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子公仆情

赤子公仆情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沿着他闪光的足迹,我们尽情解读这个大山之子的“平民书记”。他从旬阳走来,携着昔日故乡的成功经验,极力打造白河的产业“航母”,“黄金叶”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赤子公仆情

——记“廉勤兼优领导干部”陕西省白河县委书记郭正明

被树为陕西省一面旗帜的白河县,人们忘不了有一个称职的擎旗人——郭正明。

他从经济强县陕西省旬阳县调入白河县工作整整十个春秋。十年来,郭正明同志恪尽职守、勤政敬业,一步一个脚印,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展示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风采,用工作实绩印证了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如何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诺言,在他那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实践中,可谓是一路足迹一路歌。沿着他闪光的足迹,我们尽情解读这个大山之子的“平民书记”。

他从旬阳走来,携着昔日故乡的成功经验,极力打造白河的产业“航母”,“黄金叶”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他被群众唤作“烤烟县长"。今天,白河烤烟富县富民,许多干部群众由衷地说,白河的烤烟能发展到现在,郭正明同志当立首功

郭正明在家乡陕西省旬阳县工作了整整21个年头。他家世代务农,祖上没有一个达官显贵。一个农家子弟能跳出“农门”参加工作,曾令多少乡亲父老艳羡。郭正明从一般干部成长为乡镇区公所的领导,他先后在旬阳县的棕溪乡、菜湾区、赵湾区作领导工作。每到一地,都要留下一路美谈佳话。在旬阳县赵湾区工作期间,郭正明身为区委书记,他大抓基础设施和集镇建设,抓烤烟等产业换来滚滚财源。全区年种植烤烟10000多亩,年产蚕40万斤,当时财政收入在陕西省原安康地区名列前茅,使赵湾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大区。由于政绩突出,1996年组织提拔他到陕西省白河县任政府副县长,可谁能想到找他谈话时,他第一句话就是:“我能力有限,只适合做基层领导,请组织另选他人。”这让时任地委组织部长的罗正金同志十分吃惊,因为这种情况在组织任用史上,他是第一人。组织上不得不动用党性原则,说服他服从安排。

来到新的工作岗位,郭正明同志住在一间陈旧低湿的办公室里,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家乡旬阳相比,差距较大。可他不在乎这些。他来自烤烟大县,有着丰富的种烟经验,他本人既是领导,又是一个地道的烤烟技术员,鉴于此,政府分工,郭正明同志主抓烤烟。说起种植烤烟,在白河不是什么新鲜事儿,1988~1989年,白河就试种过烟,因种种原因而失败,农民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在这种情况下,再次提出发展烤烟产业,其阻力可想而知。但他没有退缩,凭着丰富的经验,自加压力提出9000亩的种植目标。决策一出,郭正明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冒着严寒,带着热心,他逐乡逐镇做工作,搞宣传,落实地块,夯实任务。由于烤烟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白河的乡镇领导和干部群众一时难以接受,领导层认识也不统一,郭正明到乡镇落实烤烟生产,不少乡镇的一把手避而不见,只留一些副职接待敷衍他。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白河县政府仅有3辆小车,供主要领导工作之需,他下乡常是借一些部门的车,记得有一次,一个部门派车把他送到乡里后,乘他下村时,便悄然把车开走了。

