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黑河高唱节水歌

黑河高唱节水歌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12月26日,水利部和甘肃省政府正式批复了《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张掖从此进入了一个治水、节水新纪元。一场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核心的节水革命在张掖拉开序幕。到目前,全市共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500多个,用水户小组1321个,登记用水户2万多户。

黑河高唱节水歌——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纪实

21世纪之初的金张掖,春风惠顾,机遇垂青,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在这里扬帆启航。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以完成黑河三年分水及综合治理目标统揽节水工作全局,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力推进三大战略的实施,使黑河治理和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黑河分水连续4年取得成功,取得了东、西居延再现“波涛汹涌,碧波荡漾”这一标志性成就,多次受到水利部、省委、省政府的通令褒奖。全市人民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可书可颂的节水革命。

(一)

黑河古称“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冰川雪山,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的9个县、区、旗,全长821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市,是靠黑河这条全国第二大内陆河滋养的一片绿洲,自古灌溉农业发达,物阜粮丰,是全国的十大商品粮基地和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金张掖”这个美丽的称号,可以说是靠黑河水这条生命线支撑起来的。我市集中了黑河流域95%的人口,用水量占全流域的83%。20世纪中期,随着人口的增加、气候的变化和不合理的开发,黑河流域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下游额济纳生态随着黑河断流时间的增长,迅速恶化,额济纳绿洲在40多年时间里,面积从6940平方公里锐减到3328平方公里,戈壁沙漠面积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西、东居延海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完全干涸。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和生态失衡的危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1年2月,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作出实施黑河近期治理重大决策,决定实施黑河跨省际分水及用3年时间,当黑河上游来水15.8亿立方米时,向下游下泄9.5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我市在自身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将一半以上的黑河水分向下游。

缺水还要分水,这对我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随着黑河分水方案的实施,我市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全市水资源总量26.5亿立方米,人均1250立方米、亩均511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和29%;预计到2015年,人均水量将降为100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地区。特别是生产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用水供需矛盾日益激化,每年有近70万亩农田不能时适灌溉,成灾面积40万亩。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极不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导致了用水结构的极不合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我市的农业用水占国民经济用水总量的87%以上,用水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相比一方水的产出仅有2.8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如何在水资源紧缺的张掖真正建立起节水型社会,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子,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严肃的课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对黑河水资源及生态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对黑河治理工作十分关心,多次予以批示,并于2002年亲临流域视察;水利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多次来张掖考察,对黑河近期治理工作进行了强有力的指导。特别是水利部汪恕诚部长2001年4月来张掖视察,提出了治水新思路和水权理论,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节水、发展“双赢”的要求,明确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拨亮了航灯。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是我国首次开展的一项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其目的是要为西北内陆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探索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为我国“十五”期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法规、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2002年12月26日,水利部和甘肃省政府正式批复了《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张掖从此进入了一个治水、节水新纪元。我市确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思路是: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揽全局,全面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全面进行灌区节水改造,全面开展以水权为中心的用水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构筑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一场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核心的节水革命在张掖拉开序幕。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我市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先后制定了《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工业、城市生活和生态等行业节水规划及用水定额指标;出台了《张掖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节水定产业、以节水调结构、以节水促发展,明晰各级水权,层层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将全市水权总量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镇)、村、社,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对我市广大农民来说,“水从门前过,不浇也是错”;而在今天,却是“水从门前过,用时须买卖”。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开始后,我市选择临泽县梨园河灌区展开以水权为中心的用水制度改革,后又推广到民乐、山丹等县。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已取得明显成效。

在推行这项用水制度改革中,我市首先对试点区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用水状况等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对农户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即先根据各类作物多年来每亩用水量的平均值和今后10年内第二和第三产业、生态、生活用水的发展目标,确定灌区的总用水量,然后再根据灌区内农户承包地的数量,确定农户的水权及水量,并颁发《水权证》。同时,制定了水资源管理、水费计收、水权交易、水利工程管理等一系列完备的制度办法,并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水资源管理,协会成员由农民选举产生。“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将水权分至各农户,向农民出售水票,管理配套水利设施,以及处理农民用水交易纠纷等。到目前,全市共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500多个,用水户小组1321个,登记用水户2万多户。“一票一证”的水权制度改革后,水资源开始变为商品,农民用水完全实行“水票制”。即农民根据《水权证》标明的水量购买水票,用水时先交水票后放水。如果超额用水,需通过市场交易从有水票节余者手中购买,价格也是“随行就市”。梨园河灌区西街村“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张武友说,推行用水制度改革,农民用水开始精打细算,随意浪费水资源现象大大减少;“水票制”的实行,使乱收费再也无法“搭车”,农民负担得到减轻;农民开始琢磨起了减少用水的办法,如过去用水量大的大块田地,现在都被农民改成了用水少的小块田地;私自开荒、偷水、抢水等现象开始销声匿迹,农民用水纠纷大大减少。目前这项改革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众多专家好评。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仅临泽梨园河灌区就比去年同期减少用黑河水1055万立米,少提取地下水320万立方米,亩均节水45.8立米。据初步统计,三年来,我市年均少引黑河水近2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基本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的五个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已由先期试点转入全面实施阶段。

