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

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明规矩的基础上做到守规矩,技艺才会长进。从太极拳发展史来看,也是遵循着“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这个规律的。
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_太极点按穴位养生术

三、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

陈式第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陈正雷在谈到太极拳的学、练、发展与创新问题时说:“太极拳的学、练、发展及创新过程,就是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的过程……”因此,本文就从太极拳的“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规矩,乃方圆之至也。所谓规矩,就是事物的一定的标准,一定的法则。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学太极者必须遵循太极拳之规矩。这些规矩是历代太极名家从技击实践中提炼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经过几百年实践检验的精华,故无论教或学都必须守之。

怎样做到守规矩呢?要想守规矩,必须首先明规矩。所谓明,就是懂得,明确了解并有所认识。明是为了守,只有守,对规矩才能更加明了、体会更加深刻、了解更加透彻。“明”和“守”是辩证的统一。

怎样才能明规矩呢?陈鑫说:“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犹未能,再加终日乾坤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这就是说,开始学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招招式式,循规蹈矩。要求做到周身各部位姿势的正确,即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圆转自如。进一步掌握放松的质量,使周身相合。周身相合分内合与外合。外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右边亦如此)、手与身相合、头与手相合、身与步相合;内合,即筋与骨相合、气与力合、心与意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心意一合,周身内外一起合住,心意一开,内外皆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在意识指导下,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这些规矩,对初学者来说,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做到,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不能完全做到,但必须明,在明的基础上,不断演练体会,细心揣摩,就会逐渐做到守。

在明规矩的基础上做到守规矩,技艺才会长进。“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懂劲,就是懂得内劲在身体内的运行,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由于守规矩而外形姿势正确,就能以外形引动内气,使外形与内气相结合。气不到,形不动;气到了,形即随之而动,做到一动而无有不动。懂劲之后,可谓入门矣,然不可间断,必须日日练习,处处揣摩,如有所悟,默识于心。心动则身随,无不如意,使技日精矣。但懂劲不一定有劲,即使有劲,内劲不一定充沛,此阶段力求内气贯通,陈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缠丝劲发源于肾”,在运动中严格掌握缠丝法(缠绕螺旋运动的方法)和缠丝劲(缠丝法练出来的劲),这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缠丝法要求在松肩沉肘、开髋屈膝、以腰为轴、一动全动,掌心内外反转。手往里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指的是同侧的腰,实质还是以腰为轴)手往外转,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膝,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如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劲处,按《拳论》“凡有不得势者,必于腰腿求之”,即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随,逐步得到自我纠正的方法。此层功夫,虽然内气已能贯通,但还较薄弱,肌肉和内脏器官的配合还不大协调。在推手和技击中,遭到一般的进攻,尚能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然而一遇劲敌,就会感到内劲不足,摇摇晃晃,难以立稳。即使将对方发出去,却因自己内气不足,力量不整而较为生硬、勉强或拖泥带水。为了使内劲充沛,还须更加下大工夫练习。每天除按规矩练架式套路之外,还可以结合练习推手,进一步体会沾连黏随、掤捋挤按的劲别。用推手的方法来矫正架子、检验架子是最客观的方法。因为练拳架的目的就是为了(健身)适应技击。太极拳有阴柔轻灵的一面,譬之和风细雨。太极拳亦有阳刚沉着的一面,譬之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推手时单凭触觉灵敏则有被动而无主动,好像有轻武器而无重武器,不易引动对方而放劲干脆,反而易被对方听劲引动”(陈小旺五层功夫)。此阶段还可以增加几遍炮锤(陈式二路)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法的配合,使内劲逐渐增长充实。

懂劲之后,已经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经过苦练,使内劲更加充实后,在推手时对方的进攻对自己威胁不大,触着即变换身法,很容易将其劲化空,表现为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特点,隐于内而不显于外,随人之劲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内部调整,变化不令人知,处处意在人先,能做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避实击虚,而且动作小、落点准、威力大,化劲容易,发劲干脆,遇人交手时,只见将人发出去,看不见有多大动作,好像站着没有动一样(一般人看好像没有动,因为不是拳打脚踢的那种动作),而且重心稳定,即“四阴六阳类好手”,此时就要向“阶级神明”——脱规矩方面发展。“阶级”——意即逐步上升,“神明”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熟则生巧,形成条件反射。“匠人教人以规矩,不能教人以巧。”陈鑫说:“以之诲人,则大匠之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唯在学者。苟至于巧,则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同一师傅传授的套路,众多徒弟学习出来,总是风格不尽相同,如何将师傅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靠自己独特的探索和表达,就是脱规矩——改革和创新。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由守规矩到脱规矩,由脱老规矩而又合乎于新规矩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改革和创新的过程。只有脱规矩,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更加合乎高要求的新规矩。

从太极拳发展史来看,也是遵循着“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这个规律的。杨式太极拳师祖杨露禅(1799—1872)始学于陈式第十四世传人——陈长兴习陈式太极拳,从明规矩到守规矩,日久苦练,使功夫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周身处处皆太极之地步。形于外,诚于中,千变万化自无穷。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即使四面八方都是敌人也难以得逞,纵有勇者突然来袭,跌者跌、倾者倾,在京师誉为“杨无敌”,直至脱陈式规矩而改革创新,创编了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河北永年县人武禹襄从师于杨露禅学杨式太极拳后,从“明”到“守”,从“守”到“脱”。根据其老架创编了适合中老年健身的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传李亦畲,李亦畲传郝为真,经郝家祖孙三代传授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成为郝式太极拳。吴式、孙式太极拳创编发展皆如此。杨、武、吴等式太极拳取消了陈式太极拳中显于外的发劲动作(脱规矩),使太极拳适应医疗性的要求,能适合广大群众的练习,使之成为当前推广太极拳运动的主流。上至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下至杨露禅祖孙、全佑父子,武禹襄舅甥,郝为真师徒……他们都是对传统太极拳有深厚的功底,然后在太极拳理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就拿陈王廷创造太极拳的过程来看,也有个明、守、脱、合的过程。陈王廷是一名武将,曾任乡兵守备,临阵决敌,深有体会。他继承戚继光、俞大猷和唐顺之等整理民间拳法的优良传统,遍阅武术资料,研究了16名家拳法,观摩了少林功夫,还汲取了导引吐纳和五禽戏等长处,根据太极图说原理,参照《黄庭经》、《内经》的养生要求,经过分析综合,择善而从,推陈出新而创编了太极拳。

师祖传下的技法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其奥妙无穷。忽略祖宗传下的宝贵遗产是极其错误的,但全盘照搬老祖宗、师傅那一套也是不对的,不敢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改变,就很难成为当代高手,更谈不上创立什么新流派、新功法了。“守”是基础,“脱”是发展,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并不矛盾。整个中华武术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继承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历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艺无止境、学海无边,让我们沿着明、守、脱、合的路子,让太极之花香遍全球吧!

笔者自悟养生、技击真诀:

微妙神奇太极功,神龙变化理悟通;

松活弹抖循环叠,阴阳无偏是真经。

纵放屈伸静与动,刚柔相济显于恒;

随人缠绕我皆依,得机就势巧自生。

练拳(养生):行气如九曲玉珠——无微不到。

交手(技击):发力似江河巨浪——无坚不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