从他1996年l0月到白河,经过几个月的真抓实干,到春节前,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春节刚过,他就从家乡旬阳请来了40多名种烟能手,采取签订合同的办法,分派到各乡镇,长年指导烤烟生产。通过他的不懈努力,顺利实现了烤烟产业建设目标任务,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基础。1998年,县级班子换届后,已作常务副县长的郭正明仍然自愿主抓烤烟,以后每年正月初八一上班,他第一桩事就是去乡镇落实烤烟地块。从育苗、大田移栽、田间管理,到烘烤、分级,他都要严把每个关口:他亲自举办烤烟技术培训班,讲课、示范,下田作技术指导。在工作实践中,他依据白河的县情实际,提出了发展烤烟要“计划种植、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高质量”。1998年以后,全县烤烟由1997年的12个乡镇集中到7个乡镇,建成了以冷水河流域为主的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回顾过去,白河兴烟6个春秋,郭正明心系与共、矢志不渝,记得开始那当儿,许多群众说,白河来了一个旬阳籍副县长,从旬阳带来了一帮烤烟技术员,专门来整白河人。听到这种种议论,郭正明淡淡一笑,对身边的同志说,兴烟是好事,只要为了百姓富,我郭正明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现在,白河的烤烟已发展到每年20000亩,成为农民致富的“黄金叶”,全县农民每年仅烤烟一项就增收600多万元,当年那些骂了他的村民相互议论说,“烤烟县长”还真给我们带来了福分。

“烤烟县长”,名副其实,郭正明同志用心血和汗水,成功打造了白河县第二大农村主导产业——烤烟的“航母”。

作为县政府的“大管家",郭正明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的节俭纯朴之风,能节省就节省,哪怕一分一厘,他说,白河穷,我们要过苦日子,因此,他落下了“抠门县长"的外号

1998年,白河是励精图治的关键时刻,新班子绘制了全县5年的发展蓝图。身为政府常务副县长的郭正明,觉得担子更加沉重了。1997年以前,白河县财政收入仅8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才856元,县上常常是干部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拖欠老干部和教师的工资情况十分严重。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理财的难度可想而知。自他任常务副县长以来,对于一些部门和单位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力协调解决,对那些不能开支或可不开支的坚决不开支。他带头做到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他自己每次出差,不住豪华宾馆,不吃上档次的饭,不游山玩水,不搞浮华的应酬。下乡工作中,他一律吃工作餐,绝不允许到宾馆酒楼吃饭,执行“下乡不饮酒,同城不招待,相互不吃请”的“三个不”规定。一次,他到仓上镇检查工作,镇领导好心安排了一顿酒饭,郭正明从村上乘车回到镇上后,发现就餐时上了酒,当下一脸怒气,甩门而去。2003年4月,他率队去武汉市长江水利委员会争取项目资金。忙活了两天多,资金落实了,第一次到汉口的他连著名的黄鹤楼都未来得及一游,就火速赶回白河,部署“非典”防治工作。2003年6月,郭正明带着几名县级领导到省城跑项目,随行10多人的午饭竟然是每人一碗一块五毛钱的“蘸水面”。

有人做过统计,由于白河实行了“三个不”,几年来,全县从筷子头上节省资金200多万元。在任常务副县长期间,郭正明在人事、财经等方面,从来都是严格按规定办事,不搞打招呼、批条子。为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严肃财经纪律,重点推行了全县收费统管,收支两条线,工资统一发放,政府统一采购,会计集中核算,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与措施,几年来,共对3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查处违纪资金达37万元,运用审计结果交流干部13人,免职2人,降职使用1人,有效地防止和惩治了种种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对保持干部队伍廉洁守纪,提高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郭正明始终认为该花钱的要花不小气,不花或少花的要尽量省钱,因此,人们亲切地把他称作是“抠门县长”,这“抠门县长”的雅号,郭正明同志当之无愧。

由于他协助县长理好了财,县上产业建设、招商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同时迅速发展,所以,白河的财政收入迅速上升至2003年的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亦上升到2004年底的1680元。白河自1998年以来,全县财政收人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提升,其涨幅位居全安康市第一。正是有了这位好“管家”,白河几年来干部工资按时发放,所欠老干部和教师的工资早已得到妥善解决。许多干部群众说,也真难为了这位“抠门县长”呢。

权力大了,地位变了,但郭正明从不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工作中,他真正做到勤正廉明,人们称他是“正明书记”

