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汗水铺就希望之路

汗水铺就希望之路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着改革的春风,拓荒者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在这里绘出一幅农业综合开发的锦绣华章。骆驼城仅是高台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缩影。1996年高台县被列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给方兴未艾的农业综合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发先植树”,这是高台农业综合开发中最“闪亮”的地方。汗水开拓希望路,战天斗地铸辉煌。

汗水铺就希望之路——高台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北凉古都骆驼城曾拥有的富甲繁华,令古代多少英雄金戈铁马竞折腰。而今,昔目的辉煌,早已被风沙深深地埋进了地下,留下的只有被无情岁月雕琢的嶙峋突兀的残垣断壁和那16万亩沉睡的戈壁荒滩。沧海桑田。伴随着改革的春风,拓荒者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在这里绘出一幅农业综合开发的锦绣华章。昔日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如今绿荫如盖、华实蔽野,渠路林网阡陌纵横,学校、医院、居民点星罗棋布,U型渠汩汩流淌的涓涓清流,滋润着万顷良田,这里已成为林茂粮丰、瓜果飘香、酒花醉人、牛羊成群的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1999年重新焕发生机的千年古城,农、林、牧产值达5000多万元,包括来自定西、永靖等地的1万多口移民,在这里休养生息,过上了祥和富足的小康生活。

骆驼城仅是高台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缩影。从肩扛背抬的小片粗放型拓荒复垦到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高台走过一段崎岖的路。1996年高台县被列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给方兴未艾的农业综合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县委、政府抓住这一契机,按照“因地制宜、水土平衡、区域规划、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充分勘察摸底论证筛选的基础上把项目确定在水土资源条件好,综合开发潜力大,党政领导主动抓,农民群众愿意干,投入产出效益高,向社会提供精品多的区域,从而拉开了真正意义上综合开发的序幕。

“青草湖,放马滩,只长沙柴不长秧。”这是4年前地处沙漠边缘青草湖滩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建成近万亩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井配套、电成网、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集节水农业、新品种试验示范为一体的高产园田。“谁开发,谁受益,谁搞得好,资金就投给谁”的开发政策吸引了兰州粮油贸易公司、宣化建筑集团公司等20多家县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争先恐后在这里创办起绿色企业。仅3年时间,该县多渠道融资5000万元,打配机井114眼,架设农电线路97公里,修建渠道110.5公里,衬砌U型渠68公里,营造防风林网6900亩,铺垫道路69公里,走出了一条国家引导、民办公助、配套投入、滚动开发的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被省上誉为高台模式。

“开发先植树”,这是高台农业综合开发中最“闪亮”的地方。农田开发到哪里,林网就建设到哪里,开发区扩展到哪里,绿色屏障就延伸到哪里。3年间,开发区共营造防护林带280条,长达116公里,累计栽植树木120万株。在防护林网的庇护下,各开发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与开发前相比,绿洲范围内的8级以上大风天气由16天下降到10天,风速降低38%至65%,温度增加了3%至6%,无霜期减少40天。

高台几十年的农业综合开发走出了一条应用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内涵生产和扩大外延生产相结合双向开发的路子,摒弃了过去那种掠夺式的开发性生产。没有高新节水灌溉措施的开发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做到渠、路、林、田、井一次配套,地膜覆盖、节水灌溉、立体种植、配方施肥、病虫防治等常规农业技术措施一次到位,从而使每个开发项目所在区域成为高效农业示范区和高新技术的隆起带,科技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贡献率达60%以上。

汗水开拓希望路,战天斗地铸辉煌。如果从1978年高台被国家、省地确定为移民开发基地算起,高台20年农业开发期间,共投入资金1.3亿元,投入劳力3200万个,移动土石方4.1亿立方米,打配机井507眼,架设农电网457.7公里,修建支干渠113条4814.6公里,开挖排阴沟295条423.2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2836座,累计开发荒地10万亩,改造平整条田26万亩,整修梯田4.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全县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有水源、排有通道、进退自如、相互配套的灌溉体系,使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从根本上得以改善,保证了全县粮食连续17年增产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以上。

(《甘肃经济日报》1999年12月31日一版头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