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孙鸡头”正名

为“孙鸡头”正名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鸡头”这一名字在姚北横河地区真是家喻户晓,并且流传着许多有关“孙鸡头”的故事,大多是捉弄人(调侃人)的事。“孙鸡头”也是社会上一些人对正直的人的绰号或贬称。这时,“孙鸡头”正准备到横河街上去买小菜,随即向农民招呼说:“大阿哥,你挑料过桥辛苦,我帮你一起抬过桥怎么样?”一传二,二传三,也将“孙鸡头”传成了“孙鬼头”。

为“孙鸡头”正名

“孙鸡头”这一名字在姚北横河地区真是家喻户晓,并且流传着许多有关“孙鸡头”的故事,大多是捉弄人(调侃人)的事。“孙鸡头”也是社会上一些人对正直的人的绰号或贬称。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叫“孙鸡头(鬼头)抬料(粪)桶担”,说的是:有一天,一位农民准备挑一担料(粪)到横河七星桥北的田里,正到七星桥南桥脚,准备歇一歇再挑。这时,“孙鸡头”正准备到横河街上去买小菜,随即向农民招呼说:“大阿哥,你挑料过桥辛苦,我帮你一起抬过桥怎么样?”农民当然求之不得,说:“甚好!甚好!”即抡起扁担,两人抬了一头(桶)过桥,农民正转身要去抬第二头(桶)时,“孙鸡头”却将手一扬,说:“大阿哥,我有事先走了。”农民愕然,他又说:“我已帮你抬过了一头(桶),还不好?另一头(桶)你自己想办法吧!”一担料,一桶在桥北,一桶在桥南,弄得农民无可奈何、哭笑不得。

所以这一带的老百姓便把不是真心诚意帮助人,而是捉弄人,不帮人到底的事和人都说成是“孙鸡头抬料担桶”。一传二,二传三,也将“孙鸡头”传成了“孙鬼头”。

近来,我从光绪《余姚县志·列传》和《明史·传》中查到“孙鸡头”者,实为“忠烈”孙燧之曾孙,孙龙长子孙如法,字世行,号侯居,出生于横河孙家境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第二年任刑部主事,作为素以“忠孝”传世的孙氏后代,曾祖孙燧的气节,祖父孙陞的清正,父亲孙龙的“遇事敢言”,造就了他刚直的性格,在皇帝面前敢于犯颜直谏,这也导致他一生仕途的坎坷。

万历十四年正月,神宗宠爱的郑妃生了儿子朱常洵,郑妃马上被封为贵妃,常洵是神宗的第3个儿子,而长子常洛年已5岁,其生母王恭妃却一直未见加封。朝中大臣认为这样于法于理都不妥当,而且神宗对郑妃母子恩宠有加,担心今后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会出现一些麻烦。于是,由大学士申时行首先上疏,要求尽早册立太子,并加封王恭妃,但未被神宗采纳。接着,户科给事中姜应鳞、吏部员外沈璟等也纷纷上疏,希望早定储位。神宗不但不听,反而大怒,当即下旨,把上疏的官员或贬到边远地区,或降级外调。这一来,吓得其他的大臣再也不敢说什么了。而孙如法偏偏不考虑自己的前途,继续上奏:“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太子一定,人心也安定。皇上认为册立还早,那么前几代中,英宗立储才两岁,武宗则仅周岁。今皇长子已五岁,怎么能算早呢?又郑妃生第三子,恭妃生第一子,封郑妃,不可不封王恭妃,这是理之固然,序之一定。”最后他又要求神宗:“速立长子为太子,以慰臣民之望,并封王恭妃,以昭朝廷之公,召复姜应鳞、沈璟的官职,以彰纳谏之度。”此疏一上,神宗更为恼怒,贬谪孙如法为潮阳典史。

在潮阳任上不久,孙如法即患了重病,“瘴毒发,衄如泉水,百药不治”。于是返回故乡,在家养病期间,他看到家乡一带受海潮浸满之灾,便出资修筑了从梅市到浪桥十里的海塘,并亲自到工地指挥砌塘工程。终因劳累过度,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底去世。

孙如法遭贬谪及因病返乡后,曾有不少朝臣多次为他请命,要求恢复他的官职,却未被采纳。泰昌元年(1620)光宗继位,其子孙有闻赴京申冤,孙如法被追赠为光禄寺少卿,孙有闻也荫授光禄寺典簿。

孙如法18岁结婚,夫人姓史,生有一女,嫁史孝蒙。外孙史起夔,相貌与他极像。因为孙如法没有儿子,就立四侄有闻为嗣。孙如法还著有两部书:《春秋古四传》六卷,《广战国策》十七卷。孙如法的事迹,在《明史》和《浙江通志》中有所记述,蔡东藩的《明史演义》也有比较精彩的描写。

后来民间流传的“孙鬼头”故事,虽然也有一丝历史痕迹可循,但说他欺弄百姓,甚至有那么一副流氓相,则与原型相差远矣。根据笔者分析,由于孙如法的忠直性格,得罪了一些当地乡绅,于是一些当地乡绅编了一些丑化他的故事,给以报复。其实孙如法为人灵敏,智慧超群,是老幼皆知的机智人物。如果我们对民间流传的“孙鬼头”故事加以鉴别、整理,则对研究孙如法本人及嘉靖至万历时期三北社会风情,是有一定价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