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汗水托起的杂技新星

汗水托起的杂技新星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个节目,杂技柔术滚杯,表演者广西杂技团马琳。马琳曾参加过意大利国际艺术节,被誉为‘东方冉冉升起的一颗杂技新星’。”今年22岁的马琳,看上去年轻得令人吃惊。是的,马琳无愧于杂技新星的称号,但这称号来之非易,是柔术滚杯中不断溢出的泪水和汗水,冉冉托起了这颗中国的杂技新星。本报记者刘静兰采写的专访《汗水托起的杂技新星》荣获三等奖。

汗水托起的杂技新星

“下个节目,杂技柔术滚杯,表演者广西杂技团马琳。马琳曾参加过意大利国际艺术节,被誉为‘东方冉冉升起的一颗杂技新星’。”在广西电视台举办的1988年迎春文艺晚会直录现场,报幕员那清脆悦耳的话语,拨动了观众的心弦,人们怀着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流光溢彩的舞台,要一睹马琳这位杂技新星的风貌与绝技。果然,马琳不负众望,在众目所瞩的舞台中心,在数台摄像机和照相机镜头延伸的焦点,马琳以自己大方舒展的舞姿,娴熟优美的技巧,柔若拂春细柳的身段赢得了阵阵春雷般的掌声……

第二天,在区杂技团练功场外,记者找到了刚刚经过紧张训练的马琳。

今年22岁的马琳,看上去年轻得令人吃惊。也许是桂林山水赋予了她娇美的神韵吧,生活中的马琳真比在舞台上那光彩照人的造型更有天然去雕饰的夺人俏丽。

大概是我那欣赏艺术品般的眼光弄得她不好意思,她羞怯地笑了。清脆的笑声提醒了我,幸亏我是个老大姐,若是个毛头小伙子,她非拂袖而去不可。

在马琳那两房一厅的“单人宿舍”中,马琳告诉我,她小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专业杂技演员,因为她从小就喜欢体操,9岁时还曾获得过桂林市业余体操比赛第一名。那时候她的幻想是有朝一日能当上一名国家体操运动员。然而两年后,由于儿童的好奇心,改变了她的初衷。

马琳11岁那年,广西杂技团、区歌舞团和当时的桂林杂技团分别到桂林招收新生,并且几个团同时看中了马琳这棵很有发展潜力的小苗苗。若依母亲的情怀,马琳当到桂林杂技团,因为妈妈认为她还太小,不会照料自己,舍不得让她远行。可从小在桂林长大的马琳,已不满足于依偎在美甲天下,山水如画的城市,她更想到这幅巨画的外面,去寻求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于是,她跨进了广西杂技团的大门。

“在我艺术成长道路上,我们团的杨爱霞老师起了很大的作用。”采访中马琳告诉我。当她成了杂技团中一名正式学员时,当一切的新奇感随着逝水般的时间流去时,却没有人来给这群刚飞进杂技艺苑的雏燕教授杂技技术。学员们在百无聊赖中打发时光,视杂技艺术为生命的老演员杨爱霞感到很可惜,于是就把她们召集起来,开始手把手地教授柔术滚杯这个节目。此节目难度很大,需要演员们付出超出常人忍耐力的坚韧与毅力。

训练时,高难度的动作常使姑娘们因肢体剧烈的疼痛而泪如泉涌。如果说杂技柔术演员柔软的腰肢是被泪水泡软的,一点也不过分。正因为如此,与马琳同时师从杨老师的几位姑娘,虽然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却都没练出来,就是马琳也产生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可当她回头看着慈母般的严师怀孕了,还拖着笨重的大肚子来练功房教自己排练时,马琳又被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感动了。她胸中好像有一股暖流在涌动,从心中不断向全身扩散。这暖流熨帖了她肢体的剧痛,驱走了知难而退的杂念。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练得出来的不多”的功夫练出来,而且一定要练好。为了对得起为自己的成长倾注了一腔心血的杨老师,也为了使自己已经付出的代价不付诸东流,马琳这个性格倔强的姑娘,下定决心要争这口气。

“争气”说起来容易,可要干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了。为了“争这口气”马琳牺牲了无以数计的休息时间,就连看电影都极少。除了吃饭、睡觉,绝大部分时光都在练功场里消磨掉了,马琳洒在练功场上的汗水可以用桶来量。高难的动作使肢体的剧痛催出了强忍在眼眶中的泪水,超强的训练,倒出了深藏腹中的黄胆苦汁。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马琳却步不前,她还在咬紧牙关,埋头苦练。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马琳就是凭着这种把铁棒磨成针的顽强精神,练出了一身柔软的硬功。

1985年和1987年,马琳曾两度随代表团到美国参加迪斯尼艺术节表演和田纳西州、阿拉巴玛州艺术节,赢得了美国观众的称赞,而最动人的是,当马琳带着自己这身绝技去参加意大利国际艺术节演出时,受到了成千上万意大利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把马琳誉为“东方的杂技新星”,只要马琳一出场,观众就同声高呼:马琳、马琳……就连最受观众欢迎的罗马电视台一小时节目,这个欧洲明星亮相的地方,也热情地邀去了这位中国的杂技新星。

是的,马琳无愧于杂技新星的称号,但这称号来之非易,是柔术滚杯中不断溢出的泪水和汗水,冉冉托起了这颗中国的杂技新星。

本文获“全国首届报纸文艺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全区好新闻优秀稿件三等奖”

《广西广播电视报》1988年3月

附:全国首届报纸文艺副刊好作品评选揭晓本报专访《汗水托起的杂技新星》获三等奖

本报讯  中国新闻学会委托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进行了全国首届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已于7月8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揭晓。本报记者刘静兰采写的专访《汗水托起的杂技新星》荣获三等奖。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272家中央、地方及部队报纸的988篇作品参加了评选。

这次评委会的组成,是由中国新闻学会和部分中央、省报的文艺副刊部负责同志或代表,以及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负责人组成的。在评选中,评委们对参评的散文、杂文、特写、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报纸副刊作品进行了认真阅读、研究、比较,着眼突出改革、突出创新、注重参评作品主题的导向性、写作上的艺术性,共评出一等奖14篇,二等奖32篇,三篇奖75篇。(王群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