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父亲谢侠逊

我的父亲谢侠逊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原温州师专副校长马锡鉴的父亲马醴泉先生慧眼识珠,登门劝说,对他减免学费,才读了几年私塾,现在谢马两家成了世谊之交。我的父亲耳濡目染。唯南洋因情况复杂,未有适当人选。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后经滇缅公路回国,途中染患沉疴,生命垂危,被迫下车住腊戍医院,经多方救治始脱离险境。记得腾蛟谢侠逊碑林中,有他在重庆与周恩来对弈的《共抒国难》残局,

访谈录:我的父亲谢侠逊

2010年仲夏,记者金辉专程来杭采访,后在《温州都市报》8月5日,用整整一个版面记述先父,现仅用其中的答问部分。

十龄稚童称雄乡里 百岁棋王家喻户晓

金:先尊百岁棋王,在温州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经历过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曾转战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毕生为推动象棋发展,不遗余力。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有点神秘。您为棋王哲嗣,在他身边生活有难忘的故事吗?

谢:我是父母最小的儿子,与母亲一直居住在平阳老家。先父一直在外奔波。1937—1947年的10年里,我们没有见过一面。当他回到家乡时,我已经23岁,浙江大学也快毕业了。

在我眼里,父亲是情操高尚、庄重淳朴的人。虽然他是象棋名家,可是我们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有六姐妹三兄弟,大家庭,吃口重。第二,我父亲豁达侠义,掬诚待人,他对生活有困难的棋友,从来都是乐善好施,振臂相助。如瑞安象棋名手林奕仙,无固定职业,经济上遇到难处就找父亲,父亲总是慷慨解囊。第三,我父亲高洁自持,淡泊名利,决不悬心于钱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树帜弈林,小有名气之后,上海很多单位请他担任象棋指导,他都积极承担,但从不收取报酬。他情系象棋,心中只有一个宗旨,推广和发展象棋运动。抗战中,他出使南洋。共募得现金5000万元及无数黄金、珠宝、首饰等,还征召3300华侨技师技工回国服务,成绩斐然,但他严于律己,除领取安家费外,不支国库分文。因此,我们九个兄弟姐妹,大哥高中没有毕业就出去工作了,父亲仅能供我和二哥读大学,待到小妹读大学时,我们兄弟两人都已有经济收入了。

金:棋王出生在腾蛟,虽然那是浙南偏僻山区,却是出奇才的地方啊,名扬四海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也是那里人。您听说过棋王年幼时的故事吗?

谢:先父生性聪颖,勤奋好学,见书便爱不释手、废寝忘食。可是我祖父在昆阳镇开旱烟店,无力支持我父亲读书。是原温州师专副校长马锡鉴的父亲马醴泉先生慧眼识珠,登门劝说,对他减免学费,才读了几年私塾,现在谢马两家成了世谊之交。

父亲四五岁已经粗知象棋,六岁时棋艺超寻常孩童。崭露头角。九岁开始读《韬略玄机》,这是本比较深奧的残局书,也是他第一次接触象棋古谱。十岁时他在平阳县已无敌手,称雄乡里。13岁时。听说温州雕刻艺人陈笙棋艺精湛远近闻名,曾在福建获得银质奖牌,于是他在亲友的资助下,凑了三元钱作为盘缠,跋涉一百多里,前去请战求教。

到了温州,找到陈笙,对方有点看不起我父亲,提出要20元彩金,父亲摸摸口袋,诚恳地说自己只有2元钱,陈笙大概也只是跟他开个玩笑。后来父亲告诉我说,当时棋盘放在高桌上,他只得跪在椅子上下棋,四周挤满了观众。没见过世面的他,情绪紧张,浑身战栗,连牙齿也发出撞击声来。但他坚持跟陈笙对弈三局,结果是一胜一负一和,打成平手,从此名噪东瓯。

走向上海驰骋棋坛 远赴南洋义弈筹募

金:那么他对象棋的酷爱是否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年先祖是不是也是象棋高手?当地民间是否有开展象棋运动的传统?

谢:是的。腾蛟民间素有象棋运动的传统,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宋朝就有人举棋对弈,因而腾蛟民间的棋艺也高于其他地方。我祖父辈大都喜欢象棋,特别是我祖父,棋艺不错。他在昆阳开旱烟店,店堂里摆了棋盘,时有人来对弈角斗。我的父亲耳濡目染。最终成为“一代棋王”。不过,我父亲不承认自己是象棋天才,他认为不是天才,而是爱好,是勤奋,是肯下苦功夫。

金:如果说棋王在家乡时酷爱象棋,那还是他的个人嗜好,而真正开始走上象棋专业道路是他到上海以后,您认为是不是这样?

