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乎守望,关乎传承

关乎守望,关乎传承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癸巳春分应该是《流石》的第二十四期了,也是《流石》诞生后的第六个年头。高一新生入学前教育,中午午饭时看见有学姐在食堂外卖《流石》,于是买了一本,是第十期。时至今日,在与《流石》并没有那么亲密的接触里,我依然能感受到我与它可能的牵连。不似文学社带给我的温馨与归属,《流石》所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时常觉得文学社的作用在于凝聚,而《流石》的意义在于传承。

关乎守望,关乎传承

刘可欣,北京四中2013届人文实验班毕业生,无神论者,存在主义者。生于1994年,活在20世纪60年代,热爱诗、天才和迷幻摇滚,崇尚激情、浪漫、疯狂与牺牲。狂热起来,爱老子、尼采。冷静下来,欣赏墨子、马克思。仗着年轻,观点偏激。立志为全人类的新闻事业作贡献,做永远对现实不满的人,永远质疑和挑战权威的人、社会牛虻。视写作为情人。偶尔吵架甚至闹过分手,终究又在负气出走后兜兜转转回到她的门口。我爱她,为她燃烧身体倾覆灵魂。

说起来,我以北京四中文学社为主题写过的文章不算少,但似乎还从来没有为文学社编辑的校刊《流石》专门写过什么。

癸巳春分应该是《流石》的第二十四期了,也是《流石》诞生后的第六个年头。我2010年进入北京四中,从高一到高三,有幸经历了其中近三年的时间。

我与文学社的相遇是从《流石》开始的。高一新生学前教育,中午午饭时看见有学姐在食堂外卖《流石》,于是买了一本,是第十期。看见的第一篇文章叫《曾爱绿衣无颜色》,之后是《午夜骑羊记事》,此两篇文章写得字字句句都敲在我心坎上,顿觉四中果然卧虎藏龙。而后又得知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文学社的学姐,就此对文学社心生向往。

那个时候的我应该是很难想象,在半年后的春天我竟然就和谦一起当了第十六期辛卯春分的执行主编。高一下学期的我尚对编辑程序一窍不通,准备的过程中也常常是一头雾水。但无论如何,直到一箱一箱“刚出锅”的《流石》被整整齐齐地码在地下室的编辑部里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参与了一本《流石》的编辑,它的一部分与我有关。

在我不当执行主编的日子里,通常会被那一期的执行主编拉过去校对。在晚自习上,右手边摞着一沓A4纸,在新闻联播絮絮叨叨的语调中变着法儿地把错别字和错误格式用红笔圈出来。打那以后我就没再正经地看过印好的《流石》,因为同样的铅字看多了会吐,而且条件反射会导致我满眼只能看见错别字。

发《流石》的中午是没有午饭的,打了下课铃便要一连串几十个箭步飞奔到地下室,把成箱的《流石》搬到一楼中厅。早在我刚进文学社的时候,就听陈梦岚学姐说过此社团女多男少、要做好心理准备。于是正应了那句文科班的老话:“女生当男生,男生当牲口。”我不敢说当我把一本本新得嘎嘣响的《流石》双手递给同学时感到过怎样的激动或者欣慰,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能感到幸福,不是付出与收获的大道理,而是我能感到曾经这里站着的每一个《流石》的编辑者,能用与他们相同的姿态,做一件关乎传承的事情。

后来,上了高二,恰逢辛亥百年,我们要做一期辛亥革命的特辑。这是一个内容多得要人命的特辑,然而刚上高二的我满是雄心壮志,一心想着文学社活动少,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搞个轰动点的小活动来纪念一下各位革命老前辈。此活动准备过程中状况频出,场地不断被占,日期也几次更改,最后能够成功举行堪称奇迹。不过,我的确在这之中得到的东西最多。二位指导老师忍受了我没完没了的念叨,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也学会了厚脸皮、软磨硬泡的行事方法,领悟了撞死在南墙上也不回头的革命精神。其实说得夸张一点,历史规律也大抵如此,每个人都坚持下去,就完成了一个守望的姿态。

时至今日,在与《流石》并没有那么亲密的接触里,我依然能感受到我与它可能的牵连。不似文学社带给我的温馨与归属,《流石》所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每一期的《流石》都是一个环,其上有年轻的生命由青涩变得成熟,环环圆满相扣,就成了一条链子。头尾的距离越来越远,却可以相连贯通。我时常觉得文学社的作用在于凝聚,而《流石》的意义在于传承。每一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变得渺小和模糊,但只要链条不断,它们就一直在那,守着未变的初衷。

流石,枕流漱石——枕流以洗耳,漱石以砺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