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生常谈”惹人烦

“老生常谈”惹人烦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生常谈,指的是一些大家经常在讲的话。听人说话不喜欢听老生常谈,看人写的文章也一样,若里面的事理尽是很多文章说过的,读起来就会觉得味同嚼蜡,了无新意。教学叙事写作的内容应当来自教师各自的教学实践生活。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要注意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间距,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切忌只出于教者的“想当然”。

“老生常谈”惹人烦

老生常谈,指的是一些大家经常在讲的话。以此比喻人人早已听惯,没有一点新鲜意思。听人说话不喜欢听老生常谈,看人写的文章也一样,若里面的事理尽是很多文章说过的,读起来就会觉得味同嚼蜡,了无新意。写教学叙事也是这个理,“文章切忌随人后”哪!

由此想到了王安石毁稿的故事。有一次刘邠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正吃饭,便请老朋友先进书房稍等。刘邠在书房无所事事,看到砚台下面压着一叠文稿,一看原来是王安石写的一篇论用兵的文章,他把文章读了一遍,又放回砚台下面。一会儿,王安石进书房一番寒暄之后,就问刘邠近来有何新作。刘邠爱开玩笑,便说写了一篇《兵论》,还把王安石写的内容说成是自己那篇文章。王安石信以为真,以为“撞车”了,沉吟再三,还是把自己的那篇文稿撕了个粉碎。

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竭力主张革新,强调做学问也要独创,最反对重复别人讲过的话。这次他把刘邠的玩笑信以为真,才毅然决然地撕了自己的稿子。

教学叙事写作的内容应当来自教师各自的教学实践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能从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去撷取题材,往往会有原生态的新鲜和独特;如果我们多从听别人说过或读到过的东西中取材,就难免会陷入老生常谈的困境。

下面这段文字摘自笔者参加外地一次教研活动的“听课笔记”之中: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要注意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间距,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切忌只出于教者的“想当然”。某老师教《丰碑》(人教版第10册)这一课,文中在写冻死的军需处长时有这样一句,“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老师便要学生想象“这位冻死的红军战士穿着怎样的衣服”。于是,一位学生说:“他只穿了一件外套,里面没穿羽绒衣、毛衣,只有一件T恤”。听课的老师忍不住都笑了。这不怪孩子,孩子完全是以现在的生活体验描述的,他们根本无法想象或很难想象当时的红军在冰天雪地的长征途中穿什么,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教师老老实实地让学生体味课文中的词句,让大家思考“单薄破旧”,何谓“单”,何谓“薄”,又何谓“破旧”,咬一咬这些词素。再想想“紧紧地贴在身上”又意味着什么,不只是里面没穿,而且外衣已被雨雪淋湿,还结了冰,在寒风中才会“紧紧地贴在身上”……教师得“意”而忘“言”,结果只能是既丢了“言”,又得不到“意”,失去的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本真。

这里记录的只是一堂语文课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遭遇到了尴尬。但因为它来自真实的教学生活,就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显得鲜活、生动,读来自然、亲切,而且一个小镜头却包蕴了不少大道理。教师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时不可出于主观的“想当然”,有儿童本位的意识何其重要!而这一切又不可游离了“学语习文”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宋朝的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讲得好:“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这说明了写作不可贪图轻易,步人后尘;而要独辟蹊径,贵有新意。“教学叙事写作”要做到这样,就要深入到教学生活的实际中去发现鲜活的素材,即第一手资料。所谓:“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诗)在叙事写作中要摒弃陈词俗话,我们就得听“天”,这个“天”不是别的,就是自然,就是生活,就是课堂的实践,就是到孩子中间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