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波罗的海的女儿

波罗的海的女儿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波罗的海的女儿”雕像赫尔辛基的特产,诸如腌青鱼、芬兰刀、狐皮、貂皮、驯鹿皮、挂毯、陶瓷、泥塑等,最受游客关注。“波罗的海的女儿”雕像的作者是芬兰著名雕塑家维莱·瓦尔格伦。只是“小美人鱼”这名字被认为不确切,因为阿曼达雕像有着两条健美的腿,并不是“鱼”,于是改称“波罗的海的女儿”。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保护这尊“波罗的海的女儿”铜像,启用了现代化的大型吊车来运载大学生为阿曼达净身戴帽。
波罗的海的女儿_如画北欧

玛丽亚公主号”游轮在赫尔辛基停靠的码头,叫做南码头。

南码头面对蔚蓝色的赫尔辛基港,我看到那里停泊着豪华游轮“维京号”、“诗丽雅号”以及诸多远洋巨轮。

每一艘豪华游轮的到达,都给那座城市带来巨大的商机:一下子从巨轮上下来三四千游客,要出动上百辆大巴士迎接。那么多人吃、住、游,财源滚滚而来……光是“维京号”、“诗丽雅号”加上我们这艘“玛丽亚公主号”,总人数起码在五千人以上。

正因为这样,作为游客到达的第一站——南码头广场上,人声鼎沸。

南码头广场是赫尔辛基市的热闹场所。我放眼望去,那里彩色的布棚一排又一排,一个挨着一个,卖快餐的、卖水果的、卖糕点的、卖菜的、卖鲜花的、卖手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的,还有卖衣服的,应有尽有。

我行走其间,一家比萨饼摊香气扑鼻,做出的比萨饼比铜锣还大。比萨饼的香味引来一大群海鸥在上空盘旋。顾客把吃剩的比萨饼朝空中一抛,立即有海鸥闪电般叼走。这里的海鸥已经习惯于与人为伍,所以大模大样地在人群中穿梭。

picture

“波罗的海的女儿”雕像

赫尔辛基的特产,诸如腌青鱼、芬兰刀、狐皮、貂皮、驯鹿皮、挂毯、陶瓷、泥塑等,最受游客关注。

我在南码头买了一大盒当地特产蓝莓。夏日是北欧浆果丰收的时节。森林里到处是蓝莓、草莓、黑莓、云莓,只要你有空,随手可以摘一篮子。夏日也是芬兰牧草收割的季节。人们驾驶割草机奔驰在无际的草原上,把鲜草割下并装进白色的塑料袋里。由于这种特殊的塑料袋能够透气,使牧草长期保鲜,保证牛羊在冬日饱餐无忧。

南码头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巨大的喷水池。喷水池正中,矗立着的不是欧洲城市里常见的骑马的将军雕像,而是一位青春少女的裸体青铜塑像。少女左手托腮,仿佛在沉思。她面对蓝色的波罗的海,人称“芙蓉出海”。她的脚下,四头海豹雕像守护着她,海豹口中不停地喷水。这座塑像曾经考虑取名“海的女儿”,由于丹麦已经有一座赫赫有名、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雕像,所以这座塑像取名“波罗的海的女儿”(又称“大海女神”)。

如今,“波罗的海的女儿”也赫赫有名,以至成为赫尔辛基的“头衔”——人们在提到赫尔辛基时,称之为“波罗的海的女儿”赫尔辛基。

“波罗的海的女儿”雕像的作者是芬兰著名雕塑家维莱·瓦尔格伦。1877年,22岁的瓦尔格伦从赫尔辛基前往巴黎学习雕塑,后来定居巴黎,在那里生活了36 年。瓦尔格伦的内心充满对故国的思念。1905年,50岁的瓦尔格伦以一位在巴黎求学的芬兰少女哈维斯·阿曼达(Havis Amanda)为模特,完成了这一形象动人的雕像。最初,瓦尔格伦把这一雕像命名为“小美人鱼”。

1907年,少女哈维斯·阿曼达的青铜塑像在巴黎展出,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

不久,阿曼达青铜塑像海运到赫尔辛基。1908年9月20日,雕像在南码头广场正式揭幕。虽说当时曾经有保守者反对在大庭广众之中矗立少女裸体雕像,但是阿曼达以她温柔娴雅的神态赢得了绝大多数赫尔辛基市民的欢迎和认可。只是“小美人鱼”这名字被认为不确切,因为阿曼达雕像有着两条健美的腿,并不是“鱼”,于是改称“波罗的海的女儿”。

阿曼达青铜塑像不仅成为赫尔辛基的象征,而且还因她引出一个奇特的节日——“戴帽节”。

“戴帽节”的起因,是在阿曼达青铜塑像矗立之后不久的“五一”节的前夕:

一群大学生在阿曼达塑像附近的凯沃霍恩饭店里聚餐并彻夜狂欢。欢庆之余,他们突然想到伫立在寒夜中孤独的阿曼达,学生们立即从饭店买来一块台布披在阿曼达身上。一位小伙子灵机一动,从头上取下只有大学生才有资格戴的白色圆顶黑沿帽,戴在了阿曼达头上。 从此之后,每年“五一”前夕的深夜里,总有大学生给阿曼达戴白帽,久而久之,便成了每年一度的固定节日。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维持社会治安,在芬兰警方的建议下,戴帽活动改在每年4月30日的下午进行。

“戴帽节”后来成为赫尔辛基盛大的节日。据报道:

赫尔辛基市中心南码头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大学生。人群中也有在不久的将来准备考大学的少年。一些风度翩翩的老者尤为引人注目,从他们随身携带的那顶洗得发旧、发黄的大学生帽可以看出,他们曾经也是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小乐队分散在广场的各个角落,吹奏着欢乐的乐曲,成串成串鲜艳夺目的彩色气球高高地飘荡在半空中,到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整个广场和附近的街道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一辆乳白色的大吊车已伸出长长的吊臂,准备给为阿曼达戴帽的大学生“架桥铺路”。以往大学生都是跳进喷水池中用水桶、长柄板刷为阿曼达洗身,然后再爬上塑像为阿曼达戴帽。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了保护这尊“波罗的海的女儿”铜像,启用了现代化的大型吊车来运载大学生为阿曼达净身戴帽。下午6点整,8名身穿鲜艳运动装的男女大学生围成一个圆环被吊车徐徐吊起,缓缓移送到阿曼达塑像上方。他们每人手提一只带长绳的小桶,从喷水池中打起一桶桶清水泼洒在阿曼达身上。此时,广场上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8名大学生刚刚离去,一名手持白帽、神气十足的小伙子被吊车送到阿曼达身边。他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白色大学生帽向人们致意,就在他庄重地把白帽戴在阿曼达头上的一瞬间,广场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时刻将手中的白帽戴在了头上,那里顿时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与此同时,人群中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欢呼声。人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打开早已准备好的香槟酒,开瓶声犹如爆竹般响成一片,喷洒而出的醇香酒液好似阵阵雨点洒向人群。人们举起酒杯互相祝愿,开怀畅饮,开始了每年一度的彻夜狂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