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的智慧

“半”的智慧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适可而止、留有余地便衍生出了“半”的哲学来。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从这“一半”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才可能逐步走向圆满。清朝的李密庵还写了《半半歌》,颇有意思:说到底这种“半”的智慧,就是为了避免太过,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适可”者,大多是“半可”也。凡事只求“半称心”,也正是“半”的智慧啊!

“半”的智慧

因为我一辈子从事教业,常有人问我子女的学习问题,颇多的便是孩子上哪所校外培训班为好。说起这件事时他们常常是一脸的严肃,却又透出许多的纠结。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应视孩子是否喜欢而定,当爸妈的往往看成是给孩子“进补”,好像一生成败就决定于此。因而总是贪多务得,报上两三个乃至更多的培训班,便成了常态。

有些事情真是使人费解。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太重,几乎已成了社会共识。当家长的体会应该更加深刻。学生已基本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了,父母为何还要花冤枉钱让孩子去上培训班?背后的原因自然是家长在子女成长的竞争中求胜心切。须知孩子的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是要有他们可以自主的“空间”,太“满”了,往往会适得其反。“盈必毁,天之道也”,是《左传》中的话,汉朝的刘向在《说苑》中也认为:“天地之道,极则反,满则损。”教育要合乎天性,即不违背生命自主自由的发展。孩子只有在自然的环境下,在其自在的生活中,才能表现和发展其天赋。所以,太高的期望,太多的要求,太满的来自外界的强制安排,只能适得其反,毁了孩子的一生。

“盈必毁”、“满则损”,是深蕴人世哲理的。因为事情往往“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坊间的俚语:“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戏文勿可做过头”,也都透射出这样的意思。所以,适可而止、留有余地便衍生出了“半”的哲学来。星云法师说过,凡事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从这“一半”来影响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响坏的一半,才可能逐步走向圆满。清朝的李密庵还写了《半半歌》,颇有意思: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仕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压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说到底这种“半”的智慧,就是为了避免太过,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怪不得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会说:“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散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这就是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法自然。做到了左右兼顾、阴阳平衡,自然便不会顾此失彼,欲速不达,处事极端,剑走偏锋。

凡事不要绝对化,不可做过头。“过错”一词说的就是过了就错了,须知“物极必反”,所以,贵在“适可而止”……“适可”者,大多是“半可”也。

曾看到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确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称心事十之一二。凡事只求“半称心”,也正是“半”的智慧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