(《张掖日报》2003年10月13日一版头题)

(二)

三年来,黑河治理是张掖这片热土上的最强音。水利专家认为黑河三年治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围绕大江大河建立节水型社会的一个成功尝试;黑河连续4年分水的成功,更是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态建设的“绿色颂歌”。

节水要有强有力的水利基础设施作保障,优化水资源配置,必须构筑起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三年来,我市紧紧抓住黑河治理的历史机遇,加快黑河节水工程建设步伐,已累计完成黑河近期治理投资7.9亿元。在“黑节工程”建设中,全市人民热情高涨,父子上阵,夫妻同工,干群同心,冒严寒,战酷暑,先后投入劳动工日961万个,完成工程量1512万立方米,累计改建干支渠772公里、斗渠368公里,各类建筑物3086座,新打机井409眼,旧井改造658眼,完成田间配套58万亩,高效节水面积21.5万亩,使干、支、斗渠的衬砌率分别提高到了70%、60%和50%,提高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渠系水的利用率由50%提高到60%,年可节水10.2%,可少引河水2.6亿立方米,新增正义峡下泄量1.2亿立方米。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我市结合黑河分水,充分考虑有限水资源的承载力,在一“退”一“调”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压缩高耗水作物。“退”就是把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种植退出去。在我市有着悠久历史,但耗水量大的10万亩水稻将彻底退出当地农业种植史;黑河沿岸30万亩粮田也将逐步退出农田行列,变为水源涵养带;开中国“吨粮田”先河占当地农业种植面积75%左右的玉米带田种植,现已开始退出张掖的耕作模式。两年来,已压缩水稻种植面积2.4万亩,带田23万亩,完成生态退耕71万亩,营造祁连山水源涵养林5万亩,森林综合封育9.5万亩,祁连山深处的牧民生态移民工程已经启动。“调”就是将用水少、效益高的新兴产业调上来。草畜、果蔬、制种、轻工原料四大产业迅猛发展,开始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苜蓿草块、脱水蔬菜、番茄酱、啤酒麦芽、葡萄酿酒、农作物制种等十大龙头企业群体已初具规模,带动张掖发展各类制种54万亩、优质牧草43万亩、精细蔬菜22万亩、中药材25万亩以及其它经济作物近9万亩。全市粮、经、草比例由分水前粮食“一头沉”的局面调整为现在的42∶46∶1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压缩高耗水作物49万亩,年可少引河水9800万立方米,增加正义峡下泄量39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我市狠抓各项节水高新技术的推广,大力引进抗旱、防旱、节水新技术、新品种。现已建成以滴灌、管灌等为主的高效节水面积18.42万亩,40.5万亩的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具雏形。同时,鼓励发展低耗水型工业,积极推广新型节水器具和循环用水、中水回用、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今年开工的张掖火电厂,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中水回用技术,新建宾馆、饭店、公共设施和住宅,按照规定配套中水回用等节水设施。

黑河治理成败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就是能否如期完成向黑河尾闾东、西居延海调水。近三年来,我市在各种节水措施多管齐下的同时,连续四年23次对黑河干流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关键时候“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累计向下游分水33亿立方米,占同期黑河来水量的52%,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调水指令。黑河调水一般都在农田用水高峰时节,被我市干部群众称为“口中夺食”,工作难度很大。为保证完成调水计划,甘肃省委、省政府多次安排部署,省上主要领导亲自到我市检查指导调水工作,要求将其作为政治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副部长敬正书、翟浩辉、张基尧、陈雷,国家防总秘书长鄂竞平等20多位领导,钱正英等80多名专家学者先后来张掖深入黑河沿线考察,指导规划分水方案,共谋黑河治理大计,水利部还选派了5名优秀年轻干部来我市市、县(区)挂职,帮助开展工作。市委书记李希、市长田宝忠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程前往额济纳考察,亲身感受下游生态变化情况,体会黑河治理对全流域和西北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影响,增强黑河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克服困难,说服教育干部群众,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大张旗鼓宣传向下游分水的生态意义、国防意义和民族团结意义,要求干部群众统一思想,顾全大局,为下游地区做贡献。在分水矛盾最尖锐的2001年,我市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130万亩农田受旱,60万亩农田绝收,黑河沿岸的甘、临、高三县(区)到处是群众的盼水声。就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市委、政府顶着巨大压力,仍下令按计划向下游分水。但沿岸一些群众不顾分水政令,大规模偷水、抢水,直接导致当年第一次分水失败。关键时刻,市委、政府果断对工作不力的几个部门进行通报批评、“挥泪斩马谡”,对主要领导给予行政处分。“铁令”一出,立即在全市引起震动。第二次分水开始后,全市上千名干部走上分水一线,沿岸巡守,并深入群众中讲道理、稳情绪,使黑河水顺利流向下游。从张掖到下游额济纳旗有500多公里,输水线路长、损耗大,每次分水闭口时间少则十几天,多则三四十天。分水期间沿线农田灌溉一律停止,农民意见很大。有时候,正在扬花季节的玉米,十多天因分水田间滴水未进,许多玉米棒子半截干枯,农民付出沉重代价。据统计,2001至2003年全市累计240多万亩农田因分水受旱减产,有近万亩农田因分水延误浇灌而绝收,这在分水以前是前所未有的。“铁令”保得“弱水”去,泪水流出“明白帐”。这几年,因为分水,干部骂没少挨,农民泪没少流,但最终使理辨清了,心里也亮堂了。如今,我市的干部群众对分水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甘州区沙井镇农民徐峰说:“沙漠离张掖并不远,大家也都吃过风沙的苦头。知道了下游沙化的情况,我们也理解了一个道理,要想不受风沙危害,最好是把沙漠挡得远远的。现在我们保下游,其实也是在保张掖。”今年,黑河分水就比较顺利,至目前,已向下游下泄10.6亿立方米,如期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务。不但使东居延海形成了2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而且干涸43年之久的西居延海首次拥抱黑河水,受到了水利部、省委、省政府的明电嘉奖。