谢:是这样的。1912年之前,他还在老家几所小学教书,下象棋是业余的。辛亥革命胜利后,他拟了“鄂军起义”残局一则,投寄上海《时事新报》,结果发表了,成为他的处女作。《时事新报》是全国第一家开设象棋专栏的报纸,从此,他的棋稿常在《时事新报》上与读者见面。1916年,他由温州乡贤黄群先生介绍,进了上海《时事新报》营业部任办事员,后来升任营业部副主任,并兼任象棋专栏编辑,但他仍是业余棋手。1912年,上海《时事新报》改组,他便在上海四川北路西宝兴路口,开设大成书店。1932年夏,他转让书店,从此以专业象棋家的身份,驰骋棋坛,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我国的象棋事业。

金:作为象棋家,尊翁从业余走向专业,经过了漫长的道路,但他在业余棋手阶段,就殚精竭虑,坚忍不拔。为发展我国象棋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您能具体谈谈他在这一时期的功绩吗?

谢:父亲以象棋事业为己任,穷毕生之力,精研棋艺,著书立说,奔走呼号,宣传推广,为发展我国象棋事业作出卓著贡献。其中,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他最先在报纸上开辟“象棋专栏”,介绍古谱,刊载棋局,发表象棋材料;最先荣获国内象棋大赛冠军;最先创制大棋盘、大棋子;最先采用车轮战;最先公开进行盲目战(下盲棋);最先出版我国第一本铅印的爱国棋书《国耻纪念象棋新谱》(与潘定思合著);发起组织第一次全国象棋赛;编著出版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象棋书《象棋谱大全》等。

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新民晚报》、《深圳日报》和温州的《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曾经有过《百岁棋王》的长篇连载,浓墨重彩地描写他抗战期间下南洋和在大后方宣传抗日救国、义弈筹赈并赢得了爱国棋王的称号的事迹。您能说说其中的故事吗?

谢: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只身前往南京,请缨救亡。当时国民政府正要派出5名“巡回大使”向海外侨胞宣传抗日,筹募捐款。其中赴欧美的4人已定,为胡适、于斌、萨镇冰和陈树人。唯南洋因情况复杂,未有适当人选。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因为两年前他去过南洋,交结了不少朋友,受到侨胞的爱戴,可谓人地两熟。

此次出使,他遍历香港、澳门、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地。通过义赛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劝募捐款。历时两载。备尝艰险,在槟城,他遇到歹徒持枪威胁,幸有爱国侨胞保护,才得安然无恙。后经滇缅公路回国,途中染患沉疴,生命垂危,被迫下车住腊戍医院,经多方救治始脱离险境。返至云南昆明,征尘未洗,抱病举行慰劳前方将士象棋表演大会,以后还继续在大后方辗转奔波,致力于抗日募捐,受到热烈赞扬。

共抒国难传诵一时 腾蛟石碑定格历史

金:真是一腔热血为家国啊。记得腾蛟谢侠逊碑林中,有他在重庆与周恩来对弈的《共抒国难》残局,这是中国象棋史上的佳话,您知道其中的细节吗?

谢:1939年仲夏,他从昆明来到重庆后不久,在东方文化协会会长郭春涛(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安排下,周恩来专程到协会会晤父亲。那天,只见一浓眉大眼、风度翩翩的中年人,准时来看望他,一进门,就热情地嘘寒问暖,慰勉有加,这时才知道来的是周恩来。周恩来充分肯定了父亲义弈筹款,赞誉他为“爱国象棋家”。

会晤结束时,周恩来提议对弈,父亲欣然从命。原来周恩来也是一位象棋高手。

父亲与他下了两局棋。第一局父亲让他两先,开头很是被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下成和棋。第二局,周恩来只先走一着,结果还是和棋。他总算领教了周恩来的高超棋艺。弈后,周恩来、郭春涛、谢侠逊三人共同切磋,把第一局棋的残局以《共抒国难》为题发表在《大公报》副刊后,传诵一时,引起很大的反响。腾蛟的石碑就定格了这历史的瞬间。

金:听了百岁棋王的故事,我认为,他当之无愧是中国象棋运动开拓者。古谚语曰:仁者寿。他以棋会友,以棋报国,坦荡淡泊,高洁清正,这就是他的仁,这才长寿。您觉得他的长寿是不是得益于此?

谢:是。我父亲明德养身,履道亲仁,确实是位仁者。他重视修身,起居有常,生活很有规律,长期洗冷水澡,早睡早起,坚持锻炼。无不良嗜好,不吸烟,也无饮酒习惯。他重视养性,生前告诫我们,讲得最多的,莫过于“养廉明耻”四个字。他认为人生在世,廉耻为本,必须坚持不渝,养廉就是培养自己清白廉洁的高尚情操,做到苏东坡所言:“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明耻就是要知道耻辱,做到如孟子教诫的人不可无耻。1983年我60岁生日,父亲挥毫书赠一副对联“养廉明耻能增寿,对弈敲吟更健身”。后有记者问起他的养生之道,他笑指悬挂我家客厅的对联,作为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