2000年,郭正明同志升任县委常务副书记,2002年,出任白河县人民政府县长。他的职位升了,地位变了,但郭正明依然是郭正明,当常务副书记时,郭正明一直为县委把好用人关,不搞任人唯亲,每当调整干部的时候,他对走门子送礼托熟人一类嗤之以鼻。他协助县委主要领导真正做到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干部,认真履行凭政绩用干部的原则。2002年,在调整干部期间,某乡一名副职要求换个好部门和职务由副到正,到他办公室借汇报工作之由,走时将一鼓涨的信封放在他办公桌上,他打开一看,那是一沓一般公务员一年薪水的人民币,他叫来办公室主任,让马上退掉,十分生气地说,我坚决不允许这种风气蔓延。市上某部门领导是他非常要好的朋友,打电话给他,请他把某乡上的一名副科级领导调到县直部门,也被他谢绝,为此,二人关系一度十分紧张。2003年3月,某乡一学生前几年中专考试冒名顶替,其父母要想郭正明通融此事,并安排其子的工作,一天下午,夫妇二人到郭正明同志的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二人就告辞出门,临行送给几千元人民币,被郭正明同志严辞以拒,后来,这夫妇二人又托人转送,遭到的却是郭正明更为严厉的批评。2004年年底,某乡领导为了升职,给他送来一个精致的黑色小包,说是作纪念,那人走后,他打开一看,里面装有8000元人民币,他马上让办公室如数退回。2003年10月,某个体户因为偷税等问题,为达到个人目的,给郭正明送来了20000元现金,郭正明让人马上退掉。同时,郭正明还叮嘱相关部门,只要公正有据,问题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在白河工作10年来,郭正明从不吃请,也不请吃,据初步统计,几年来,他共拒贿达18万多元人民币,他不喝酒不吸烟不喜欢虚假应酬,下乡从不带记者,并且经常对人说,新闻记者要把镜头、笔头对准一线,对准基层,对准群众。

作为县委书记,郭正明的权力可谓不小,但他认为这权力是人民给的。县委主要是定方向、拿盘子、管干部,特别是现在,用干部问题非常敏感,因此,郭正明总是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总是提交集体讨论,遇事不自作主张,不推诿敷衍,带头贯彻执行集体的决定,逐步形成了全县上下团结一致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在班子建设上,他带领县委一班人,为干事业选人用人,在民主推荐、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实行票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在2003年初乡镇和部门干部调整中,真正做到谁群众公论高就选用谁,谁的政绩突出就用谁,真正使一大批优秀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和重要岗位。在一般干部和公务员的使用管理上,着力探索制定出台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出机制,使白河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一般干部能进能出的机制更加完善。

为了狠抓廉洁工作,2002年,在部门和乡镇目标考核中,为了不使100多万奖金回流,真正使奖金发放到干部职工手中,他要求奖金签领簿公开上墙,由审计财政部门审查,纪委和监察局复查,这在全安康市都是一个新的创举。

当然,也有一些人说郭正明不近人情,做人做事过于认真,太讲原则。但是,白河绝大多数的干部和群众仍是众口一词评价道,郭正明不愧是一个“正明书记”呀!

他是一方“父母官”,手中权力虽然大,可亲朋好友不能得到他任何好处,面对胞兄、妻子和女儿以及众亲朋,郭正明只能愧疚于心,汗颜以报,为此全县的广大干部群众又亲切地称他是“平民书记”。

