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受辐射人员的早期诊断和医学处理

对受辐射人员的早期诊断和医学处理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在核辐射突发事情中,人员可能会受到外照射,外污染和(或)内污染,对受辐射人员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如下。在排除脑外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下,若发生抽搐应充分考虑为脑型放射病。a.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下降速度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程度(上表)。在摄入放射性碘之前6小时服用稳定性碘,几乎可以完全阻断对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沉积。

(1)早期诊断

①在核辐射突发事情中,人员可能会受到外照射(局部的或全身的),外污染和(或)内污染,对受辐射人员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如下。

照射剂量的估计:根据事故的性质、辐射源的类型和活度、患者受照射时所处的位置和照射时间,以及照射过程中人员活动情况、有无屏蔽等,初步估计可能受到的辐射剂量。利用个人剂量计确定患者的受照射剂量,如佩戴有直接式剂量计可直接读出受照射剂量;佩戴热释光剂量计者,则需要专门仪器来读;另外,应注意收集可用于测试的样品,如手表红宝石、宝石戒指、某些药片和糖块等,可进行热释光测试或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法监测测量。

②早期症状:受照射后患者在1~2天表现出的初期症状对判断病情有参考价值。

照后2小时左右出现呕吐,2~3天有食欲缺乏,但无明显腹泻,全身情况尚可者,多为骨髓型放射病。照后初期有恶心和食欲减退,照射剂量可能>1戈瑞;有呕吐者可能>2戈瑞;如发生多次呕吐可能>4戈瑞;如很早出现上吐下泻,则可能受到>6戈瑞的照射;若在照后1~2天内出现腮腺肿痛或有37~38℃的体温升高,提示为中度或更重;在照后初期出现大面积皮肤潮红,提示可能为重度或更重。

照后1~2小时出现多次呕吐,3~5天出现频繁腹泻,未见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可能为肠型。若出现血水便,泻出物中含有肠黏膜脱落物,则可诊断为肠型放射病。

照后1小时内频繁呕吐、定向障碍、共济失调、肢体震颤、肌张力增强者,可基本诊断为脑型放射病。在排除脑外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下,若发生抽搐应充分考虑为脑型放射病。

各型急性放射病的初期反应和受照剂量下限

(续 表)

引自GBZ 104-2002

③化验检查

a.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下降速度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程度(上表)。照后1天内白细胞数明显升高(>15×109/升)和血液浓缩(血红蛋白>150克/升),提示肠型可能性大;照后24~48小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高于0.3×109/升,则多为骨髓型;若低于此值,可能为肠型或脑型。

b.网织红细胞:外周血红细胞变化较迟,但网织红细胞的变化很早。照后5天内网织红细胞明显下降,相当于3戈瑞以上的照射;48小时内消失,说明受到了致死剂量的照射。

c.血红蛋白量:骨髓型放射病早期血红蛋白量变化不明显,肠型放射病早期升高。

(2)受辐射人员的早期医学处理

①首先应尽快脱离核事故现场。

②对怀疑有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人员尽快对污染的体表进行及时、正确的洗消,对伤口要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尽早清创;对鼻孔内污染物用棉签拭,剪去鼻毛,向鼻腔喷洒血管收缩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口腔污染物可进行含漱、机械或药品催吐,必要时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洗胃,3~4小时内可服用沉淀药或缓泻药阻止人体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加速放射性核素体内的排出,减少其在组织和器官中的沉积。

③正确服用碘剂: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其中放射性碘主要浓集于甲状腺内,使这个体积很小的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为此服用稳定性碘(碘化钾片)可以减少吸入或食入的放射性碘与甲状腺的沉积,其原理是稳定性碘把甲状腺“占满”了,放射性碘就进不去了。这是一种竞争性原理。

健康成年人在摄入放射性碘后约6小时,甲状腺内放射性碘达到峰值浓度的50%,1~2天达峰值。在摄入放射性碘之前6小时服用稳定性碘,几乎可以完全阻断对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沉积。摄入同时服用可阻断90%。其有效程度随时间后延而降低。在摄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仍可降低沉积量50%左右。服用碘剂的剂量,对成年人为100毫克碘(相当于130毫克碘化钾或170毫克碘酸钾),孕妇和3—12岁儿童,服用50毫克,3岁以下服用25毫克。服用时间以预防性服用在放射性碘可能摄入之前6小时(特别适用于要进入放射性沾染区作业的人员),与可能摄入的同时服用,摄入后6小时内服用。待摄入后26小时再服用,就基本无效了。

④对于外照射放射损伤的患者早期主要是给予抗放药,以及镇静、止吐等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