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流文明丛书》序

《河流文明丛书》序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固然可以在河流流域以外的地方发现早期文明,但只有形成于河流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壮大发展成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基本南北向的尼罗河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较小,河流顺直,水势平缓,成为早期人类外迁的天然途径。黄河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最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形成和发展于黄河中下游的文明具有巨大的优势,较早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当然,河流总会决溢泛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河流文明丛书》序

我生在江南水乡,从小就离不开河水。那时,家里喝的用的水是河里打来的,淘米、洗菜、洗衣、洗马桶都在河里,出门不到百米就得过桥,上小学的路上要过三座桥。镇上虽然已通公路,但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靠人力摇橹撑篙的木船。镇上的主要街道都傍河而建,白天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其中最多的是客货混装的“航船”,早上从乡村某地摇往镇上,下午返回。家里在清明节上坟(扫墓),或去乡下吃喜酒,都是搭乘航船。即使是在夜晚,或在冷僻的小河上,偶然也会听到“咿呀”的摇橹声。镇边的河上还停着一些渔船,渔民大多住在船上,被称为“船上人”。有的小渔船会沿河而行,卖新鲜鱼虾。除了各种鱼虾蟹外,还有菱、莲蓬、藕、莼菜、螺蛳,一般都很便宜。当时有一种说法,“一百元(旧币,相当1分人民币)可以买一碗晕菜”,因为螺蛳只要1分钱1斤。河水也给我们带来恐惧,每年夏天,长辈都要告诫或禁止小孩去河里游泳,几乎少不了有人溺水身亡的传闻。所以一个人到河边时会很害怕,据说“落水鬼”会出来找替身。

1950年春节,父亲带我回绍兴原籍,从南浔镇乘轮船去杭州。当我与岸上的亲人挥手告别时,突然发现他们飞快地后退,岸上的房屋和树木也一起在后退,接着是一座座桥、一条条河,而轮船两旁的河是那么长,直到当天傍晚船停在杭州,河还没有尽头。这是我第一次通过河流离开家乡,看到外面的世界。1957年夏天,我又乘着轮船进入黄浦江和苏州河,在第二天清晨到达上海。在以后的40多年间,我有机会遍历中国的大江大河,看到了世界一些大河。其中印象特别深的是,1986年在美国游密西西比河,1990年乘火车横跨苏联、欧洲期间经历的大河,2000年在空中俯瞰亚马逊河,2003年溯尼罗河直到青尼罗河的源头。还有在南极乔治王岛上那些无名小河——昨天还是冰下的汩汩潜流,今天已成湍急的小河,只能涉水而过,明天可能又会被冰雪所覆盖。

我与河流有与生俱来的缘分,但真正重视河流的作用还是在进入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之后。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时,谁也不能无视河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往往是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黄河、长江,都孕育过伟大的文明,都是今天世界文明的重要源头。我们固然可以在河流流域以外的地方发现早期文明,但只有形成于河流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壮大发展成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一般都流经高原、山脉、丘陵、平原,滋养了森林、草原和各种动植物,不可避免的水土流失和河水泛滥还造成了冲积平原和肥沃的土壤。先民无论是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从事狩猎、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适合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聚落,发展为城市。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而且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高山密林往往能将人类阻隔,但河流却能穿越峡谷或荒漠进入另一个谷地,为人们找到新的开拓空间。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地理知识贫乏的年代,要在榛莽未辟、禽兽出没或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陆地上作长途迁移是相当困难的,顺河流而下却要方便得多,并且不会迷失方向,便于保持与原地的联系,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最有效的手段。溯流而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往往是一个群体、一种文明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的主要途径。汇入海洋的河流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内海和近海地区更是如此。

非洲的东非大裂谷是公认的人类主要发祥地,在那里形成和繁衍的人类之所以能分布到世界大多数地方,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尼罗河的存在。基本南北向的尼罗河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较小,河流顺直,水势平缓,成为早期人类外迁的天然途径。由尼罗河进入地中海后,又能在较短的距离内到达沿岸各地,再迁往欧洲、亚洲其他地方。在尼罗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埃及、巴比伦、亚述、腓尼基、希腊、罗马等多种文明交相辉映,世界其他地区望尘莫及。尼罗河三角洲每年泛滥留下的沃土,构成古埃及农业生产的基础,支撑了绵延数千年的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伊斯兰文明。

黄河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最重要的作用。尽管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古代文明如满天星斗,遍布中国各地,但这些文明大多没有延续到今天,不是中断了,迁移了,消失了,就是被来自黄河流域的文明所融合,所替代,或者影响范围有限,发展程度不高。这是由于形成和发展于黄河中下游的文明具有巨大的优势,较早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而这一优势的物质基础正是黄河中下游的特殊地理条件——黄土冲积平原最适合早期的农耕,当时气候温和湿润,黄河及其支流水量充沛,使华夏诸族得以拥有东亚最大的农业区,形成了最发达的文化

当然,河流总会决溢泛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水上运输也有风涛之虞,免不了会有人葬身鱼腹。各个民族几乎都有洪水、水神、治水英雄的古老传说,还有大量防洪、治水的历史记载。在水网地带生活的先民形成“披发文身”的习俗,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阻吓水禽,保障自身的安全。大禹治水,西汉的贾让提出“治河三策”,东汉初王景治河,北宋时河工高超堵口合龙,元朝贾鲁治河,明朝潘季驯实行“束水攻沙”,清朝靳辅、陈璜治河,在黄河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另一方面,就像尼罗河每年的泛滥给埃及农民带来下一年的丰收一样,黄河挟带的泥沙也是两岸大量农田的基础。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黄河下游没有堤岸约束,河道摆动,泛滥无常,先民也相应采用休耕轮作,充分利用淤泥形成的肥力。

河流因所处地势地形、地质地貌、流经地域、流速流量、河道河床等诸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河性、水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世界上找不到两条完全相同的河流,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流域或河段也各有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成了一方的风俗文化。

文明因河流孕育,受河流滋养,随河流流淌,与河流共存。

受惠于河流的人类离不开河流,应该与河流和谐相处。

这就是我们要出版这套记录和赞美河流的书的原因,也是我要写上这些话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