郭正明是人民的官,是大山之子,他从不考虑自己的升迁前途,只知老老实实办事,清清白白做人,能在领导岗位上为民谋福,那是他最大的心愿。

从1996年10月到白河工作,迄今已是十个春夏秋冬,数一数,10年来,他又回家陪父母妻女过过几次中秋节,每至中秋月圆,郭正明都还在工作,在思谋大的发展,在绘制白河今后腾飞的蓝图。在白河,人们都说郭正明下乡最多,这话一点儿不假,多年来,他总是爱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基层调查解决实际问题上。他夫妻两地,他把家当作了旅社,一门心思干着自己的事业。他在白河从政府副县长一直升迁到县委书记,可他的亲朋好友却渐渐与他疏远了,都说他不讲亲情,不讲同乡之谊,什么事都丁是丁,卯是卯。他的兄长在旬阳老家一直无微不至关照他的妻女,当郭正明的侄儿、侄女从学校毕业后,许多人说,你们真有福气,有个在县上当领导的弟弟,何愁安排不了工作。但是错了,哥哥数次给郭正明打来电话,让他安排一下侄儿、侄女的工作,但郭正明就是不通融,从此,兄弟反目成仇,见面似同陌路人。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兄长和嫂子为他一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如今哥嫂有事求他,他却不能伸出援助之手。于私,他愧对兄嫂,于公,他坦然轻松。

他的弟弟在白河当烤烟技术员,但是人们只听说,谁也没见过,就连他身边的秘书也不认识那位在乡下当烤烟技术员的弟弟。郭正明应该是一个孝子,他何尝不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呢?然而,为了事业,郭正明永远都愧对九泉之下的双亲。2002年8月,他因病在湖北省十堰市住院做手术,手术还未拆线,忽然接到父亲病逝的噩耗,他强忍住泪水,把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埋在心里,马上办出院手续,乘火车回旬阳棕溪老家奔丧,当他回到家里时,只见到父亲的灵柩停放在院子里,郭正明真是肝肠寸断,泪下如雨,他和父亲从此阴阳相隔,再无相见之时。他欠父亲的太多太多,毕竟是父子情深啊!郭正明主持安排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接到市政府参加烤烟工作会的通知,马上赶到安康参加会议,会毕,他立刻返回白河连夜参加县委常委会,投身到新的工作中。而在此期间,他不声张,白河几乎没人知道他父亲病逝。

2003年元月,正值白河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远在旬阳老家的妻子腰间盘突出症复发,人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女儿又在外地上大学,家中无人照料,郭正明在作完党代会报告后,打电话请人将妻子送进湖北省十堰市医院,而他,却直到会议结束,才赶到医院照料妻子,两天后,就回到了白河。

真是祸不单行。2003年3月,正是春寒料峭之时,他工作的行车途中,突然接到母亲猝然驾鹤西去的消息,他只请了两天的假,封锁了一切消息,回到老家安葬母亲。离开白河时,他只给办公室打了一声招呼,说家里有事,连身边的任何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当他从旬阳回到白河工作岗位时,人们发现郭正明依然坚持着多年的老习惯,早上7时准时到办公室,晚上lO点还在批阅小山似的文件,可谁知他正经历着丧母之痛呢。

郭正明为白河人民创造了财富,为许多干部群众办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但他唯独忘了自己的小家。他爱人在旬阳县工作,夫妻俩一年也难得见上几回面。女儿大学毕业后,至今未能分配,常常给他打来电话,让他这位做“县官”的爸爸尽快想办法,但郭正明不走后门不托人情,为此,父女的关系僵持,家里出现了不和谐音。

郭正明失去的太多,但在“秦头楚尾”的白河县,他丰收了人们的一致好评,丰收了全省学白河的桂冠。2003年6月初,陕西省县委书记现场会在白河召开后,他自觉肩头担子的分量,提出“全省学白河,白河怎么办?白河怎么干?”他清醒认识到白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要进一步咬住发展目标,真抓实干,使全县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他带领县委一班人,立足白河的县情实际,继续弘扬“三苦”精神,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大胆作出实施白河二次创业的决定。他认为,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创业更难,白河要发展,需要全县人民合力攻坚,只有全县2l万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才能共绘白河美好的明天。

这,就是一个人民公仆的赤子之心,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情怀,一个基层领导干部的奋斗历程。

2005年4月16日于钖城五味斋

(原载于报告文学集《中华大地之光获奖作品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