我市实施黑河治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2001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省长陆浩就张掖市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的汇报信上批示:“大旱之年,黑河向下游分水8亿多方,实属不易,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全面调整经济结构,狠抓节水措施,克服各种困难,不仅顺利完成了年度调水任务,而且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黑河综合治理的第一步走的很好,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筹划明年以至更长远的工作,继续努力,走出一条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黑河连续四年分水成功,谱写了一曲生态建设的“绿色颂歌”,为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合理分配,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更为全面推开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开了好头。

(《张掖日报》2003年10月14日一版)

(三)

我市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市,曾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0%的商品粮,创造了短缺经济时代农业经济的辉煌而倍感自豪。是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目前,我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为87.7∶2.8∶2.2∶7.3,而全国这个比例为63.7∶20.7∶10.1∶5.5,农、林、木用水占到国民经济用水量的95%,万元GDP用水比全国高3.6倍。农业用水一头沉,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既要节水,又要发展,就必须走出一条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路子,这是节水与发展实现双赢的必然选择。对此,我市把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三大战略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治本之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减轻农业和土地对有限水资源的需求,全面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000年,我市三次产业比是42∶29∶29,也就是农业耗费了近90%的水资源,只换取了42%的社会财富;而工业用不到3%的水,产出了29%的社会财富,单方水的产出效益是农业的20多倍。为此,我市确定了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三大战略,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我市重点做好电、煤、钨三篇大文章。装机总容量100万千瓦的黑河上游8个梯级电站的开发正在加紧进行。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有3个;240万千瓦火电厂建设已经开工;储量1.2亿吨花草滩煤矿和储量3亿吨平山湖煤矿开发建设已经起步,煤炭生产能力可达到700万吨;加快储量43万吨的特大型钨矿开发建设,今年完成采、选矿场建设,明年起陆续开展深加工。“电、煤、钨”三大资源开发,总投资需235亿元,年销售收入94.5亿元,可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工业短腿的局面。同时,坚持每年兴建15个左右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中型项目,现已建成30多个;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小项目建设,形成“大中小结合、乔灌草并茂”,具有张掖特色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围绕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从种植业结构调整入手,全面落实“三禁”政策(禁止开荒、移民和种植高耗水作物),做强做大草畜、制种、果蔬、轻工业原料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五个一流”的生产加工基地。依托中种、奥瑞金等全国知名制种企业,种植制种100万亩,建成全国一流制种基地;依托成都大业、草原兴发等草畜产业龙头企业,种植优质牧草100万亩,把张掖建成西北一流的优质草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甘绿、银河集团,带动蔬菜种植100万亩,把张掖建成西北一流的脱水菜生产基地;依托天森、屯河、祁连葡萄酒业等龙头企业,发展轻工原料100万亩,把张掖建成全省一流的番茄、酿酒葡萄生产加工基地。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战略,将张掖城区面积扩大1倍,达到40平方公里,突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重现半城芦苇半城塔的历史风貌,把张掖建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一流中等城市;加快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企业开发区和建制镇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发展非农产业,以有效减轻水资源的压力,使金张掖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上新的亮点。通过实施三大战略,力争到201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由2000年42∶29∶29调整到24∶43∶33;全市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比例由现在的2.2∶2.8∶87.7∶7.4调整为6∶8∶56∶30,国民经济用水结构趋于合理。

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了张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确保了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两年来,张掖市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试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8%,达75.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16%,达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2元,达3092元。

一条正确的出路,就是一片盎然的生机;一条正确的出路,就是一片秀美的山川;一条正确的出路,就是一片辉煌的希望。我们坚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怀下,张掖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伟大实践必须描绘出更加辉煌的篇章,黑河流域必将更加生机勃勃,必将迎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

(《张掖日报》2003年10月15日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