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众劈出致富路

万众劈出致富路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槐坪的经验对白河县大搞村级公路给予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为了加快速度,今年初,新一届白河县领导班子对公路建设又采取了新举措,规定县级各部门实行包村包户责任制,村级公路建设在白河再次推向高潮。公路交通在白河得以迅猛发展,也加快了该县脱贫致富的步伐。白河村级公路的新变化推动了该县经济的腾飞。

万众劈出致富路——白河县村级公路建设纪实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百亩平,年年灾害多。”这首民谣是对有“秦头楚尾”之称的白河县的真实写照。这里山峦叠障,千涧万壑。一代代白河人体会到:交通不便阻碍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又限制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如何走出这一循环怪圈?不屈不挠的21万白河人民发扬他们传统的“治山创业精神”,用智慧和毅力劈山开石,拓开了一条条通向富裕之路。

1989年实现了乡乡通路。十年后的1998年通公路的村子有285个,通路率达92.8%,全县拥有公路总里程1089公里,其路网密度是全省平均值的3倍。

早在七十年代末,在海拔1000米的白河县仓上镇槐坪村,就修出了一条宽5米长6公里的村道,这是白河历史上的第一条通村公路。有了路,高山上办起了百货店,群众缴粮不出村,还买车跑运输,经济发展名震一时。槐坪的经验对白河县大搞村级公路给予很大的启发和鼓舞。1985年,国家推出用粮棉布以工代赈修路的好政策,县上抓住机遇,大力宣传搞好地方道路建设的重要性,群众盼有路,要修路,纷纷提出修村道的要求。在有六沟八梁四面坡之称的兴隆村,笔者得知,过去该村曾是一个“上山掉帽子,下山蹲尻子”的苦地方,可是短短3年时间,这里的群众就修起千亩田,建成千亩坎边桑,创造了白河的奇迹。1991年10月,全国贫困山区经验交流会指定兴隆村为参观点,为迎接会议召开,这年炎夏,全村200多名男女劳力自发组织,短短60天,硬是在高达55度的陡坡上、30米深的悬崖上用凿子拓开了一条8公里长的通村路。当来自全国24个省(区)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代表实地看了以后,既为群众造田业绩所叹服,称其为村道建设的奇迹。当时的县长王军赋诗赞扬:“千年梦里路,一朝变通途。人民是英雄,兴隆在前头。”

1995年省政府作出了优先发展陕南“三通”建设的重大决策之后,白河县又提出“铺通过境路,打通通村路,接通断头路”的指导战略,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大搞道路建设,奏响了村村通路奋进曲。

在实施以通村道路为重点地方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县上领导班子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公路建设质量与速度的统一,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增速度,力争做到规划一条,建成一条,管好 一条,务求实效,群众参与支持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

在具有白河“西藏”之称的西营镇,笔者了解到,西张公路沿途6个村的200名群众为方便施工,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在工地上打起地铺,沿途农户也主动让出土地、房屋,不计得失。在新庄村,78岁的张福顺老人和老伴因住房在公路规划线上,需要拆除,就主动舍弃,当县上领导得知后,送去400元现金,老两口硬是说公路建设需要钱,拒绝接收。这条被称之为白河村道质量第一的公路,群众共投入工日4万个,累计投资23万元,其中群众投入资金和材料折款9万余元。12公里路只用了40天时间,实现全线贯通。

为了加快速度,今年初,新一届白河县领导班子对公路建设又采取了新举措,规定县级各部门实行包村包户责任制,村级公路建设在白河再次推向高潮。纸坊乡反沟村是县检察院的包扶村,针对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贫困因素,曾均德检察长立即与县交通局联系勘察设计道路,全村村民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几岁小孩儿,都自发加入到筑路大军中。8组村民陈广华是个铁匠,主动将自家铁匠炉搬到施工现场打造钢钎……很快,一条宽6米,长6公里的公路贯通了。8组村民张友良兴奋地说: “公路不通,我就不敢搞大棚菜,这下可好了!”

公路交通在白河得以迅猛发展,也加快了该县脱贫致富的步伐。目前,全县公路总数已达120余条,县上开通客班车51线次,乡村通车率达95%。白河村级公路的新变化推动了该县经济的腾飞。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1990年的292.86元提高到1998年的1100元。

昨宿深山里,今天大世界。如今,白河村级道路密网如织,乡级公路四通八达,316国道东西蜿蜒,环县公路覆盖了70%的乡镇,大小交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外地客商蜂拥而至。世代居住在高山深沟的白河人已自豪地告别了肩挑背扛的历史,正在向脱贫致富奋进。

(原载1999年2月12日《陕西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