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早期的陆路辐射

早期的陆路辐射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时期,为了抵御日军,防止日军进入内陆,萧甬铁路曾被拆毁。甬临线,又称34省道,是宁波仅次于329国道的对外交通路线。习惯上,也将宁波至江口段称为鄞奉路。为了防止日军深入四明山地区,包括元贞桥在内的鄞奉公路与江拔公路局部被拆毁。甬临线在三门县与104国道相连,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陆路交通线。

一、早期的陆路辐射

说起宁波陆路交通,不能不提及329国道。这是一条维系无数宁波人情感的交通线路。

329国道亦称杭甬线,自杭州至沈家门,全长297.97公里。该路早期由杭绍甬三地分别建造的小段公路相连而成。其中,宁波段为1929年宁波旅沪商人虞洽卿为改善家乡三北地区交通状况,投资兴建的宁波至观海卫的公路。

虞洽卿通过四明银行发行公债50万元,宁波旅沪同乡会组织鄞慈镇公路公债劝募委员会负责“推销”。1933年9月,公路建成通车。同年,旅沪同乡会又集资支援兴筑宁穿公路,该路于次年5月竣工通车。

抗战时期,为了抵御日军,防止日军进入内陆,萧甬铁路曾被拆毁。抗战结束,杭甬线还曾利用萧甬铁路的路基作为公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杭甬线建成。

1955年,随着百官至周巷公路的建成,杭甬线陆路全线修通,而实现全线贯通则已是1972年。1972年10月,曹娥江公路大桥终于建成,杭甬线上再无阻隔。

计划经济年代,对已经拥有萧甬铁路,水上运输又相对发达的宁波来说,对公路运输的依赖并不明显,因此公路交通发展也相对滞后。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以及私营经济初现端倪,铁路和水运逐渐暴露出速度较慢和运力不足的弱点。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和浙江其他地区一样,宁波迅速出现了一支以私人运输为主体的公路营运大军。80年代初还空空荡荡的329国道线,开始出现堵车现象了。

“道路不畅已成痼疾,当时即便是在我市级别最高的国道——杭甬公路上,时速可超100公里/小时的汽车,平均也只能开到35公里/小时。从宁波到杭州开车要五六个小时。我记得有一年去杭州开会,恰好遇到台风天,结果竟然开了九个多小时。”

宁波交通人毛国祥在回忆那段交通史时总会这样说。

进入90年代,329国道堵车现象日益严重。遇到有车辆抛锚或者发生点意外事故,车辆总能排出首尾不相见的长队来。堵车成为全线的一大“景观”。

堵车竟然还一度堵出沿途无数“商机”来。

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堵塞,司机们除了疲惫不堪,还会感觉饥渴,沿途民众看到此景,纷纷扔下手中的农活,做起小商小贩来。从饮料到食品,甚至日常用品,一应俱全。渐渐地,沿线又出现了带饭店的停车场、旅馆、马路市场等大批服务性经营场所。俨然一路“风景”又“风光”。

堵车似堵心。急着赶回家的司机们着急,心里也堵得发慌。着急心慌的当然还有货主们。

宁波是有名的服装制造基地,起步阶段很多业务来自上海,属于来料加工一类。因为堵车,时常出现这边工厂等着料子加工,那边汽车却赶不回来的现象。同样,成品发往上海,那边等着要货,汽车却被堵在半途而贻误出运。

在宁波,出现过沪甬车渡、快速客轮,甚至在慈溪也开通了前往杭州湾北岸的气垫船轮渡,目的就是为了避开329国道的堵车。

虽然,道路已逐渐由最初的砂石路变成沥青路面,之后又改成水泥路面;路面也越改越宽,最后拓宽到双向四车道。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甬临线,又称34省道,是宁波仅次于329国道的对外交通路线。该线路自宁波南门出,沿奉化江到江口,在甬山脚下又分道出江拔公路。习惯上,也将宁波至江口段称为鄞奉路。

