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山古田迎新港

古山古田迎新港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古籍所载,独山脉连皋亭,因在平原独耸一方,故名。古书、古人曾在独山留下过不少的史证与赞誉之辞。岁月流逝,独山古风已经远去。开港口、筑码头、建造物流中心,横泾圩自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最佳选择。时隔三十几年的今天,他的家乡故土却反其道而行之,改桑田为沧海,教古田畈翻身成了港口。横泾圩古田畈的最后奉献已经呈现,泱泱新港荡漾着清新气息。古山与新港融为一体的独港新景画卷已初露端倪。

古山古田迎新港

陈如兴

320国道自崇贤折向西行。平旷富饶的沃野与村落间,一座古山丘突兀耸立在大运河东岸,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独山。它的西侧曾毗连一小山,故横看独山,状若巨龟,栩栩如生,古称“金鳌山”,鳌,龟也;亦呼横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独山之“仙”之“灵”,恐离不开与古运河相依相偎,互为拥有。有故事传说,独山巨龟将头向西伸去,想饮运河水,山后路人为抄近路在其颈部踏出了一条路,巨龟头颈就再也伸不长了。运河水喝不成,它就索性朝西而卧,把守护运河边栽种大红袍荸荠的古田畈横泾圩作为自己的天职。久而久之,山变得愈发俊秀,大红袍荸荠越长越好、越长越多。自此,独山就以它诗画般的风景名胜和四周田畈盛产优质大红袍荸荠等特色而名声远扬。我从小啃着荸荠,听着这样的故事,在横泾圩长大。

据古籍所载,独山脉连皋亭,因在平原独耸一方,故名。另有一说,独山因有“每出云,晴则雨,雨则晴”之特异而称“独”。遗憾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山石材料与名胜景观的较量中,前者占了上风,龟头小山被刨根掘底,荡然无存。古书、古人曾在独山留下过不少的史证与赞誉之辞。记载古镇塘栖人文历史的《栖乘类编》称:“栖镇地脉,由皋亭穿渡之独山而来,故山川形胜,当以独峰居首。”民国的杭县志书则记述更详。一说独山四面皆河,东侧突起云拱山,山上庵名云拱禅院,周围多植桃,花时登山游赏者尤盛;一说独山西麓横里村,背山临流,村屋在桑枣中,如卷画然,山后村落,春日桃花夏时菱藕,风景尤胜;还有一说,民国二十四年(1935),闽人凌氏,购山左地百余亩,开荒植果,名三叶园,并筑楼于此,仿古宫殿式,极雅,抗战时山林被毁,民国三十年(1941)10月,楼及张老相公殿并付一炬。

志书中所说的那个环境幽雅的横里村址在何处,我不知底细。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管区公安民警,为了解有关治安情况,我曾推着自行车上云拱禅院看过,遗址断壁残垣犹存,山前大队因陋就简改建为养蚕共育室。至于三叶园楼、张老相公殿等古景我均未曾一见,只是儿时常听做厨师的父亲,每在主持新郎新娘拜堂仪式时,必哼唱的那句“独山顶上,张老相公,如何如何”的吭词,却不知道张老相公为何人,更不晓得山顶上还有其殿。要不是日本鬼子作恶,也许今人尚能一睹遗迹。

清道光癸卯年(1843)举人、仁和县横里村人马慕蔺,曾有诗作《独山十二咏》,亦即赞颂独山十二风景区之美,其标题分别为“横山白鸟”“独港渔罾”“南峰龟泉”“北岩巨石”“圩泾客渡”“斜桥远翠”“云坞春桃”“兰村秋橘”“金兜白莲”“小山红叶”“古寺牡丹”“鳌峰积雪”。若能赏吟十二咏全文,定能引发对古山胜景的神往。

岁月流逝,独山古风已经远去。独山西守的古田畈横泾圩,于20世纪50年代初起,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当家做主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走过了从农业互助组到初级、高级农业社,再到人民公社等多个阶段的农业集体化道路。三十年的实践,风雨兼程,人们在与天灾人祸的斗争中艰难跋涉,在执着探索中收获成果。80年代起,改革开放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一个三十年,横泾圩焕发青春,能量与活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如同敞开的舞台和宽阔的跑道,思想解放的人们勤劳致富,朝着小康目标奔跑。过去曾经有个说法,独山人离不开家乡,离家远了见不到独山就会哭。如今,他们离开独山、离开田畈,开工厂、办企业,做生意、搞营销,国内国外满世界地跑,经济搞活了,人们富裕了。前不久有报道,已创办三年的崇贤镇独山工业园,已落户企业二十几家,其中亿元企业有多家。

在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推动下,本来被冷落的横泾圩,以其水连京杭大运河,陆通省道国道,南北牵着苏沪杭的区位优势而身价倍增。开港口、筑码头、建造物流中心,横泾圩自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最佳选择。可谓巧合的是,70年代,担任余杭县围垦指挥部和临平区委负责人的独山横泾圩人陈圃兴,在县委的领导下,带领临平区各公社干部、民工,在下沙苦战近十年,成功围垦钱塘江海涂4.2万亩,实现了沧海变桑田、进而建都市的壮举。时隔三十几年的今天,他的家乡故土却反其道而行之,改桑田为沧海,教古田畈翻身成了港口。两者时间、地域、内涵不同,却殊途同归,同为因地制宜、服务发展、造福人民之善举。

占地56公顷的崇贤港作业区第一期工程,自2006年初动工起进展顺利,一百七十几户港区拆迁户已在独山南麓新农村居住点定居。横泾圩古田畈的最后奉献已经呈现,泱泱新港荡漾着清新气息。古山与新港融为一体的独港新景画卷已初露端倪。可以相信,智慧的独山人已在对画卷的特色与精彩之处进行揣摩、构思。他们或许会在港区与运河、港区与独山融和、协调的总体格局上做文章;或许会在码头作业与观光游览互不相扰的设计上动脑筋;或许会在整个区域的植树绿化上铺底子打基础;或许会在古老独山的装点复苏上涂上浓墨重彩;或许会在与新农村建设相互衬托一致上寻找契合点;或许还会让独港渔罾、云坞春桃、三叶园楼等古老景观的重现与更新。愿独港新景比想象的更美,已步入晚年的吾辈尤翘首以盼,祝独山人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