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文学花一枝

民间文学花一枝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一提的是,刘思敏同志在年近古稀之际,茹苦含辛,呕心沥血,创作了这本《盛世歌谣集》,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种精神的确难能可贵。并期待和祝愿刘思敏先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民间文学作品,高唱时代主旋律,让更多的读者得到艺术享受,使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民间文学花一枝——《盛世歌谣集》序

我和刘思敏先生相识很早,只知道他是一位严谨而出色的财会工作者,后来调到市影剧院任经理,工作兢兢业业,言行举止,给人一种很有修养的儒者形象,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爱好民间文学、且具艺术才华的歌谣作者。当我看了这本集子,很觉惊诧,继而便有几分敬意和感慨。因为,这本歌谣是我们兴平当代第一本民间歌谣新作。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摇篮,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精粹。我国歌谣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年前就产生了许多优秀歌谣。《吴越春秋》中所载的《弹歌》,就是描写用弓箭打猎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样的生动写照。这种民间口头韵文作品,可唱为歌,只说不唱为谣。《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晋书》称“民谣”,《南史》称“百姓谣”,《旧唐书目录》则称为“谣辞”。由此证明,千百年来,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广大人民群众都相继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谣,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间生活韵味。

刘思敏先生这本歌谣作品,就是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从各个方面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感情。感人至深的第一印象,就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朴实无华、自然流畅、生动美丽和渲染夸张的艺术手法,反映了重大的社会变革、思想潮流、新风新貌、道德准则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歌谣赋予了歌颂时代、针砭时弊的社会内涵。作为一种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的民间口头韵文,就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意愿,通过对生活的观察、研究、体会和总结,然后以艺术的手法进行提炼和升华,所以,歌谣是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民间艺术,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

同时,这本歌谣集又继承了传统歌谣的创作意蕴和表现手法,突出了歌颂、嘲讽、劝勉与警策等诸多特点。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群众之中,所以熟悉生活,并善于观察生活,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这就为他的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在创作中方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且,刘思敏先生原本就是一位谨慎、耿直、朴实、诚信的老教师,在他的思想和意识中保留着许多传统美德,即使在针砭时弊、嘲讽丑态时,也都是出于善意的指责和劝勉,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诚挚的期盼,并渗透着作者因爱国爱民而产生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然,这种特点正是民间文学所具有的主流意识。同时,这本集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趣幽默,韵味深长,读后令人觉得这本歌谣集子就像一面社会镜子,给人以深刻的教益与思考。

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是歌谣的载体。歌谣不仅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更离不开朗朗上口、自然流畅、铿锵有力、和谐有韵的大众化语言。正因为作者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才使作品具有生活化、群众性和时代语言的特色,突出了幽默语言技巧,为作品的艺术性平添了几分活力与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刘思敏同志在年近古稀之际,茹苦含辛,呕心沥血,创作了这本《盛世歌谣集》,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种精神的确难能可贵。也许,这正是他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具体体现,是他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总之,这本集子是我市民间文学园地中一枝鲜嫩的艺术小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当然,作品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遗憾,如对联中有平仄失替及词性不符现象,个别词句意思重复,主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等。但这些都不影响这本歌谣的艺术色彩、时代特色和思想内涵。并期待和祝愿刘思敏先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民间文学作品,高唱时代主旋律,让更多的读者得到艺术享受,使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冗言如上,是为序。

(2002年4月出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