鄞奉路最初也叫鄞奉公路,作为宁波城区通往外部的第一条公路,它的来路还有一个“背景”,即与出生于奉化的蒋介石有关。

1927年年初,北伐军进入浙江,不久接连攻克上海和南京,“长三角”地区变得相对稳定了。时任北伐军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写信给老家的兄弟,希望修建宁波到家乡溪口的公路。

修路自然需要资金,对此,蒋介石也胸有成竹。以他当时的影响力,以及之前留给旅沪宁波商人的“好处”,他一开口,不会太难。

集资修建鄞奉公路一事,最后落实到了邬挺生身上。邬挺生,奉化西坞人,烟草界人士,时任浙江烟酒公卖局上海办事处处长。不久,邬挺生在上海筹得50万元资金,回到宁波修路。同时他还着手筹建“鄞奉长途汽车运输公司”。

公路从宁波当时的永宁桥修起,一直修到蒋介石特别爱去的雪窦山。到入山亭为止,全长近50公里,其中包括一座“大桥”。

大桥即元贞桥,位于鄞县界横涨南,也是“它山来水”与奉化江的交汇处。之所以称全长90米不到的元贞桥为“大桥”,是因为元贞桥的结构,在当时属于首创。元贞桥设计为三孔,施工时,为了增加排水量,多加了一孔。桥身为“下承式钢桁架”,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开我国公路钢桁架桥建设之先河”。

1929年,宁波至溪口的公路开通,轰动一时。当时还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庆祝仪式。1932年,当时的“全国经济委员会”拨款开建溪口至新昌拔茅段。1934年,江拔公路全线贯通。当时江拔公路全线由鄞奉公司租养。1941年,日军发动宁绍战役,镇海沦陷,日军随即攻占宁波。为了防止日军深入四明山地区,包括元贞桥在内的鄞奉公路与江拔公路局部被拆毁。直到1946年,宁波地方官员得知蒋介石要来宁波,特别拨款修复所拆毁的公路与桥梁。

1935年,随着奉化至宁海公路修通,之后鄞奉公路又向南延伸至临海,遂有了甬临线。甬台温高速公路开通之前,甬临线一直为宁波南下的唯一通道。甬临线在三门县与104国道相连,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陆路交通线。甬临线又是宁波南下福建、广东等地的交通路线。

甬临线有过数次的改造与拓宽。20世纪90年代初,奉化至宁波段由双向两车道拓展成双向四车道,正式拉开了宁波国、省道改扩建工程的序幕。

甬临线体现了宁波近现代公路交通的历史,更是南三县的交通大动脉,近80年来,无论时势怎么变化,它一直在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从甬临线分道出去的江拔线,既是宁绍的第二通道,同时也是宁波向西辐射的一条重要陆路交通线。江拔线在新昌拔茅镇与杭温公路(104国道)相交,继续向西至浙江内陆的金衢地区,连通江西、湖南等省区。

江拔公路作为宁波向西的通道,一度成为交通瓶颈,这与义乌和北仑港的同时崛起分不开。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义乌这个原本不出名,甚至在外人眼里只是个“人们挑着担子、摇着拨浪鼓,以四处用鸡毛换糖为营生”的穷地方,悄然发展起来了。

依靠小商品买卖起家的义乌人,搞起了大市场。甬金公路也随着义乌市场的崛起而变得繁忙起来。拉宁波货去义乌的运货车多了;拉宁波人去义乌进货的客车多了。同时,宁波属于开放城市,有外贸业务,还有大港的物流,也开始走上了发展轨道,同样吸引着浙中民众。

让甬金公路由繁忙转为拥堵的,正是甬金两地飞速发展的经济。当北仑港成为世界级大港之时,恰好是义乌小商品市场走向世界之日。两头的愿望,两头的互补,一时间,全集中到了承载过无数风雨,却又如小肠般盘结的甬金公路。

除了窄、弯、陡,由于甬金公路有很多路段处于江边,因此也险。集装箱是庞然大物,一辆集卡行驶在路上,任何车辆与它交会都得小心翼翼。但最郁闷的却也正是开集卡的司机们,行驶在甬金公路上如履雷区,稍有不慎,就会遇到麻烦,甚至遇险。在绵延一百多公里的山路上,集卡侧翻、陷进沟里等等现象,屡见不鲜。

