴的哲理追求。渴望深刻,追求深度,不断探究其自身生存状态,属于人的本性范畴,是埋藏于灵魂底部的深层意识。为此,广大读者并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消遣、娱乐(这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得到了餍足),他们还期待着通过阅读诗文,增长生命智慧,深入一步解悟人生、认识自我,饱享超越性感悟的快乐。在这方面,作为领导干部,自有其特殊的优势。

“有所感而发”,对任何人都无例外,所以官员写作是顺理成章的事,自古以来,从政与从文是统一的,可以说每个官员都会写诗作文。直到近代,这个传统也还绵延不绝。这在我们的革命前辈,表现得也十分突出。即使在戎马倥偬、战火纷飞之中,他们也不忘吟哦,许多名篇锦句,至今犹令人精神振奋、口齿生香。但到了近几十年,这个传统似乎中断了。官员写诗作文既然日见其少,于是,便“少所见者多所怪”,竟至被个别同志目为“不务正业”、“附庸风雅”。说来也是堪笑又堪悲的。当然,也还有不少同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笔抒怀,登临寄兴,时有佳作面世。这,无论是对于本人,还是对于读者、对于社会,总是一件有裨益、有意义而颇令人欣慰的事。

是为序。

王充闾

2007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