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社会与市民社会

乡土社会与市民社会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土中国》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具有重要启示,费孝通先生所写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不仅仅体现在农村以及农村人的身上,实际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点,即使在中国的城市中乡土社会的某些情节仍然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变中人们由熟人之间的合作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

乡土社会与市民社会

去年写了一篇文章《社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及其路径》,初稿写成,就一直放着,也没有投稿。最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副主编,我的博士蒋万胜约一篇长稿,我就把这篇文章投了过去,他认为太短,要扩到2万字。我按照要求扩写这篇文章。在这个文章中,我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后转型时期,后转型时期的转型范围已经由单纯的经济转型转向了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现。本文从社会转型角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由于写这篇文章的需要,我又一次重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这本书我在1988年时就读过,当时从王宝贤老师那里借到该书,并写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至今保存,这次重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成名作之一,是他当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辑录而成,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全书14篇文章,在书中费孝通先生写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的内容。写得深入浅出,学术文章却写出了小品文的味道。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描写的乡土社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从社会的经济基础来看具有乡土本色,在乡土社会里,祖祖辈辈只能像植物一样,也把自己的根扎在自己耕作的土地里,“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就在一块狭小的地盘上繁衍生息,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流动;从社会的治理方式上看是礼治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不是法律,而是伦理道德及社会习惯。法律的执行依赖于强制的国家权力,而礼治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从社会关系的结构上看属于“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维系,“以己为中心,推己及人,以亲属关系的亲疏差别为范本投射到一切社会关系中,演化为以血缘和从血缘推广出的地缘关系为主要社会准则处理人际关系、配置资源”。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有三个特点:一是与泥土分不开;二是不流动性;三是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具有重要启示,费孝通先生所写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不仅仅体现在农村以及农村人的身上,实际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点,即使在中国的城市中乡土社会的某些情节仍然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头脑中。乡土社会是与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熟人之间的合作。但是现代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张维迎认为市场经济能使陌生人之间达成合作。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演进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在要求要培育出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一个以契约精神为基础的社会,在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在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变中人们由熟人之间的合作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正是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2013年12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