抱怨的还有公路保养部门。即使他们很卖力,常常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但还是看不到一段达标的路面。刚修好的被大卡车碾坏的路面,几辆车子开过,立马又凹凸不平或者开裂了。遇到恶劣天气,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更是险象环生。

2004年,台风“云娜”过境。那晚,天刚暗下,当地交警就接到求救报警。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导致江拔公路拥堵。一辆卡车和一辆集装箱车遭困。

江拔公路累了,乏了;甬金公路累了,乏了。可是两头的需求势头一点不见减弱,相反,市场的成交量和码头的吞吐量,都在“噌噌”往上窜。

到2002年,义乌小商品城营业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成交额接近230亿元。客户来自五大洲180个国家和地区。每天要运往码头的集装箱更是有800多个。

位于东海岸的北仑港,更是形势喜人。全港吞吐量以一年千万吨的速度在增加,并于2000年轻松跨入世界级亿吨大港。作为第二次创业的重点,集装箱吞吐量同样可以用“飙升”来形容。

除了329国道和甬临线,其他几条由城区向外辐射的陆路交通线路,基本上为区域内的路线,其中包括甬梁、甬余、宁镇、宁穿、盛莫等公路。

宁波去余姚,最初只有一条弯弯绕绕的微丘砂石公路——甬梁线。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甬余公路的出现,去余姚的公路交通才得到一定的改善,相比甬梁线,甬余公路沿着平谷地走,不再有那么多弯道,也无须翻山越岭。

甬余公路不仅在余姚、江北两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在90年代初经过修整拓宽之后,还成为宁波西北向的主要出入通道。尤其是与329国道打通之后,甬余公路实际上起到了“第二条329国道”的作用。宁波去往绍兴、杭州、上海等其他长三角地区的车辆,很大一部分不再经由慈溪,而是通过甬余公路。

直到新中国诞生,镇海甬江北区域仅仅依靠一条建于30年代的慈骆镇公路,宁波去镇海需要通过鄞慈镇绕道骆驼。上世纪50年代,沿着甬江走的宁镇公路的修通,结束了镇海与宁波两地汽车来往需要绕道骆驼的历史。

80年代末、90年代初,沿海地区普遍出现公路大拥堵。穿越镇海的宁波北通道329国道,以及进入镇海港的宁镇公路,是当时宁波区域内最为拥堵的路段之一。

329国道一直以来担当着宁波出入沪杭及其他长三角地区的主要通道的角色。南起宁波常洪,北至澥浦岭的镇海段,9米宽的路面,日拥夜堵,几乎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而随着镇海港吞吐量的增大,进港公路也出现了不堪重负的现象。

面对公路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为了破解各地交通瓶颈,1992年,浙江省政府发布了28号文件,即《关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贷款建设、收费还贷”的“四自”方针,即“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一种适应当时交通发展需求、因势利导的全新建设体制和投资体制应运而生。

“四自”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和社会其他各类经济组织的资本投入,有效解决了公路建设资金严重紧缺的问题,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自筹、社会各方集资和利用外资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格局。

1995年,镇海宁镇骆公路作为“四自工程”项目启动,包括329国道常洪至骆驼段、骆镇公路、宁镇公路三部分。

1997年,宁镇骆公路通车,其中宁镇段由双向两车道拓展为双向六车道。高质量、高起点的宁镇公路的出现,轰动一时,并被誉为“浙东第一路”。

宁穿路,即329国道的一部分,起自宁波城区大河路张斌桥附近,向东横穿整个穿山半岛,至北仑的穿山。之后又逐步延伸至白峰、郭巨等地,跨金塘水道抵舟山及沈家门,为早期宁波东部地区东西向主要陆路通道。

盛莫公路由宁穿路至盛垫分道而出,折南向莫枝,即今天的东钱湖。这条当初看似只顾着鄞东南地区的公路,最后延伸到象山港北岸,并被命名为“71省道”。随着横山码头车渡的诞生,盛莫公路成为宁波城区通往象山半岛和象山港区域的另一条捷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